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霄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党建的基础工作。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管理,促进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是根据党章要求,结合大学生党员实际,将高校党建这一“软任务”具体化为“硬指标”[1]的有效载体,是党员考评体系的核心部分,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广大学生党员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是考核工作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与“大学生党员考评体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考评体系是在正确原则指导下,通过确立考评主体、制定科学的考评指标,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考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工作系统[2]。考评指标体系则是在考评体系环境下,与考核方式相适应,由明确的考核内容及其观测点,评价标准,考评操作流程,及考核结果等次规定等内容共同构成。
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迅速壮大,出现了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党员思想多样性、党性意识淡薄、宗旨观念淡化等问题,与建设高素质大学生党员队伍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和有效管理,提高党员考评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构建符合高校特点和学校实际的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积极尝试,是促进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益探索,是大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形成表率、起到导向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建立“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
指标体系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需要,将党章有关要求进一步具体化,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加明确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准则,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党员克服认识误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成熟、成才。
一是传统的考评指标体系内容过于求全,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考评指标分值平均分配,没有反映出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特点。二是指标体系内容没有体现出新老党员、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的差异,导致考评结果缺乏针对性。三是考评结果采用“等级+量化结果”的形式,而大量“合格”等次的党员考评结果的反馈只是一个分数,导致存在不同问题的合格党员拥有大致相当的考评结果,缺少必要的反馈信息。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3]为全面了解考评对象,综合评价,一般会采用党员自评、互评、领导点评和综合评价等相结合的多主体、全方位考评方式。目前,大学生考评指标体系未能很好的反映不同考评主体的侧重点,缺乏多主体考评的操作规范,不能适应考评方式的要求。此外,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存在追求繁杂数值计算,过于量化的趋势,导致考评过程的操作难度较大。
传统的考评工作,大多是在某一时刻对众多考评对象一个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价,缺乏对考评对象进行过程性、动态性考评适应性,不能及时有效指导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表现,考评实效不佳。
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内容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但却长于继承,创新不足,没有打破传统的指标体系框架,考评结果应用仅仅停留在奖优罚劣的层面,考评工作反馈渠道不畅,对于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学生党员的指导作用并不显著,使之与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地域差异、学科差异和学校传统的不同,会导致各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学科的党建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在构建、修订指标体系工作要尊重这些差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党员素质、有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目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个性突出”的考评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调研,了解大学生党员队伍需求,掌握大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解决途径,以便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增强实效。
指标体系是动态的,要适应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构建指标体系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全面掌握党员队伍现状,抓住主要矛盾,科学确定下一考核周期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制定党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目标。目标管理应依托党建工作责任制,广泛动员,统一思想,党委、党总支部、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做到责权明确、对称,把党员队伍建设需要与大学生党员个体发展需求有机结合。
指标权重的分配是构建考评指标体系的重点和难点,要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根据与“主要问题”的关联程度合理分配权重比例。坚持可行性和便于操作的原则,要合理确定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内容,避免通过复杂计算全盘量化,仅以分数论成败的情况,例如学习成绩、实践活动、纪律出勤等内容,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思想水平、政治素养、生活作风等内容,则应以定性评价为主。
指标体系内容对大学生党员日常行为有指导作用,在制定大学生党员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适应考评方式和考评主体多样化需要,将其与大学生党员管理相结合,如引入“关键事件法”,在考评周期内选定若干“关键事件”作为观测点穿于学习生活实践之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考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指标体系本身和考评参与者要经过实践与反馈达到不断提升、改进和完善的目的。反馈包括考评过程反馈和考评结果反馈两个方面。考评过程反馈是考评实践情况的反馈,主要达到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的目的,包括考评方式、考评流程、考评内容涉及等方面。考核结果的反馈,主要表现在考评指标体系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指向考评对象反馈考核结果、评价及建议等。
大学生党员考评工作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管理,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加强高校党建的有效途径,考评结果的有效反馈,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实际,健全考评指标体系,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党员思想与行为,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学生党员从考评对象,转变为考评指标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和实践者。
[1]陈华.重构大学生党员“双重”考核标准及其量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161-165.
[2]周菲.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1(9):141-148.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