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青薯2号、青薯9号、费乌瑞它等3个马铃薯品种的幼芽带节茎段为试验材料,以不同的氯化汞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为试验条件,研究在6种培养基中马铃薯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最佳处理方案。试验中观察到马铃薯的分化率在不同外植体间的差异较大,愈伤组织分化率为16.89%~28.22%,其中青薯9号的分化率最高。
关键词:马铃薯;外植体处理;组织培养;青海省;植株再生
中图分类号: S532.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52-02
收稿日期:2013-08-21
作者简介:蒲秀琴(1978—),女,青海乐都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马铃薯脱毒及组培研究。Tel:(0971)5310507;E-mail:qhpuxiuqin@163.co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茄属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一带,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4大作物,兼有粮菜的特性,世界年产量达3亿t。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的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到2020年将有望增长20%,超过水稻、小麦、玉米的增长,届时发展中国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将是2000年的2倍[1]。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依靠薯块维持品种的特性,并且正是这种特性导致病毒的积累,因此在培育脱毒马铃薯品种时首先要通过外植体的组培来繁殖脱毒苗。此外,一些珍贵的马铃薯品种在继代培养时由于各种原因容易被污染,其中较轻微的污染也可以通过外植体组培来挽救。近几年来,虽然中外研究人员在马铃薯离体培养及试管苗生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初接种污染率高、外植体分化较难、离体培养物褐化退化现象严重、增殖系数低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1-5]。本试验以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的当年生带腋芽茎段为材料,研究了从初培继代增殖到生根各阶段的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试图建立一套较完整的马铃薯无菌培养体系,以期为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的组培工作提供参考[6-9]。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外植体的采集工作在腋芽萌动到枝条停止生长期内均可以,采集时间一般以本地6月初到7月初为宜,取材不宜过晚,否则植株在大田中容易染病,不利于外植体消毒。本试验中的外植体材料取自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试验田,供试品种为青薯2号、青薯9号、费乌瑞它。具体的取材时间在晴天中午,因为此时的枝条暴露在强烈阳光下,有利于杀菌。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新梢,特别注意枝上应有饱满的芽;去掉顶部的嫩枝及枝上的叶片,因为叶片一方面占据了很大空间,另一方面容易携带病菌。将枝条剪成3~4 cm带芽的茎段后,先用洗洁精水漂洗10 min左右,再用自来水冲洗至洗洁精基本清除,然后泡在无菌水中备用。
1.2试验方法
在超净工作台上,先将外植体用70%乙醇处理20 s,然后分别用浓度为0.05%、0.075%、0.10%的氯化汞浸泡4、6、8 min,并在小型摇床上摇晃,使得氯化汞与外植体充分接触浸泡,最后用无菌水清洗4~5次并剪掉一小截茎段下部,以避免氯化汞渗入而影响营养吸收。试验用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将处理好的外植体分别接种于MS基本培养基中培养18 d,观察灭菌效果并统计,将成活的茎段转接到6种添加了不同植物激素的MS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培养基的配方分别为:MS+3 mg/L 6-BA+0.01 mg/L NAA;MS+4 mg/L 6-BA+0.01 mg/L NAA;MS+2.25 mg/L 6-BA+0.2 mg/L NAA;MS+1 mg/L 6- BA+1 mg/L ZT+0.5 mg/L IAA;MS+1.75 mg/L ZT+1 mg/L IAA;MS+2 mg/L ZT+1 mg/L IAA。
在光照强度2 000 lx、光照时间16 h、培养温度25 ℃的条件下培养,将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转接到配方为MS+0.3 mg/L GA3的分化培养基中,分别调查愈伤组织的产生情况与芽分化情况。
1.3数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外植体处理
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对于整个试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将青海省主栽的3个基因型马铃薯外植体茎段进行9种处理。由表1、表2、表3可知,外植体青薯2号用70%乙醇处理 30 s、0.100%的氯化汞处理8 min的灭菌效果最佳;外植体青薯9号茎段用70%乙醇处理30 s、0.100%氯化汞处理 5 min 的灭菌效果最佳;外植体费乌瑞它茎段用70%乙醇处理30 s、0.125%氯化汞处理8 min的灭菌效果最佳。其中青薯9号的灭菌效果最好,无菌率最高的达到了81.3%,0100%氯化汞处理5 min的褐化率为25.0%。在研究中发现,有些茎段在处理时即使出现褐化死亡,却仍然有真菌污染,说明在采样时带有真菌孢子,而氯化汞对真菌孢子的消毒效果不好。将消毒灭菌的马铃薯外植体接种到初培培养基上的结果表明,在茎段的腋芽处均能萌发出绿色不定芽,因而有足够的材料用于继代培养,初培试验比较成功。
3小结与讨论
马铃薯的初代培养是组织培养中最关键的一步。马铃薯枝条长期暴露在田间,容易孳生各种各样的细菌,有的细菌甚至能长入组织内部,因此外植体即使经过细致的表面灭菌,仍然会发生污染。此外,马铃薯富含酚类物质,因此克服污染和褐化这两大难题是马铃薯初代培养成功的关键。在整个消毒灭菌过程中,HgCl2的灭菌浓度和时间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基
因型要选择最佳的处理组合。
植物激素种类和基因型对马铃薯外植体植株的再生有一定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基因型外植体的平均分化率差距很大,变化范围为16.89%~28.22%,这说明在选择转化受体时应该考虑高再生率的基因型。同一基因型的外植体在不同的激素作用下分化率也有差别,配方为MS+ 1 mg/L 6-BA+1 mg/L ZT+0.5 mg/L IAA的培养基分化诱导率较高,而配方为MS+1.75 mg/L ZT+1 mg/L IAA的培养基分化诱导率较低。
本试验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关于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的组培快繁体系,以期有助于这些品种的大规模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谢开云,屈冬玉.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C]//中国马铃薯年会论文集.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5-9.
[2]Cassells A C,Goetz E M,Austin S.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plants produced from lateral buds,stem explants and single-cell-derived callus of potato[J]. Potato Research,1983,26(4):367-372.
[3]Higgins E S,Hulme J S,Shields R. Early events in transformation of potato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Plant Science,1992,82(1):109-118.
[4]Dale P J,Hampson K K. An assessment of morphogenic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a rrange of varieties of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J]. Euphytica,1995,85(1/3):101-108.
[5]王萍,王罡,季静. 马铃薯两个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 中国马铃薯,2006,20(6):326-328.
[6]秦敏,郜刚.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分析[J]. 中国马铃薯,2005,19(5):270-273.
[7]双宝,李文芙,李文滨,等. 马铃薯优化再生系统的建立[J]. 马铃薯杂志,1995,9(3):134-138.
[8]高华援,王楠,王庆峰,等. 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J]. 吉林农业科学,2007,32(2):28-30.
[9]张永成,张凤军.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幼芽茎外植体的组织培养[J]. 农业科技通讯,2009(6):44-46.
本试验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关于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的组培快繁体系,以期有助于这些品种的大规模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谢开云,屈冬玉.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C]//中国马铃薯年会论文集.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5-9.
[2]Cassells A C,Goetz E M,Austin S.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plants produced from lateral buds,stem explants and single-cell-derived callus of potato[J]. Potato Research,1983,26(4):367-372.
[3]Higgins E S,Hulme J S,Shields R. Early events in transformation of potato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Plant Science,1992,82(1):109-118.
[4]Dale P J,Hampson K K. An assessment of morphogenic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a rrange of varieties of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J]. Euphytica,1995,85(1/3):101-108.
[5]王萍,王罡,季静. 马铃薯两个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 中国马铃薯,2006,20(6):326-328.
[6]秦敏,郜刚.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分析[J]. 中国马铃薯,2005,19(5):270-273.
[7]双宝,李文芙,李文滨,等. 马铃薯优化再生系统的建立[J]. 马铃薯杂志,1995,9(3):134-138.
[8]高华援,王楠,王庆峰,等. 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J]. 吉林农业科学,2007,32(2):28-30.
[9]张永成,张凤军.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幼芽茎外植体的组织培养[J]. 农业科技通讯,2009(6):44-46.
本试验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关于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的组培快繁体系,以期有助于这些品种的大规模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谢开云,屈冬玉.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C]//中国马铃薯年会论文集.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5-9.
[2]Cassells A C,Goetz E M,Austin S.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plants produced from lateral buds,stem explants and single-cell-derived callus of potato[J]. Potato Research,1983,26(4):367-372.
[3]Higgins E S,Hulme J S,Shields R. Early events in transformation of potato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Plant Science,1992,82(1):109-118.
[4]Dale P J,Hampson K K. An assessment of morphogenic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a rrange of varieties of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J]. Euphytica,1995,85(1/3):101-108.
[5]王萍,王罡,季静. 马铃薯两个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 中国马铃薯,2006,20(6):326-328.
[6]秦敏,郜刚.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分析[J]. 中国马铃薯,2005,19(5):270-273.
[7]双宝,李文芙,李文滨,等. 马铃薯优化再生系统的建立[J]. 马铃薯杂志,1995,9(3):134-138.
[8]高华援,王楠,王庆峰,等. 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J]. 吉林农业科学,2007,32(2):28-30.
[9]张永成,张凤军.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幼芽茎外植体的组织培养[J]. 农业科技通讯,2009(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