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给教师这个职业带来越来越多的冲击与震荡,强烈地呼唤教师的专业塑造和成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曾经从小就爱语文,理想中语文教学就是在“语”与“情”灵动辉映的韵味中享受精神世界的愉悦。然而真做了,才发现这门学科的繁琐,难以把握。课文要点众多,作文繁琐难改,考试内容花样百出,甚至题在书外。我常常问自己:教师该如何成长?一路走来,在语文教学这片天地里,我愈发体会必须在学思行中提升,用专业素养来提高自己。形成语文专业素养必须经历能够有效提升的途径,乐趣就在这途径中。
一、善于反思
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每天讲解着烂熟于胸的课本、埋首于永远改不完的作业堆、穿梭在懵懵懂懂的孩子中,似乎课堂是一成不变的,不需要再去学习、思考。殊不知这是思维定势和惰性在作怪,我们凭着老经验、老眼光去解析教材、传授知识,自己觉得乏味,教学效果也甚微。我们面对的是许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是如此的不同,每一天都有新的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学改革就践行在我们一线教师的每一节课上,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不会因教龄的增长而停滞。所以同样的课文,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所传达的信息、训练的能力、利用的价值是迥然不同的,这样教学工作就变得富有挑战性、充满智慧性。
无论工作再忙,都应留些空间思考:课前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这篇教材来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删繁就简、有的放矢地训练语文能力?课后自我测评一番,这节课学生有了多少收获?课上是否有无效劳动、讲了废话?该如何改进?
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实践、内省、再实践、再内省”的反复过程中,教学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课堂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二、研究考试
很多人看到“研究考试”这几个字眼就立刻将其与应试教育划上等号,这未免武断。难道因为教师对于考什么心中没底而每节课漫无目标的挖掘教材不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期末考试前搞大量题海战术不是在损害学生的身心?考完后往往没捞到几条小鱼的感觉不是在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特别是语文学科,如果想要随便布置些复习作业很有可能就堆积如山。实际上考试特别是高水平的调研考卷都是专家智慧的结晶,折射出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研究考试我们可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指导日常教学工作。将考卷、课程标准、教材结合起来看,常会有新的收获。
研究了考试,再来教学,会让人胸有成竹、气定神闲,我们没有办法押中出哪道题,但在面对众多教学资源时,可以清楚地知道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该训练哪种能力,什么话完全可以不讲,不论怎么考,都在我们平时训练的范围内。所以,与其让学生沉溺于期末复习,不如平时养成每节课前预习的习惯,课上专注动脑、批注随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所有的能力都在课上得到提高,知识都在平时得到巩固,要点都在课本和笔记本中记录。教师要做的就是进行一些复习方法的指导和复习情况的检查,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自主复习,特别是摒除寄希望于老师最后重讲一遍、自己临时抱佛脚的惰性,将功夫用在平时,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走上研究之路,能让教师彻底摆脱应付教学的状态。从追赶、跟随,到奔跑、飞翔,把平凡工作变成具有魅力的事业。
三、学有榜样
学养源自学识,作为老师,最常用到的一句话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是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发现,一桶水因为存放时间太长而不新鲜了。唯一方法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向书本学习。教师的案头床边应常有书本作伴,史书名著自是不能少,课堂讲到兴处,随手拈来,引经据典,适当拓展,学生乐不可支。专业书籍也需研啃,在书籍中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了解最前沿的教学理念。阅读就是终身的备课。
身边的学习资源还有很多。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向网络资源学习,向同事学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和利用资源来合作完成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交流。
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接受器,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构建者。从学习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自主中来,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就能有效提升。
(聂小娟,镇江市红旗小学,212001)
责任编辑:赵赟
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