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改选产生第五届理事会
9月28日,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熊群力等领导及第五届遥感应用协会会员代表200多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四届秘书长顾行发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第四届理事会已发展成为由1位理事长、39位副理事长、187位常务理事和437位理事组成的理事会,协会共有337家单位成员,1185位个人会员。协会建立了专家委员会、环境遥感分会、国土资源遥感分会、光学遥感专业委员会、灾害遥感分会5个分支机构,加强了与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遥感协会(学会)的联系。协会着力发展新一代遥感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区域遥感服务平台构架,做好高分专项区域应用、产业化推广等工作。2009年协会组织专家对河北遥感应用现状和50个企业会员单位进行调研,摸清我国对地观测产业化现状,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产业化调研报告;地方协会积极参与,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区域遥感应用的倡议书》,提出《遥感中国片区划分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片区;有计划推举遥感科学带头人,设立区域遥感应用技术推进首席专家,设立区域遥感应用工程“两总系统”,组织研讨区域遥感应用发展战略。报告建议在今后的五年工作中,抓住国家遥感发展的契机,组织各行业各地方协会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参加国家和地方遥感应用和示范项目建设,带动区域遥感应用的发展,为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成员。选举国防科工局罗格司长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选举产生22位副理事长,216位理事,选举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徐文主任为理事会秘书长。罗格理事长在大会发言中称,遥感应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目前全球有300余颗遥感卫星在轨,占所有在轨卫星的30%;今年1—8月发射遥感卫星92颗,其中微小卫星60余颗,产值收入达30亿美元。遥感卫星呈现小型化,应用全球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重视遥感卫星应用发展,遥感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且卫星数量和数据质量不断上升,为遥感卫星应用提供了支持。特别是随着高分专项的推进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遥感应用迎来又一轮发展的高潮,进一步推动遥感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是今后协会的重要工作。协会要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扩大遥感应用领域和深度,促进遥感应用产业化发展,为改善民生服务,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大会聘请了第五届理事会高级顾问。第四届理事长栾恩杰作为高级顾问在发言中称,我国遥感卫星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尚不能满足应用需求。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高分数据时代的开始。第五届理事会正逢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的转型期,理事会朝气蓬勃,人才济济,相信新一届理事会一定会将工作做好。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作为高级顾问在发言中介绍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应用情况,提出要将国产气象卫星应用好,并借助协会的平台,助推风云气象卫星的应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遥感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水平,发挥市场作用,促进我国遥感应用再创新台阶。
许达哲局长在大会发言中介绍,当前我国航天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分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时代,风云三号、海洋二号、资源三号卫星达到国际同类卫星先进水平,遥感应用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防科工局将加快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应用服务体系。新一届理事会将本着“扩大遥感应用领域,拓展遥感应用深度,提高遥感应用水平,促进遥感应用业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遥感技术进步,促进遥感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管,成立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经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覆盖各类型遥感技术、各种应用领域及相关信息专业的国家一级科技类社会团体。
★ 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罗格在会上发言
· 本刊记者_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