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枝 Mikel
澳洲总是在碰撞。无论是囚徒流放,还是淘金潮,从原住民的冲突,到世界移民的涌入,不同的文化总在交汇融合。人如此,自然也如此。
风吹浪打,全球变暖,把这块被称为地球最后的乐土打磨出五彩绚丽的颜色。
我就在旅途上听听看看,翻阅一下昨天,感受一下眼前。
“墨尔本人和悉尼人,就是两个生活闲逸的人,在互相较劲,谁更悠哉一点。”
我们的向导乔治来自北京,在墨尔本已经生活了近30载光阴,当他说出这席有些相声“逗哏”意味的话时,引得全车人哄堂大笑。
不过事实究竟怎样?或许,用这样的画面来描述,你可能更容易了解墨尔本和悉尼,这两座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城市,究竟有多“悠哉”。当我行走在墨尔本的街道上时,公路两旁似乎成了“自行车赛”的赛道,那些穿着专业骑行装备的市民,好似“环法自行车赛”的专业运动员一般。而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乔治街,无论清晨还是午后,你总能见到穿着运动衫,带着ipod播放器的“运动健将”们,他们在悉尼的阳光下,挥洒汗水,秀着身材的曲线,抑或发达的肌肉,而悉尼许多公司都为员工准备了淋浴设备。
曾经为了“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这个名号,墨尔本和悉尼争得不可开交,就好像这两个城市的足球队一般互掐。不过,现如今,两座城市都荣膺此殊荣,这一场闹剧也最终收场。
当我乘坐越南航空,划过天际线,在胡志明市稍作逗留之后,澳洲的度假时光变得缓慢而松弛,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你烦躁和神经紧绷的因素,就好像这些来自乔治的“道听途说”,让我们开始慢行这两座城市:悉尼和墨尔本。
梦回淘金时代
“许多人如今只记得美国的旧金山,却忘记了巴拉瑞特(Ballarat)的‘新金山。”从墨尔本的疏芬山(Sovereign Hill)金矿开始墨尔本的旅程,仿佛踏上了这片国土第一批拓荒者的脚印。19世纪,第一批登陆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在这片遍地黄金的国度,发现了被誉为“新金山”的疏芬山,也引发了那个时代的“狂野历史”。
美国加州的San Francisco在官方的中文里被翻译成“圣佛朗西斯科”,不过却很少有人这么称呼,港片里它被叫做“三番市”,而更多时候,它被称呼为“旧金山”,一个家喻户晓,代表着那个冒险时代的名字。
1848年,圣佛朗西斯科这个加州北部的港口附近发现金矿,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只用了半年,消息就传到了太平洋海岸,全国各地想一夜致富的人涌入了小港。1849年起,短短22年间,圣佛朗西斯科的人口从500口膨胀到了15万,那些因为淘金梦来到这座小城的人也被称为“四九人”。而“金山”的名字,在同一时间开始在中国淘金者之间流传开来。
那既然是座“金山”,为何后来又被称为“旧”呢?显然,有“旧”必有“新”,而“新金山”就是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根据记载,1835年,墨尔本几乎没有人居住;1840年,墨尔本人口在1万人上下,大部分都是英国输送来的囚徒;1851年,墨尔本人口是29,000人。这一年,殖民者在墨尔本周边发现了金矿,大量的淘金人口,从世界各地涌入墨尔本。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敢于冒险的中国人。墨尔本的淘金热潮让1849年错过加州的华人梦想家不再犹豫,墨尔本的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也迅速扩大。短短4年,1854年,墨尔本人口达到123,000人,超越了同年的“旧金山”。
今天走到墨尔本,想起出发前读到的这段故事,已经很难想象淘金热是个什么画面。一个流放囚徒的目的地,一夜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所有梦想家的游乐园,冒险者们纷至沓来后,又是怎么在这方水土上开始生活?或激情澎湃,或残忍杀戮,造就了墨尔本的华丽,甚至澳大利亚的历史几乎就从此写成。这也解释了为何墨尔本后来有本钱跟悉尼竞争澳大利亚的首都。
现在的墨尔本早已是一副潮流都市的模样,不过幸好保留下了历史书里这“泛着金光”的一页,这就是疏芬山。疏芬山在墨尔本的西北部,1851年到1855年,这里曾是重度开发的金矿区。现在这个小镇被整体保留下来,成为了户外的互动博物馆,最大程度保留了淘金热时期的实际风貌。
疏芬山金矿坐落的小镇叫巴拉瑞特,距离墨尔本市中心大约1小时车程。一进入小镇,一幅19世纪风格的画面就跃入眼帘。小镇上的所有建筑、道路,以及镇上来往人们的穿着,都保留了19世纪50年代的风味。具有澳大利亚典型风格的矮砖房鳞次栉比,铁匠铺、马具店、复古服饰店的摆设也是清一色的古朴风貌,让人不知不觉仿佛穿越回了淘金时代。这些卖着19世纪必须品的商店如今自然就成为了旅游纪念品店,而展示着当时工作方式的小店就成了一家家小博物馆,比如保留着19世纪烘焙技术的面包房,还延续着旧时制作工艺的蜡烛店等。走在小镇的街道上,渐渐就忘了21世纪的喧嚣,突然和19世纪装扮的巡警打个照面,蹦一句标准澳洲英文“Gday”,相视一笑。这一刻便不愿在这时空隧道里醒来。
不过,有安详古典的表面,当然也有艰辛的现实生活,淘金并不只是发财那一刻的光鲜。在疏芬山金矿,淘金者艰苦的工作的环境也被当地政府保留了下来。观光的重头戏之一就是乘坐矿车游览地下金矿。进入地下13米的“红山矿区”,黑暗的通道里还保留着当时用的蜡烛台,淘金工人们就要在这里和蜡烛分享稀少的氧气,蜡烛还被用来加温饮用水,让他们在阴冷的矿井里获得少许热量。矿井下展示着真正的黄金矿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英国最南端的康沃尔(Cornwall)的采矿工人发现的“Welcome Nugget”,这块重达69公斤的金块至今都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金块之一。
从矿井出来,没想到还能亲自体验一把淘金的机会。矿区有专门让游客尝试淘金的金沙池,拿上一个装有滤网的小盆,在池里舀一把沙,和着水像淘米一样一圈一圈转动盆里的水,让沙过滤掉,最后沉淀出来的就是金子了,如果游客真淘到了金子,还能免费带走。我是没这好运了,不过听说英雄榜上幸运儿可不少。
此生必至大洋路
从疏芬山金矿驱车往南,可以回墨尔本市区,假如想一路看看澳洲的乡村风情,又能少走回头路,也可向西南进发,去澳大利亚南海边上的小镇华南埠(Warrnambool)。华南埠坐落在大名鼎鼎的“大洋路”上,是从墨尔本出发,到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Adelaide)前最大的镇。
严格来说,阿德莱德到墨尔本之间的路超过300多公里,不过通常说的“大洋路”是这段路中景色最壮美的170公里。这170公里路被誉为世界上最壮观的公路之一,也有着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可以肯定的是,“大洋路”的修建者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凯旋的老兵们,不过修路的原因却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说是为了纪念一战中死去的士兵,也有人说是为了解决归来的老兵们就业的问题,我想第二个版本听上去更合乎情理,虽然少了份动人的情怀。毋庸置疑的是,3000多名工人艰辛的汗水,和日夜不倦的海浪一起,造就了这条最美的路。
从华南埠向墨尔本出发,与一般来自墨尔本的旅行线路正好相反,早上就能到达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这里有着“大洋路”上的精华——“十二门徒石”。
早上的风凉爽宜人,澳洲典型的烈日还没发威,而海浪拍打岩石的浪花层层叠叠,清晰可见。海岸线经过长年累月的风蚀浪打,笔直在海的边缘伫立,而澳洲大陆却又平坦得仿佛可以望见世界另一头。若不是地图告诉我越过这南海就是南极了,我一定会错以为上帝在这块美丽的大陆边上切了一刀。
整齐的海岸让“十二门徒”变得格外醒目和突出,这些立在海岸边的岩石本来是大陆的一部分,延伸在海岸中,千万年间,海浪和大风把较为松软的石灰岩峭壁侵蚀出大大小小的洞穴,这些洞穴继续在风吹浪拍下变得越来越大,形成拱门,最后坍塌,而拱门另一边的岩石,看上去就好像树立在了海中。
阳光打在门徒石上,映出石灰岩层层叠叠的光影,海浪一阵阵袭来,造起形状各异的水花。谁都不会发现这柔弱惬意的自然恰恰有着天公造物的力量。虽说名为“十二门徒石”,但其实如今只有8块了,石灰岩比较松软的几位“圣徒”已经相继倒下。
最著名的垮塌要数“伦敦桥”。“伦敦桥”位于“十二门徒石”偏西,一块石灰岩被侵蚀出了两个拱门。“M”型的拱门造型和其他“圣徒”比起来,造型独树一帜,而终将垮塌的命运也让它被冠上了“伦敦桥”这个名字(来自英国童谣《伦敦桥要塌了》)。儿歌一遍遍唱,海风一天天吹,终于,1990年,靠近大陆的拱门塌了。而这次没有预兆的垮塌险些带走了一对情侣的生命,这对男女被困在了另一侧的岩石上。事发后,直升机的营救被全国的电视转播,“伦敦桥”从此声名鹊起。所以如今走到这里,许多的导游会说起这个故事,开一开游客中情侣们的玩笑。在岸边远眺离岸而去的“伦敦桥”,哼一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说不定哪天又会造就一个惊险的故事。
不过,“伦敦桥”的垮塌开始让一些澳大利亚人开始担心,他们可不愿意“十二门徒石”这个美好的名称从此名不副实,于是在还剩几块石头上也要据理力争。2005年和2012年,各一块矮小的岩石垮塌,国外的媒体说12门徒石又少了两块,澳洲人解释说垮塌的岩石其实是“三姐妹石”组合的一个,并不属于“十二门徒石”。所以今天关于“十二门徒石”还剩几块众说纷纭,官方的说法是8块,但说7块、9块的都有。精明的澳洲人可并不只是纠结于故事的完美,要知道这些石头以前被称作“母猪与小猪”时,本国都没有多少人来游览,而被改成“十二门徒石”之后,全世界游客便趋之若鹜,迅速振兴的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至今仍然是澳大利亚全国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拥抱与归巢
沿着“大洋路”往西,海岸线越来越平坦,石灰岩堆积的峭壁越来越少,而金黄的沙滩越来越多,一个个小海湾曲线优美,白色的海浪一道道慢慢扑来。这些海湾是冲浪者们的福地,不高不急的海浪,让技术不精的新手也能驾驭,而常年舒适的温度,更让这里一年四季都游人如织。
过了公主镇(Princess Town)就进入了奥特威国家公园(Great Otway National Park),这里有澳洲最老的灯塔——奥特威海岬灯塔(Cape Otway Lighthouse),在西澳大利亚洲西南端的陆文海岬灯塔(Cape Leeuwin Lighthouse)建造之前,奥特威海岬灯塔就是欧洲的移民们离开欧洲后看到的第一束灯光。至今,这两座灯塔还在澳洲大陆的两端工作着。
灯塔的工作人员会讲述这片地区记载的澳洲历史,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故事。比如有家美国的披萨店新开张,信誓旦旦地宣称不管多远他们都会把披萨送到。然后被一位灯塔的管理员在电台里听到了,管理员就打了一个电话叫了个披萨,报完地址便把电话挂了哈哈大笑,身边的朋友听说了自己的恶作剧也击节叫好。没想到过了一年多,真地寄来了一个披萨,盒子上的店名就是管理员在电台中听到的那家披萨店,更离谱的是,那个寄来的披萨——还是热的!
奥特威国家公园里,向导会时不时提醒游客们注意看路边的桉树林,桉树叶是考拉的食物,所以桉树林里极有可能有考拉。在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州,考拉已经是很稀少了,所以本地人要看到野生的考拉都不容易,游客匆匆一瞥若能偶遇,那一定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
同样,考拉濒临灭绝的还有新南威尔士州,在这两个州里,拥抱考拉都是违法的,曾有人因为无视法律强行抱考拉被逮捕。野生的考拉在南澳大利亚州和西澳大利亚洲都很难见到,更不要说炎热的北领地了,所以,最有可能拥抱这萌物的只剩昆士兰州了。在昆士兰州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有抱着考拉拍照的服务。而维多利亚州,能够近距离接触到考拉的就要数“考拉保育中心”(Koala Conservation Centre)了。
“大洋路”走到尽头,往西就到了女皇崖(Queenscliff),在此就能坐船通往索伦托(Sorrento),再驱车40分钟,就能来到“菲利普岛”。这里是维多利亚州本地动物的天堂,考拉和小企鹅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考拉保育中心是为了保护维多利亚州濒临灭绝的考拉建立的,重点保护着菲利普岛上的野生考拉种群。游客们可以在丛林里的步道上近距离观赏考拉。要是运气好,还能碰到几只清醒的,看着它缓慢的移动,朦胧的眼神,真是发自内心地羡慕这生活似神仙的萌物。
天色晚了,太阳西下,还有可能会有袋鼠出没。这里的黑尾袋鼠是维州的特色物种,生物分类上既不属于小袋鼠属,也不属于大袋鼠属,可谓自成一派。长而粗的毛从头部到尾巴渐变着颜色,从红棕到黑,让他们在袋鼠界独树一帜。
曾有澳洲人告诉我,他第一次觉得全世界对澳大利亚的印象很好笑,就是因为袋鼠。很多没有到过澳洲的人觉得袋鼠在澳洲就如同阿猫阿狗,被澳洲人养着当宠物呢。其实,对澳洲人而言,袋鼠是让他们很矛盾的国宝。一方面,袋鼠一直代表着澳大利亚的形象,所有人都想来澳洲一睹其芳容;而另一方面,袋鼠对澳洲农业的破环同样有目共睹,强大的繁殖能力,出没无常的生活规律让农民们对它们无可奈何。当我听说澳洲政府几十年来为了保护农业发展,一直在鼓励澳洲人吃袋鼠肉的时候,我惊讶得半天回不过神来,最后只想说,咱们的熊猫真幸福。
不过,作为菲利普岛上的大明星,小企鹅的待遇就高得多了。每天,来菲利普岛的游客,都会在晚上前往岛上西南端的萨莫兰海滩(Summerland),观看小企鹅归巢。“小企鹅大游行”(Penguin Parad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企鹅保护基地,菲利普岛因此也被称为“企鹅岛”。
基地附近栖息着超过3万多只神仙小企鹅,这些小企鹅身高只有20-30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企鹅种类了。成年的企鹅会离开小岛,游到一二百公里的深海去觅食,四五天后带着孩子们充足的口粮返回菲利普岛,冲上海滩,回到自己栖息的洞穴。
神奇的是,这些企鹅不管何时出海,出海多久,最后总能在特定的时间回到菲利普岛,就像人工计时器一样准确无误。小企鹅冲上海滩的时候要提防海鸥把嘴边的食物抢走,都会20个左右凑成一堆,一同往海滩高处冲刺。冲刺的时候,小企鹅一摇一摆飞快地前进,有些着急的重心太靠前直接扑倒在沙滩上,再摇摇晃晃匆忙爬起继续奔跑,萌态十足。
登陆完毕,游客们还能顺着沿企鹅回家的路线建造的栈道观看它们找家的神技,碰到要穿越栈道的企鹅,工作人员还会临时封闭栈道,而小企鹅也是轻车熟路了,毫不客气地大摇大摆走上“绿色通道”,接受着游客们的啧啧称奇。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小企鹅保护基地里,不仅垃圾要定点回收,食物、液体等特殊的垃圾还要分类处理,防止被动物误食。观看小企鹅归巢的全过程都禁止拍照录影,沿路的灯光都非常暗,还加了特殊的灯罩,只为了避免改变动物生活规律。这样的规定在澳大利亚各州的国家公园都会实行。而一位在澳洲搞海洋生物研究的好友告诉我,由于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留在海滩上的垃圾极大地危害了海洋生物和沿海的一些鸟类的健康,这种严苛的动物保护条例以后可能覆盖整个澳大利亚的海岸线。
首都之争
从菲利普岛回墨尔本,一路上就能目睹从自然保护区进入平常乡野,再过渡到大都会的过程。墨尔本城南的圣基尔达(St. Kilda),这里是墨尔本的海滨旅游胜地,也是爱酒之人的乐园。
据说大概在50年前,圣基尔达还是只对当地上流社会开放的度假场所,而如今这里是所有人的港湾。只要是周末,或者节假日,这里从中午开始就会变得熙熙攘攘,新式的有轨电车把一群群CBD里疲倦的人们载运到此。情侣们沿海散步,或扬帆出海;年轻人们在海滩边骑车,练练滑板技术;运动爱好者们可以约上三五好友打打沙滩排球,或是体验冲浪的刺激。当然,世界终究是吃货的,这里的Donovans,Stokehouse都有当地人最爱的风味海鲜。
而回到墨尔本的主城区,大大小小的教堂和一排排的百年老建筑都会告诉你,淘金潮带来的繁华,曾经让悉尼都无法企及。前文有提到过墨尔本和悉尼争夺首都的故事。仔细地和两个城市的人聊聊,就会清楚地发现,他们有着互相的羡慕,也有着互相的不服。这种情结在很多国家都有,比如上海和北京,巴黎和里昂,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等等。
淘金热早期的巨大经济收益让墨尔本在19世纪后期远比悉尼繁华,当时的墨尔本市区就有今天市中心的规模了。早在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首府所在地就选在墨尔本,而进入了淘金时代后期,悉尼的港口优势让大萧条时期的经济下滑变得平缓,悉尼一举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新宠。于是,一场激烈的首都争夺战在这两个城市展开。为化解两个城市的矛盾,联邦政府决定效仿巴西,在两地之间建造一个新城市,作为新首都。这个“渔翁得利”的城市,就是堪培拉。“堪培拉”在当地原住民语眼里的意思是“聚会的地方”。
首都虽然没有正式当上,但是足以见得墨尔本当初的繁华。市中心最有名的景点在同一个路口,弗林德斯街与圣基尔达路的交叉口。这里有一幢米黄色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沿着弗林德斯街,背靠亚拉河,一直绵延到市中心的西段。这就是澳洲最早的火车站——弗林德斯街火车站。曾经,这里连接着所有殖民地的交通,为所有殖民地送去资源、劳工和金钱。淘金时代,这里又是梦想家们凯旋的必经之处。而如今,弗林德斯街火车站依旧在运作,堪比大教堂规格的建筑工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跳动着生生活力的墨尔本。
弗林德斯大街火车站的东面对街,是联邦广场(Federation Square)。开放式的广场周围是一群新潮抽象的建筑,这些建筑包括维多利亚国家艺术馆的新馆,澳大利亚动画艺术中心,以及一些充满设计艺术感的咖啡店和商铺。墨尔本的朋友说,墨尔本所有最好看最好玩的东西都喜欢遮遮掩掩,这个国家所有的文艺青年都爱来这里,聚集在一起,你如果对他们不是太熟悉,你根本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但是放轻松,只要去联邦广场坐着,总能捕捉到这座城市最流行的东西。来来往往的人好像只是找个台阶小憩片刻,看看大屏幕上稀奇古怪的视频,但是有可能下一秒就会有一场现代艺术表演突然开始。
从联邦广场环顾,简直就是一部活的纪录片,从淘金时代到殖民发展,从联邦制改革后的城市建筑到新时代设计师的天马行空,只一个路口,墨尔本的多样化尽收眼底。
坐上深红色的观光有轨电车,就能围绕市中心转一圈,一路上,上百年的邮政局、图书馆,还有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唐人街、体育中心……
麦考利夫人的“标准照”
当然,能竞争首都的,一定都不是省油的灯。两个小时的飞机来到悉尼,虽然少了一份殖民时期的古典美,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大都会发展,让悉尼看起来更加磅礴大气。
悉尼大桥简直就是悉尼人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土豪”之举,关于建造一座桥连接南北岸的提案被讨论了近一个世纪,终于在1922年被联邦政府通过。豪爽的联邦政府花了625万澳币,在悉尼港建起了这座世界上最长的拱桥,也是最宽的铁桥,在当时的水平看来,就是“天堑变通途”的建筑奇迹。虽然悉尼人吐槽钢铁时代笨重的外形犹如“老式的大衣架”,但是每逢国家大事,这里总是烟花最璀璨的地方,无不透露着悉尼人的自豪。
爱玩的澳大利亚人当然也不会放过座国家形象建筑,鬼斧神工的悉尼歌剧院落成后,更是让悉尼大桥平添了万分光辉。1998年开始,悉尼大桥就开放给游客攀爬。爬上大桥顶端的游客都会收到一张以悉尼歌剧院为背景的纪念照片和攀登大桥的勇士证书。
攀登虽然让恐高的人们吓得腿软,但实际上非常安全。登桥之前,游客必须通过肺活量测验、酒精测验以及通过金属探测器,还必须请你在健康状况证明和合约表上签名才可以获准攀爬。开始前全部游客都会拿到一套攀登服。另外,如果是晚间攀登还会有轻型的攀桥专用灯。前后各有两名专业的向导确保整个队伍的安全。
在悉尼大桥上拍照,自然就无法把大桥宏伟的全貌纪录下来,炫耀给朋友看了。不过还有个地方,堪称能拍到“悉尼标准照”,那就是麦考利夫人椅(Mrs. Macquaries Chair)。麦考利夫人椅在悉尼皇家植物园的最北面。体力好的话,可以从悉尼歌剧院的西面步行进入皇家植物园,一路往东北走,沿途可以观赏新南威尔士州最独特的植物,140种不同的棕榈科植物排成的长廊一定让你目不暇接。
走到东北角,沿小路走到河边,便能看见是一把巨大的石座椅,那就是麦考利夫人椅了。这里常年都有来拍“悉尼标准照”的游客,还有无数情侣,来朝圣澳大利亚史上最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17世纪,澳洲第四任总督拉克伦·麦考利一路奔波带着妻子来到澳大利亚生活。相传麦考利总督每5年必须回英国汇报一次殖民地的情况,而每次往返需要28个月。孤独的麦考利夫人思念故乡,就每天到这里来画悉尼海港的景色。在夫人的陪伴下,总督的事业风生水起,成就辉煌,被后人誉为“现代悉尼的缔造者”。
谣言
日前在微博上被热议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赴澳免签新政”的消息,受到了澳大利亚总领馆的辟谣。目前,中国游客赴澳洲旅游依旧需要申请有效的签证,但据《旅游世界》了解,澳大利亚总领馆已大大简化了中国游客赴澳签证的手续,并且开始颁发一年多次往返的澳洲电子签证,以方便中国游客赴澳旅游。
野生动物物语
作为狂野之地,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甚至有人这样形容:“澳大利亚的牛比人还多。”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自然界野生动物的“天堂”。
考拉
又名“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的国宝,树袋熊独居,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桉树上,桉树叶是他们唯一的食物,在澳大利亚的众多动物园内,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袋鼠
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可以说是袋鼠之乡,在墨尔本的乡野间,四处可见袋鼠在田野边的草丛中“漫步”。当然,夜间行车,也需小心这些活泼的“小动物”。
鳄鱼
澳洲的淡水鳄鱼和咸水鳄鱼,不要以为在澳洲只会在动物园才能看到鳄鱼,或许在野外的河道内,就栖息着这些庞然猛兽。
神仙小企鹅
墨尔本的菲利普岛又被誉为“企鹅岛”,这里栖息着世界上最迷你的企鹅,在这里可以在傍晚等候在沙滩上,等待那些觅食归来的小企鹅,与他们亲密接触。
澳洲旅行注意事项
1.入关:澳洲入境对药物、食品等违禁品的申报非常严格,如携带海关认为的违禁品,即使是你认为没有问题的感冒药,如没有提前申报,都将受到200澳币的罚款。
2.交通:如果你在中国习惯了“车让人”的城市交通,那在澳洲必须在第一时间习惯“人让车”的节奏,澳大利亚的交通行车靠左,行人过街时可触摸指示灯按钮并先看右侧。
3.薰衣草小熊:薰衣草小熊已被中国海关立法禁止入关,请各位
“熊饭”引起注意。
4.衣着:澳洲人随性的天性也表现在他们的衣着之上,平时旅行穿着可以舒适为主。当然,必须考虑秋季南澳的昼夜温差,需携带冲锋衣和御寒衣着。
5.防晒:澳大利亚的紫外线十分猛烈,建议涂抹SPF 30以上的防晒霜,即使阴天也要采取防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