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014-07-11 11:37李文周
新课程·中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本

李文周

摘 要:以文本语言为凭借,找准语言训练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落实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精神。

关键词:文本;训练点;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崔峦老师语)。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也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呢?就要从文本中找准语言的训练点,也就是通过学习文本中语言的例子,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找准文本中的字词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对字词的学习,不仅仅是写和理解本身的意义,更主要的是读懂字词运用的意境,学习应用。如,在《爬天都峰》一课中,“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抓住“纪念”一词进行教学:(1)“纪念”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值得“纪念”?(因为“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辛与相互汲取力量。)(3)自己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吗?说说值得纪念的理由?由于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与“纪念”有关。学生以词作为思维的突破口,答疑解惑,层层散发,就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学生经过这样训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了词以及句子的深刻含义。

又如,《一夜的工作》中写周总理办公室里的陈设:“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查字典“极”字在这里的意思:极限,最高的限度。有的老师讲课时就问学生“极其简单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啊?”其实其他词语是替换不了的:总理办公室里的四件物品,缺一不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办公室的物品“简单”得达到了极限,你想说什么?自然而然的,“极其简单”就留在学生的心里了。

学习运用:

奶奶(妈妈)极其节俭。

老师批改作业极其认真。

抓住一个关键的词语去感悟、理解、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留给学生一种思想:推敲词语,准确表达。

二、找准文本中的句子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文本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如,学习表达的低段学生,在写话中没有先后顺序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找准此类训练点,加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关联词语“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表达一个过程。如,在教学《植树的季节》一文中,引导学生用以上关联词复述植树的一般过程。实践证明,在课堂中有目的地引进此类训练,指导学生说话更完整,写话更有条理。

如,教学《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后;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一句:(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暇”“翡翠”的意思。(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3)现在大家仿照比喻句和排比句写一写。

练习:(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_______。

(2)教室真整洁啊,整洁得_______。教室真__啊,__得

_______。教室真__啊,__得_______。

老师要善于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精心设置,读写的结合点,让学生从读学写,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找准文本中的片段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一个片段:“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从这个片断中,除了理解感悟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精神,还要学习场面描写,做到点面结合。

学习应用: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到了,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

四、找准文本的篇章结构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其实,学会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意思是重要的阅读能力。有的文本段落非常清晰,就要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学习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三段,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完整。《难忘的启蒙》有倒叙,有前后照应,理解这种篇章结构就要学会运用。《圆明园的毁灭》文章前后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告诉人们“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训练点,所以要因材抓“点”,才能真正体现是用教材,体现教材只是个“例子”。做到解读抓“点”,把教材读薄;理解、积累、训练、运用到位把教材用厚。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崔峦老师语)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中心学校)

编辑 薛直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新疆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