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经贸合作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贡献研究

2014-07-10 00:02索伶俐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俄罗斯经济

索伶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对俄经贸合作优化了全省对外开放环境,引领促进了全省对外开放,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仍然存在对外开放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结构不舍理及加工贸易比重较小等问题。为此,要提升对俄经贸合作水平、有效拉动我省经济增长,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自俄进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外贸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黑龙江省;俄罗斯;经济

中图分类号:F752.835;F755.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1—0005—10

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长足发展。一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0—2012年,全省对俄进出口额累计1096.06亿美元,年均增长25.71%。1990年对俄贸易额6.1亿美元,2001年跃升至18亿美元,2007年突破100亿美元(107.3亿美元),2011年窜升至189.9亿美元。2012年突破200亿美元,达213.1亿美元,同比增长12.2%。1990年至今对俄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在50%左右,自2001年以来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比重始终保持在20%以上。在全国开展对俄贸易各省市中,黑龙江始终保持第一大省的地位。二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其一,对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提高。1990年,我省对俄出口初级产品贸易额占比33.81%,工业制成品占比66.18%;2012年对俄出口初级产品贸易额比重下降至5.65%,工业制成品比重提升至94.35%。从对俄出口商品种类看,初期以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逐步发展为轻纺产品、农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2年,对俄出口机电产品达938种。其二,对俄地产品出口大幅增长。2012年对俄出口产品2525个品种,其中地产品1178种,占46.65%,地产品出口额14.4亿美元,占对俄出口总额的27.93%。三是贸易方式多样。对俄贸易方式最初为易货贸易,近年来,形成了以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主,其他贸易方式、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加工贸易和旅游贸易并举的多元化格局。四是贸易主体多元化。2011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主体(已注册对俄边贸企业)已发展到3816家,由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企业构成。其中,私营企业领跑出口,国有企业引领进口。

二、对俄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一)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对外贸易会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制度创新,提高一国或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进而带动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出口可带动生产规模和就业规模扩大,并从中获得乘数效应收益;通过国际交换获得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促进就业,扩大消费规模;带动金融、保险、运输、仓储、商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进口可弥补国内生产和供给不足,特别是对国内稀缺资源的进口可缓解国内要素制约,促进国内需求并拉动经济增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加速淘汰落后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带动出口;有利于调剂、繁荣和丰富国内市场,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国际关系发展。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向程度。实证研究发现,一国经济增长与外贸依存度存在正相关性。

本文运用的主要计算公式:

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率=(出口总额一加工贸易进口额)/GDP×100%

进口对GDP贡献率=中间品进口额/GDP×100%

对外贸易带动就业人数=就业总人数×外贸贡献率。

对俄贸易对三次产业贡献率=对俄贸易增量/三次产业增加值$100%

(二)对俄贸易对黑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的贡献

1.对GDP的贡献。据测算,从1991—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出口额合计1090亿美元,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5.4%。其中,出口贡献率为3%,进口贡献率为2.4%。1991年对俄贸易贡献率为3.6%,2007年达到历史峰值为11.5%,比1991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贡献率8.7%,也为历年最高。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俄出口贡献率连续五年分别下滑至6.6%、2.6%、2.8%、2.2%和2.35%.导致综合贡献率也随之大幅下降。2011年以来,由于进口贡献率大幅提升(漠大线开通,进口俄原油大幅增加),对俄贸易对GDP贡献率止跌回升,由2009年的5.5%恢复至2012年的9.5%(见表1)。

2.对就业的贡献。据测算,2001—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年均带动就业132.8万人,其中出口带动就业71.4万人,进口带动就业61.4万人(见图1)。

3.对税收的贡献。据测算,2001—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贸易累计实现税收530亿元。11年间,哈尔滨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净入库累计404.5亿元,其中自俄进口约占90%。2011年和2012年对俄贸易进口双税约270亿元。2001—2012年对俄出口累计实现税收171.5亿元。2007年在对俄出口总额中地产品约占20%,2012年这一比重提升到28%左右。根据专家测算,每出口100美元地产品可为地方带来税收80元,出口非本地产品可带来税收24元。以此估算,11年间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地产品为地方贡献税收98.3亿元,出口非地产品贡献83.6亿元(见表2)。

4.对外贸依存度的贡献。2001—2012年黑龙江省外贸依存度平均值为14.7%(出口依存度为8.5%,进口依存度为6.2%),对俄贸易依存度平均值为7.4%。对俄贸易对全省外贸依存度贡献了50%以上的份额。其中,2001年该省外贸依存度为8.3%,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9.9%,年均增长9.1%。对俄贸易依存度2001年为4.4%,此后持续增加,至2007年达到历史峰值11.5%,2008年出现下降,2009年降到2001年的水平,为4.4%,2012年恢复至9.8%。其中,对俄出口依存度最高值为2007年的8.8%;自俄进口依存度最高值为2011年的7.5%(见图2)。

三、对俄经贸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引领促进了对外开放

一是扩大了国际交往和经贸合作。哈洽会是反映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的最大平台和窗口,自创办以来始终主打“俄罗斯牌”,突出对俄合作主题。正是在这一品牌和主题的吸引下,前来参加哈洽会、与该省开展经贸洽谈合作的国家越来越多。据统计,1990年第1届哈洽会期间,仅有苏联及东欧10个国家的2500多名客商参会,2013年第24届哈洽会共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的1.26万名国外客商参会参展。在对俄经贸合作的引领下,如今该省进出口贸易已辐射全球六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双边贸易,外资来源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

二是吸引南方企业来黑龙江省投资兴业,推动了“南资北移”和对国内开放。自2001年以来,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加大“南联北开”战略实施力度,抢抓“南资北移”机遇,倾力打造对俄合作品牌,吸引南方省份及企业联手开拓俄罗斯市场。如今“三江、“龙沪”、“龙鲁”等合作成效显著,龙港澳台俄“五方”经贸合作日益深化。从2011年的香港、央企、哈洽会三次重大经贸活动,2012年的香港、广东、浙江三次重大经贸交流活动,到2013年的深圳、香港、广东产业互助经贸交流活动,无论是签约项目金额,还是项目质量及履约率都大幅提升。南方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在黑龙江省落地生根,联手该省企业开展对俄经贸合作,形成了互利共赢局面。

三是推动黑龙江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自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对俄合作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探索辟建境外园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一批企业先后在俄境内建立了15个园区,省内外入驻企业共计68家,聚集了林业、农业、矿产、加工制造等产业,成为该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引领。

(二)对俄合作优化了对外开放环境

一是促进了黑龙江省口岸群体形成。随着对俄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该省已建有国家一类口岸25个,占全国一类口岸数量的近1/10。其中15个边境口岸与俄相通,占全国对俄边境口岸的70%,形成了全国第二大口岸群体。

二是促进了现代交通、客货运输和物流体系建设。如今,黑龙江省对俄铁路运营里程4083公里、公路里程6343公里、水上航运里程2981公里、开通国际航线14条(其中对俄国际航线5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43条、浮箱固冰通道3条,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以沿边口岸为依托的口岸与中心城市相互贯通的江海、陆海和铁海联运及空中运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客货运输通道。2012年,该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实现2524.3万吨,同比增长13.1%;客运量345.6万人次。

三是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俄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黑龙江省市场体系的加速发展。大黑河岛轻工专业市场、牡丹江对俄果蔬专业市场、佳木斯农机市场等一批对俄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绥芬河市已经形成服装、建材、家居、农产品等七大专业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对俄最大的民贸市场,正在推进俄罗斯商品、电子等专业市场建设。目前,该省50个规模以上专业市场已辐射俄罗斯远东所有州区,其中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15个,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30个。

四是促进了人民币跨境结算、对俄营销网络和电子商务建设。截至2012年,黑龙江省已有11个地(市)、14家银行和400多家企业开办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与黑龙江省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35个。目前,该省共有12家银行与俄罗斯24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双方共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43个,办理对俄人民币结算实收实付金额12亿元。2013年前5个月,仅绥芬河市就新增中俄投资贸易结算企业176家,银行结算量12.53亿美元,同比增长54.47%,调运卢布3.5亿,实现卢布现钞兑换32.12亿。如今,该省对俄经贸企业已建立境内外批发销售网点40余个,初步形成了内建基地、外辟市场、跨境直销的商品流通格局和营销网络。

对俄贸易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一是电子支付环境日趋完善,银行卡跨行交易网络逐步建成;二是电子商务配套物流设施和环境逐步完善,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明显;四是安全认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近年来,黑龙江邮政易通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中俄边贸网”、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大型“中俄双语B2C购物交易平台”、黑龙江伙伴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商祺中国伙伴贸易网”,已成为中俄电子商务领域的知名平台。

五是为沿边开放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30年对俄经贸合作实践的探索,该省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边开发开放和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对俄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国家制定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自俄进口能源资源类战略物资对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990-2012年,黑龙江省累计自俄罗斯进口原油3465万吨、成品油312.22万吨。在俄获得森林采伐权1 200万公顷,累计进口木材9596.15万立方米。自俄进口化肥1900.05万吨、钢材250余万吨、铁矿砂及精矿近2 000万吨、纸浆近500万吨。自俄购电累计82.17亿千瓦时。自俄进口煤炭175.1万吨。上述能源资源类战略物资的进口,不仅满足了该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为缓解国家能源资源紧缺矛盾,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对俄经贸合作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做出贡献

2002—2012年的10年间,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加快发展,对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升。2002年对俄贸易对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9.31%、2.4%和3.35%;2011年达到历史峰值,分别为43.6%、11.77%和16.59%。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俄贸易对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大幅下降,2009年降到谷底,为负32.47%。2012年,由于对俄贸易增速低于GDP增速,对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降至6.91%、2.26%和2.85%。从整体情况看,对俄贸易对第一产业贡献率高于第二、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显著增长,从2002年的3.35%上升至2011年的16.59%(见表3)。

1.对农业的贡献

一是加快了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对俄农业经贸合作扩大了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丰富了农产品贸易品种。2002—2012年该省对俄农产品进出口额27.98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21.42%,外贸依存度为1.15%,为该省对俄外贸依存度贡献了16.8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从2002年的1.77亿美元,扩大至2012年的3.6亿美元。农产品贸易品种从2002年的149种增加至2012年的198种。对俄农产品贸易有效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促进了外向型农业发展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对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据国际通用方法测算(每出口1万美元农产品,可创造20个就业岗位),近10年间,黑龙江省在开展对俄农产品贸易中年均创造就业岗位50万个。此外,还向俄罗斯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截至2012年底,累计对俄输出农业劳务人员5.5万人次。

三是境外农业园区的建立相对增加了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支持。目前,该省已有34个县(市)分别与俄滨海边疆区等6个州和27个区的政府签订了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协议,建立境外粮食和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基地158个;累计在俄开垦耕地面积720万亩,占该省耕地总面积的4%,累计回运粮食9万余吨;对缓解我国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2.对产业集聚的贡献

各类对俄合作园区聚集了大批产业。目前,黑龙江省拥有对俄合作园区47个,其中境外园区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4个、综合保税区1个、边民互市贸易区10个。“十一五”时期,对俄园区共实现生产总值2479.8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带动了装备、汽车、电子、信息、木材、食品、纺织鞋帽、医药化工、建筑装饰材料、现代仓储和物流等产业的集聚,延长和完善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对加工业的贡献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实施“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战略,对俄进出口加工产业链条日益延长和完善。目前,该省共有规模以上生产型出口企业200家,2012年实现出口3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9%,税收贡献41.6亿元。截至2012年,该省累计对俄出口工业制成品1165.89亿美元,出口加工率达61.3%。2012年,该省拥有规模以上进口产品落地加工企业96家,实现进口26.5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11.3%,税收贡献32.3亿元;累计落地加工原油20.94亿美元、加工铁矿砂1572万吨、加工化肥595.48万吨,加工木材3409.7万立方米。对俄经贸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为该省加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市场、资源等要素保障。

4.对装备制造业的贡献

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装备制造产品进出口额9.2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45%,比2002年的3.67亿美元增长了152.86%。其中,出口9.15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近10倍。对俄进出口贸易极大带动了该省装备制造业发展。2002—2012年的10年间,累计创造了约8万个就业岗位;扩大了装备制造业生产规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俄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占装备制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74.3l%上升至2012年的89.75%。特别是大型采矿设备、农用机械、运输车辆出口,带动了该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规模;发电设备、微型汽车和发动机出口,为进一步挖掘该省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俄进出口贸易带动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满足俄方市场要求,该省相关生产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传统工艺和设备,努力改进“老字号”产品,研发新产品,提高工人劳动技能,企业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通过引进俄罗斯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加快了该省相关产业技术改造步伐,有效推动了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进步。

5.对森工产业的贡献

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黑龙江省森林采伐量急剧下降,木材加工企业面临原料危机,大批企业纷纷倒闭。全省木材加工企业数量锐减至1000余家,大量职工下岗。十多年来,该省森工企业积极“走出去”,到俄罗斯寻找商机。截至2012年底,该省在俄共获得森林采伐权1200万公顷,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1/2,累计从俄进口原木和板材9742万立方米,加工木材3409.7万立方米,落地加工率达40%。对俄林业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为该省木材加工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该省木材加工企业已增至3 600多家,开发了包括板材、地板、木制品、木门、实木家具等多种产品,并成功打造出“华鹤”、“光明”、“三兄弟”等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对俄林业合作有力支持了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国内木材资源紧缺矛盾,开辟了该省林业工人再就业和闲置设备转移新途径,提升了森工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6.对会展业的贡献

24年前,黑龙江省只有哈洽会一个对俄专业展会。近年来,随着该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俄经贸合作的深入,会展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该省已形成了以哈洽会为主体,佳木斯农机展、东宁机电展、绥芬河口岸贸易博览会、牡丹江木业博览会等为补充的主打俄罗斯牌、辐射东北亚的专业国际展会格局。并在俄成立了莫斯科格林伍德商品展销中心,有望成为中国在俄联邦及东欧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中国品牌商品交易平台。此外,该省每年还举办国际性会议10余次,大中型展会80多个,组织和举办境外展览会近10次。

7.对旅游业的贡献

在对俄经贸合作中,黑龙江省把贸易和旅游相结合,实施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以贸带游,以游促贸,带动了旅游业特别是边境旅游的发展。2002年,该省接待外国游客67万人次,其中俄罗斯游客56.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仅3亿美元。2012年,该省接待外国游客194.7万人次,其中俄罗斯游客152.8万人次,占比78.5%,旅游外汇收入增至8.4亿美元。2002—2012年该省累计接待国外游客1 386.9万人次,其中接待俄罗斯游客l 140.4万人次,占比达82.2%。10年间,该省旅游业总收入6224.6亿元,约占GDP总额的7.4%,累计创造外汇收入63.4亿美元。

(五)对俄经贸合作有效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在黑龙江省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加快龙江崛起、实现富民兴省的主导力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对俄经贸合作作用重大。据统计,1993—2012年间,该省共有58个县(市)开展对俄贸易,累计对俄进出口722.63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对俄贸易的67.91%。2012年,该省共有38个县(市)有对俄贸易实绩,对俄进出口总额115.40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54.15%;其中出口39.16亿美元,占全省对俄出口总额的75.96%;进口76.23亿美元,占全省自俄进口总额的47.19%。

1.对俄贸易有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

2012年,黑龙江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906亿元,对俄进出口额115.39亿美元,对县域GDP增长贡献率为24.9%,拉动全省GDP增长2.49%(2012年黑龙江省GDP增长10%),县域提供近40余万个就业岗位(按照国际通行方法计算,每出口1亿美元产品可为国内提供l万个就业岗位)。

2.推动打造了经济十强县

在黑龙江省培育打造十强县过程中,对俄经贸合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十强县中,开展对俄贸易的县(市)2007年有5个,2008年有6个,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7个,2011年和2012年分别有8个。2002年,该省十强县(市)对俄进出口总额15.66亿美元;2012年,十强县(市)对俄进出口总额66.35亿美元,比lO年前增长了3倍多(见表4)。绥芬河和东宁都是靠开展对俄经贸合作起家并日益发展壮大的十强县的典型。2012年,绥芬河市和东宁县对俄贸易额均超过GDP总量,绥芬河市对俄贸易额是GDP的2.3倍,东宁为1.1倍,成为开展对俄经贸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典型县(市)。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俄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二是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50%左右;三是两县(市)共拥有就业人口17万人左右,其中外贸产业从业人员约8万人,占其就业总量的40%。

3.促进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对俄经贸合作的发展,黑龙江省各口岸县(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强,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一是水、电、交通、通信等设施日益配套完善;二是餐饮、宾馆、购物、娱乐、休闲等现代商业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是居民住宅、公共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四是口岸办公、通关、货物查验、装卸、仓储、物流等设施日益配套完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省新建改建通往边境口岸的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182公里,开通了61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22条水上国际客货运输航线,13个水运口岸建有码头泊位82个,码头岸线总长度约7000米。该省口岸新建办公楼3万多平方米,建设货物储备和商贸服务中心、口岸枢纽和国际客运站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

4.推动县域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形成及特色经济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县(市)在境内外建有各类对俄合作园区共计40个,其中,边境县(市)建成境内园区(基地)25个,境外产业园区15个,初步形成了境内外园区和产业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园区内聚集了一批以对俄进出口为重点的木材、农副产品、建筑装饰材料、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服装、鞋帽、化工等工业制成品产业,信息、物流、仓储、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材加工、绿色食品生产、矿产资源深加工三大特色产业。各县(市)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

2011年,黑龙江省25个境内园区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 024.7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0.96亿元,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51.86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8.2%、财政收入的4.3%和进出口总额的39。4%,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重点边境县(市)成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的重要引领

在长期的对俄经贸合作中,黑龙江省逐渐培育形成了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漠河、饶河、虎林、密山8个重点边境口岸县(市)。2012年,8个重点边境口岸县(市)对俄边贸进出口额合计63.61亿美元,占该省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1.36%。对俄进出口货运量合计1163.5万吨,占该省口岸货运量的95%以上,过境156.6万人次,占该省过境人数的45.43%。如今,一些重点口岸市县已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核心区、示范区、先导区,为该省对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引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过开展对俄经贸合作,黑龙江省各边境县(市)对外开放度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极大促进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稳固,为国家“富民、兴边、强省、睦邻”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从促进经济增长视角看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开放度不高

“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外贸依存度平均值为1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9个百分点,不足全国水平的1/3。其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11.4%,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进口依存度为5.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与外贸发达省份广东省相比则低90.9个百分点,比邻近省份辽宁低9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该省对俄贸易依存度年均值为7.7%,其中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曾跌至4.4%,2012年恢复到9.8%。总体上看,该省全口径外贸依存度偏低,对俄贸易依存度提升缓慢。这说明该省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对俄贸易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基本处于第一产业较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造成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在该省货物贸易出口尤其是对俄出口商品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俄出口规模增长缓慢,且产品附加值较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成品在该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中一直占90%左右的份额,而第二产业内又以重化工业为主,近年来轻纺工业日趋薄弱,与俄远东市场没有形成互补格局。因此,面对俄远东市场对服装、百货等轻工产品的持续需求,该省地产品无法有效填补这一市场份额,一些外贸企业只能从南方一些省份组织货源,为其代理出口。从而出现了一方面是对俄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对该省经济拉动作用却不明显的现象。此外,该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和比较优势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整体上缺乏竞争力。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了该省对俄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将制约对俄经贸合作的转型升级。

(三)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1.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

虽然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这除了因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经济系统内部外,很大程度上还由于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一是对俄出口长期以农副产品和轻工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二是对俄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增加,但仍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特别是近年来服装、纺织品、箱包、鞋类等传统制成品出口额呈较快增长趋势,占该省外贸出口总额的40%左右,已超过该省对俄贸易出口总额的70%。而对俄出口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仍偏低。“十一五”时期,该省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5%左右徘徊,近两年虽然有所提升,但总体来看所占比重仍较小且增长缓慢。

2.地产品出口规模小

与代理出口外省产品相比,地产品出口可以有效延长该地区产业链条,在生产、加工和贸易环节获得更多利润,还可增加就业,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中地产品比重始终没有超过30%。2001—2012年,地产品出口额从10.64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2.79%,并且出口的地产品仍以农副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对该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

(四)对俄贸易主体结构失衡

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仅占全省对俄边贸企业的6.6%,而且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约占对俄贸易企业的36.1%,其余则为分散的、规模更小、实力更弱的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参与对俄贸易的很少。这种贸易主体结构难以优化贸易方式和贸易环境、扩大贸易规模、提升黑龙江省企业在俄市场竞争力,给对俄经贸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造成很大制约。

(五)加工贸易比重较小

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可以使一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扩大贸易规模,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拉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但从黑龙江省情况看,多年来加工贸易规模占进出口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加工贸易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58%,2009年降至5.18%,2010—2012年又分别降到2.86%、1.74%和2.04%,其中2011年对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还不足1%。虽然近几年该省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在口岸城市和部分地市建立了一批加工基地,培育出一批加工企业,但由于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缺乏产业集群优势,现有生产能力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对俄贸易的需求。

(六)缺乏中高端外贸人才

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表明,一国(地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都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密切相关。外贸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黑龙江省外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长期以来,由于该省对俄贸易主体一直由中小型民营企业和个体商户占主导地位,其对俄贸易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懂管理、熟悉贸易理论及相关法律、具有良好俄语水平的中高端外贸人才,从而时常出现一些企业在对俄经贸往来中盲目签单、业务操作水平较低、运营成本较高、触犯俄当地法律后又无法有效解决法律纠纷而导致经济损失的现象。

五、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产品结构是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的,其实质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反映与延伸。因此,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治本之策还是要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当前,黑龙江省应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通过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使出口产品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转变,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对俄经贸合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拉动全省经济增长。

(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对俄营销网络建设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导向,建立企业自有国际营销网络,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捷径。在对俄经贸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中,一方面应推动对俄经贸主体牢固确立起以品牌和形象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并紧紧围绕其开展对俄出口;另一方面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走出去”,加快建设对俄出口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和展示中心三大国际营销网络,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俄罗斯市场。

(三)积极扩大自俄进口,促进经济增长

进口贸易有利于弥补供给缺口、缓解贸易摩擦,诱导消费需求和刺激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从而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长期实践表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出口困难日益增大、进口出现下降趋势的新形势下,该省应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变危为机,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俄远东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扩大自俄能源资源类战略物资和关键技术进口,扩大外贸规模,拉动全省经济增长。

(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对俄贸易规模

基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未形成在国际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产业、出口规模增长较慢的实际,应充分利用加工贸易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发展的特点,特别是黑龙江省“原字号”产品较多、自俄进口资源类产品比重较大的两大比较优势,按照“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总体部署,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借助加工贸易对其他产业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扩大对俄贸易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五)创新经营管理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当前,我国外贸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人民币升值、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国外订单大幅减少、企业利润空间严重压缩等复杂局面,传统的贸易方式已举步维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俄罗斯跨国网络购物持续升温,网络购物正在成为俄罗斯民众时尚而经济的购物渠道。据俄罗斯邮政报道,2012年,俄罗斯消费者购买国外网站商品支出约800亿卢布(约合158亿元人民币)。目前,俄罗斯已成为20国集团国家中电子商务发展最快的国家。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俄罗斯电子商务市场将轻松增长2.5倍。中国跨国网购的发展势头也足以说明,网购必然会成为今后中俄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在新形势下,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应引导对俄经贸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服务,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贸易流程电子化和数字化管理,减少人力物力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对俄贸易便利化程度、优化营销渠道、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对俄贸易转型升级,打造对俄贸易竞争新优势。

(六)创新对俄经贸合作主体,加强外贸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政府会晤机制建设。政府是国与国或双边区域间经贸合作中最大的、具有主导性的主体。因此,黑龙江省应大力加强与俄远东各州区政府间合作机制建设,切实建立健全制度框架下的定期会晤机制,形成科学、顺畅、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适时研究解决双边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二是积极引进央企或国内500强企业参与对俄经贸合作。三是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对俄合作联盟,鼓励支持同行业领域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四是要一以贯之抓好对俄经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黑龙江省省政府应申请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制定配套制度,定期对相关外贸企业开展系统培训。既要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也要培训业务人员,提高整个外贸队伍的综合素质。五是建立中俄经贸合作人才库,加快培养、引进、储备各类对俄经贸人才。

[责任编辑:王超]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俄罗斯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欲盖弥彰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