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字季直,汉代学者。他性格内向,不善辞令,但学习刻苦,学识渊博,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学问家。但大家是否知道这样一个才学过人的学者,竟是一个整日与土地为伍、和庄稼打交道的农民!
为了维持生活,董遇整天泡在地里犁地、插秧、锄草、采收,重复着单调而又机械的田间劳动,根本没有时间来读书,但精彩的书本知识对他来说充满了诱惑力。每当在地头休息,或回家吃饭时,他都要见缝插针,拿起书本看一会儿,而夜晚回家,别人早早吃完饭,浑身乏力,上床睡觉休息了,可董遇尽管也十分疲劳,但他仍不肯休息。
一捧起书籍,他便精神大振,常常一读就是大半个夜晚……书中的精彩世界使他把疲乏劳累都抛到脑后去了。这样他既学到了知识,又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每到冬天农闲时,大多数人正利用这一年中难得的消闲时间好好玩一玩,乐一乐,放松一下自己,而这时候却是董遇学习的大好时机。一到这时,他便闭门谢客,埋头苦读;数九寒天,异常寒冷,别人正围着炉子取暖、说笑,而贫苦的董遇买不起煤,就在屋子里边来回跺脚,边聚精会神地读书。每到下雨天,也是庄稼人休息的日子,对董遇而言,它又是一段难得的读书时间,听着雨声,和着风声,他高声朗诵古人诗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董遇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有所成就,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人们惊讶、敬佩、感慨,其中不少人前来请教、学习他做学问的经验。他说:“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读一两次,不懂,就读它八九次,读八九次还不懂,干脆就读它几十遍。”
人们不禁要问:“哪来那么多的时间?”他说:“时间是挤出来的,我读书时间就是从‘三余中找出来的。所谓‘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因此后人就尊称董遇为“三余”学者。
故事教会我
时间是有限的,关键是少年朋友如何利用,我们不是常常抱怨没时间写作吗?其实时间往往在我们谈笑嬉闹、上网、看电视间不经意间溜走了。想一想,这些时间我们可以写出很多的文章,写下很多的日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