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磊
上世纪70 年代,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为产业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为了适应和满足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于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日本进行了以高等教育多样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 并于1976 年创办了两所独特的大学——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长冈技术科学大学。 这里之所以称其“独特”,一方面是因为此类大学既具有本科院校的特征, 又具有高职院校的属性,是一类举办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因此也被称为是“本科高职大学”;另一方面是因为此类大学办学颇具特色,在招生方式、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工程教育的特点。 可以说,技术科学大学的创建打破了传统院校的办学模式,开创了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从而凭借鲜明特色在日本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鉴于丰桥、长冈这两所技术科学大学在同类院校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故而本文拟以上述两所大学为例,总结、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办学特色,从而为我国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在创办之初便确立了“以传授技学为使命, 培养具有新学问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的,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的指导性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 理念中所提及的“指导性技术人才”亦即我们所说的“既通晓高深专业知识, 又掌握精湛操作技能的工程管理与技术人才”。三十多年来,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始终着眼于应用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程教育,旨在通过本硕贯通教育分层培养产业社会所需的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和引领下,其学校办学呈现出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招生对象大致分为三类,即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1]。 为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技术科学大学通常从具有一定工学基础的学生中录取。 因此,招收对象多为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和工业高中的毕业生,只有在不能满足定员的情况下才从非工业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中招录学生。高等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在录取后直接编入第三学年学习 (约占入学定员的80%),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则须从本科第一学年开始学习。两个学年的入学办法都是通过推荐选拔和学力测验。推荐选拔主要面向高等工专和工业高中,推荐入学人员约占入学定员的50%;学力测验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工学基础,面试则在于观察人品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判断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
随着日本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产业的升级转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产业领域所面临的工学技术课题变得空前复杂,致使企业对工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其产品设计、研发与制造往往需要专业性的工学人才团队作为支撑。为了适应产业社会的这一需求, 技术科学大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并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重点, 着重培养企业所需的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 目前,技术科学大学均设有研究生院,实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一贯制。研究生院硕士课程以本校的本科学生为主要招收对象,学生定员与本科在校学生数相同。 也就是说,本校的本科毕业生只要成绩合格原则上均可升入硕士阶段深造。 因本科学生就业、出国留学而导致招生人数不足时再从其他大学进行第二次选拔。为了培养具有广阔视野、能够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更高层次的工程型研究人才,技术科学大学规定本校优秀硕士生还可以升入工学研究科(研究生院)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已基本建成了 “本硕博一贯制”的人才培养体系。
与一般院校不同的是,技术科学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刻意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思路。作为以开发“技学”和培养高级工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技术科学大学往往只设工科一类。 例如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所开设的专业只有机械工学、电气电子信息工学、信息智能工学、环境生命工学和建筑城市系统工学,所设专业数量少、整合性强,与现代工业技术领域戚戚相关;再如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数十年来也只有一个本科学部(学院),下设机械、电气、物质材料、环境建设、生物、经营信息等6 个本科工学专业。尽管技术科学大学近年来也开设了综合教育院或教育开发系,但是此类机构仅单纯负责对在校学生实施人文社科和文化素养教育,并非是可以独立招生的学部或专业系。由此可见,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实为纯粹的、单一性的工科类院校,设置单一学科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突出学校的工学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则在于契合此类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
如前所述,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工程教育,数十年间不断改革、完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其相关做法切实有效且颇具特色。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十分注重对学生工程复合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工程复合能力”具体包括工程理论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三个方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高深专业知识的习得是技术科学大学有别于高等专门学校的重要方面,以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为例,本科阶段理论性课程学分占到毕业总学分的80%以上,研究生阶段更是高达90%[2]。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技术科学大学对高等职业教育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无论是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还是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学生在本科阶段第四学年均有集中的实习期,这种长时间的实务训练与一般院校为期数周的企业研修体验有很大不同。工程研究能力也是技术科学大学十分关注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就会根据其能力特点归属到不同的专业研究室,协助研究人员从事有关课题研究,并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寻找适合个人的研究方向。正是因为技术科学大学的毕业生普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因而为企业用人单位所青睐。 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日本,技术科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见表1)。
表1 2010—2012 年来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就业率及其排名情况
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除了遵循应用性、实践性的高职属性外,还体现出重交叉和综合化的特点,即实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化课程教育。所谓的“综合化课程教育”是指课堂教学不采用标准通用的课程教学体系,而是从技术科学的视角出发,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按照工程教育的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内容重组,从而创设出新型的课程教育模式。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的综合课程使工程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建立起整合关系,学校因此开拓了许多综合性的交叉研究方向, 如机械材料工学、多媒体教育工学等[3]。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综合课程更为典型,学校通过大课程制(大讲座制)建立起各学科和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环境建设系所开设的建设工学课程就包含了环境工学、水工防灾工学和结构工程等3 门课程的内容。 也就是说,1 门大课程可以同时涵盖3 门甚至是3 门以上小课程的内容。这种做法不仅节省了教师人力,而且还促进了不同性质、不同门类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视野和多方面的能力。
实务训练是指校方通过校企合作等多样化形式派遣本科高年级学生赴实际的生产现场进行长期实务体验的一种实习训练,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的实务训练时间为2 个月,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了解产品设计、研发与生产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际参与的工程项目完成实习报告。与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相比,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实务训练时间要更长(4—5 个月),学生参与实务训练的行业分布范围要更广(见表2)。 在长期的实务训练中学生往往会被企业赋予具体任务,从而切实体验生产的过程和责任。 通过这种生产一线的实务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充分运用和锻炼所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可以强化对于职业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训中还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和研究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表2 2013 年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学生实务训练分布情况
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在构筑“技学”的同时,还积极推动产学联合活动。早在上世纪80 年代,技术科学大学就已设立技术开发中心,负责推进基于产学一体的共同研究。 据2008 年全国国立大学法人调查结果显示:技术科学大学平均每位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研究的项目数为0.60 项,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数0.25 项。 可以说,产学协作所带来的效益是十分显著的。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了个人的工程研发能力和工程教育水平,而学生则通过参与教师所主持的校企合作项目也使自身的工程研究能力获得了充分锻炼。
作为一类以工科见长的专门院校,技术科学大学始终将社会服务视为己任, 大力推动学校向社会开放,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例如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发挥其机械工学的优势,积极举办技术开发研讨会为当地制造类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则是为市民举办内容丰富的工学讲座或进修培训,成为推进长冈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4]。根据近5 年来日本经济新闻社所开展的“大学对地区贡献度排名调查”显示,丰桥和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在全国高校间的排名始终位列前十位,本地区排名始终保持第一,由此足见技术科学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十分重视与海外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通过互派教师与留学生、合作研究、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每年至少派出300 名教师赴海外研修交流, 年均派出人数几乎占到全校专任教师数的90%。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更是以筹建“国际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为契机, 大力促进学校与环太平洋地区各个国家高校之间的办学交流。 目前,在长冈技术科学大学进修学习的留学生数已达到300 余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 仅2011 年一年派赴海外的教师就达432 人次,应邀来校的海外研究人员达157 人[5]。 频繁的国际交流,极大提高了技术科学大学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了在校师生的国际化素质和科学研究水平。
高职院校(技术科学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级工程人才是日本高等教育多样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在创立之初便确立了以研究生工程教育为中心的办学思路以及“指导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一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理论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从而确保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反观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普遍追求本科教育的综合化和高层次化,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甚明确。所以在笔者看来,在当前形势下举办高职本科或高职研究生教育的时机还尚未成熟,现有的高职院校仍须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有别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但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级工程人才的需要,我国可以尝试在一些有条件的工科类本科院校实施“本硕一贯制”甚至是“本硕博一贯制”教育,从而不断完善和开拓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培养途径。
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性强,这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不断地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所设课程是按学期纵向排列,每门课程又都按其学科特点不断深化发展,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体系,因此没有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联系,部分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之中重复讲授。 反观日本方面,技术科学大学则是采用综合化课程教育,即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按照工程教育的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内容重组,从而建立起工程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整合关系,建立起各学科和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视野和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一方面采取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来确保人才质量,另一方面则是倡导通过校企协作来共同培养人才。技术科学大学所践行的校企协作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通过长期化的实务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生产责任意识;其二是教师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团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相比之下,中国多数高校的工程教育与企业还处于游离状态,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制约了高校工程教育特别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必须面向企业,面向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工程实践和训练,这是包括日本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经验,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传统和重要特色,同时也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科学大学的国际化办学一方面表现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生不仅可以赴海外参加短期的学术会议或访学交流,而且还拥有在海外企业从事长期实务训练的机会(如表2 所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国际化,如前所述,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每年至少派出300 名教师赴海外研修交流和从事科技合作,年均派出人数几乎占到全校专任教师数的90%。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创新国际交流政策,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项目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交流,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动态以及开拓教师、学生两类人群的国际视野。
[1]李均,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7):89—95.
[2]豊橋技術科学大学.カリキュラム[EB/OL].http://www.tut.ac.jp/university/curriculum.html.2013-09-06.
[3]张云辉,沈滢.谈工程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5—238.
[4]李文英.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长冈技术科学大学[J].教育与职业,2008(16):104—106.
[5]長岡技術科学大学.国際交流[EB/OL].http://home.nagaokaut.ac.jp/j/annai/kouryu.html.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