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2014-07-11 23:14吴亚敏
佛山陶瓷 2014年4期
关键词:发掘陶土

吴亚敏

摘 要: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丁山、张渚为主要产地。紫砂陶的原料,神奇的五色土,得山川之灵气,为中国罕见的天然矿产资源,其花色繁多、蕴藏位置奇妙、成分独特、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是品质极优的陶土。

关键词:宜兴紫砂;陶土;发掘

1 前言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丁山、张渚、为主要产地。紫砂陶的原料,神奇的五色土,得山川之灵气,为中国罕见的天然矿产资源,其花色繁多、蕴藏位置奇妙、成分独特、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是品质极优的陶土。由紫砂泥制成的陶壶,造型变幻,色彩淳朴古雅,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使用愈久则越发光润而令人难以释怀,泡出之茶汤也越醇香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沸水也会生出清幽之香。

2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在宜兴1975年古窑址普查中,从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挖掘出了各种新石器时代磨光的石斧、石锛。同时,发现了许多以细泥制的红衣陶钵、夹砂组红陶助、釜及牛鼻式耳罐为特征的陶器残片。陶器的主要特点都与太湖流域及钱塘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类型”特点相一致。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随着生产经验的不断丰富,从事宜兴陶业生产的原始居民的制陶技术也在不断演进,运用手制、轮制等手法所制的陶器与石器共存着。宜兴的陶瓷业至商周时期,已有精美的印纹硬陶,陶器不但器型增多,而且更注重装饰美观。除了灰陶、泥质红陶,还出现了几何纹饰的陶器和原始青瓷。在丁蜀周围地区发现了多处几何印纹软陶和磨制石器、小件青铜器共存的文化遗址。川埠和西山前“汉代窑址”,也有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以及陶罐、陶鬲、陶瓶,证明宜兴不但是“印纹硬陶”的基地,也是原始青瓷的另一故乡。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五大名窑的产品,创造了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宜兴均山窑的产品在这时已负盛誉。宋代开始宜兴日用陶生产日趋兴旺,宜兴的一个重要的陶器门类—紫砂陶的制作也开始登上了陶瓷业的舞台,历经千年,延续至今。

古窑址的发掘,在鼎蜀地区,由于古今窑址的重叠,加之解放后废弃旧式龙窑,宋代窑址已较难寻觅。再者,古代窑址分散,故发现的数量也较少。这些窑址发现的产品以缸类为主,与张渚地区发现的有所不同。比较重要的宋代窑址,是蠡墅村羊角山的早期紫砂窑址。羊角山窑址为一小型龙窑,长十余米,宽一米多。当人们发现它据有考古价值而加以重视后,其窑址已被掘去大半,尚有上层为近代的缸瓮残器;中层为元至清初的废品,其中有细颈大腹的釉陶注壶及器肩堆贴菱花状边饰的陶瓮等;下层则是早期紫砂器的废品。羊角山早期紫砂器的废品堆,以各式壶类为主,有大量的壶身、壶嘴、提梁、把手和器盖发现,特别要指出的是,部分壶嘴上的捏塑龙头装饰,与宋传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一致;再结合此层所掘出的宋代小砖,以及中层出土具有元明风格的器物来看,大致可以推定下层堆积为宋代产品,而主要的烧造年代大抵在南宋,其下限可能延续至元代。

3 结语

观察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残器可知,其器物的用途与明清乃至现代的紫砂器有较大区别。当时的紫砂器,如:钵、罐、壶等,胎质均较粗,制作也不够精细,可能作煮茶或煮水之用。但考查中华茶道文,在宋代还未发展到手撮茶叶、用壶冲饮,替代烹煎方式的阶段,1966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从它的形制与装饰纹样推测,它被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猜你喜欢
发掘陶土
中国古代陶土发音玩具——陶哨创意设计研究
爱健身的陶土
爱健身的陶土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本土资源的利用
让孩子自己来
感悟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