翁国城
与以往的课程改革不同的是,我国目前正在大刀阔斧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更为系统、全面,不管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促使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此次的新课程改革也是在摸索之中,任重而道远,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应该承认的是无论问题有多少,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还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设施条件不足
新的教科书中对教学设备配备的要求较高,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公用经费紧张,导致实验器材不足,不少教材上要求的仪器装置没有办法演示给学生看。同时也无力添置教具、投影仪等辅助设备,无法更好地开展教学。
2.高、初中物理教材的跨度过大
高中与初中的衔接跨度太大,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内容难度太大。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高中物理教材不仅内容上有所增加,而且难度提升不少。从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存在几个难题。(1)从标量到矢量,即物理量从只有大小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力的合成与分解。(2)从简单到复杂。如,从二力平衡到多力的平衡,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3)从直观到抽象,如,质点、磁场。(4)从定性到定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也是从通俗易懂到科学严谨。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虽然与初中教材相差不多,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而高中物理教材比起富有趣味性的初中物理来说,更加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也明显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解决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都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3.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还不够到位
面对新课改的浪潮,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思想和观念上难以转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式教学方法难以转换,因此在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时生搬硬套,“旧瓶装新酒”,直接把新课程装进“应试教育”的瓶子里,无法体现新课改想要达到的良好效果。同时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化,难度又降低,但是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在教学中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使得“减负”的目的无法顺利实现,反而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是更加重了负担。
二、应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上有很多未知困难,作为处于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教师,应运用各种措施、手段使物理新课程改革能落到实处。今后的对策如下:
1.教育投入上的加大
加大对中学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学校内部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丰富师生教学、学习资料,配备电子教具、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配备物理教学所需的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器材,为实施物理新课改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2.教师教学理念方面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内容的记忆,过于强调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目的是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科学知识方面的人才,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思维、创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观念的教育。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角色定位上有所转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思考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浓厚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也使自己由知识型、经验型的物理教师尽快转变为能力型、科研型的物理教师,师生一起成长。
3.教学方法上的转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根据教材的内容
特点、教学环境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做到课堂上的“两多”: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观点及疑问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或疑问别急于让学生知道,可先组织其他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互相指正及补充。注重过程,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从而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最后达到一题多得的效果。
4.在教材观方面的转变
尽管物理新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不怎么严密,但它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要求。所以教师在内容、习题的选择上要有所舍,才能使学生有所得。
5.在学生观方面的转变
我们物理教师应创设互动的、有助于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处理、研究各种信息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马仁典,彭未名.创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