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评书演义里的历史谬误

2014-07-10 03:29杨津涛
月读 2014年3期
关键词:武将评书兵器

◎ 杨津涛

那些藏在评书演义里的历史谬误

◎ 杨津涛

对中国人而言,他们对于英雄的历史认识与《隋唐演义》之类的评书小说分不开。那些评书中的“历史”,在人们脑子里存在了几十年,但谬误却比比皆是。因此评书或小说只能是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把它当成真实历史,难免贻笑大方。

梁山好汉哪能顿顿熟牛肉?

《水浒传》里,好汉们下馆子,从来不看菜单,张口就是筛几碗酒,再切几斤熟牛肉。林冲看守草料场时,外出沽酒,那“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还有武二哥景阳冈打老虎之前,也是点了熟牛肉下酒。读者看了这些情节,不免以为在宋朝时,牛肉是随处可见的普通食物。

事实上,牛肉在当年相当昂贵,原因很简单——官府不许杀牛。在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西周时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中国古代政府给予耕牛保护,怕是今天的印度人也望尘莫及。比如,在汉朝,杀牛者受重罚,甚至要被判死刑,即使你是牛的主人也不能幸免。

汉以后,对杀牛的惩罚不再那么严厉了,牛主人擅自杀牛,在唐朝判徒刑一年,在元朝则要杖责一百。杀自己的牛尚且如此,那要是杀了别人家的牛,刑罚当然会更重。在梁山好汉们所处的宋朝,在不是正当防卫的情况下,杀死他人的牛,要处以“决脊杖二十,随处配役一年放”。在唐宋时期,不管这牛是老得拉不动犁了,还是意外瘸了腿,都是不能杀的,除非等牛自然死亡。虽然也有人偷偷杀牛尝鲜,也不可能如《水浒传》里,酒家有如此充足的牛肉供应。或许张青、孙二娘夫妇做人肉包子买卖,就是因为牛肉太难寻了吧。实际上,好汉们下馆子最可能吆喝小二的是:“切二斤羊肉。”北宋以羊肉为主要肉食,《清波杂志》记载北宋时皇宫“御厨止用羊肉”。苏东坡也有“十年京国厌肥羜”的诗句,这位美食家连出生五个月的羊羔都吃腻了,于是发明了“东坡肉”,当然,猪肉在宋朝城市消费量也不小。

包青天的铡刀纯属子虚乌有

看包公戏,大家最期待也最激动的场景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包青天请出龙、虎、狗三口铡刀,一声令下,让恶人身首异处。这个画面看起来确实很爽,但包大人要是敢这么办,估计很快就要被撤职查办。在真正的历史里,无论铡刀,还是死刑立刻执行,都是子虚乌有。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有死刑复核制的萌芽,到了包拯所处的北宋年间,已经发展出一套完善的复核机制。宋朝时,死刑判决大都要上报提刑司、刑部或审刑院核准,然后才能执行。一个犯人即使被核准了死刑,也不能立刻执行。唐宋年间,死刑不在朔望、上下弦、二十四节气等日子执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电视上总看到“午时三刻处斩”的桥段,这也与历史不符。唐宋时处决犯人通常是在黄昏时分。

现代人讲程序正义,古时候何尝不是?包青天再英明神武,也会有一时糊涂办错案子的时候。要是没有一个复核的程序或让犯人鸣冤的机会,即使是包青天,怕也免不了制造出几起冤案来。

马槊才是“高帅富”的兵器

安徽合肥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而建。园内有包公祠,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然而,无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还是龙头、虎头、狗头三铡,都是虚构的。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武将手中兵刃,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赵云的龙胆亮银枪、罗成的五钩神飞枪等,总是那么霸道拉风。其实刀也好,矛也罢,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普通士兵才用的武器。

相比于刀枪,真正的兵器贵族是马槊。遥想曹孟德在长江上“横槊赋诗”,睥睨天下,是何等威风。还有赵云在八十万军中七进七出,“砍旗两面,夺槊三条”,注意夺的不是刀,不是枪,而是槊。这些细节,充分说明了马槊在兵器中“高大上”的地位——非大将不能用。

马槊看上去与矛类似,但槊锋长,刃宽,能刺,能劈砍,杀伤力强大。大将用的马槊打造工艺繁复,如制作木杆,要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篾,再将细篾用油繁复浸泡,泡到不再变形、开裂为止。最后把细篾与葛布层层胶合,再经过桐油浸泡等工序,才能做出马槊的杆。由此而成的槊杆,柔韧受力,刀砍不断。

打造一支马槊要耗时三年,且成功率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岂是普通小兵可用?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评书中使槊名人,首推单雄信。他手中一杆金钉枣阳槊,重一百二十斤。相传单雄信祖上乃北周名将,虽然家世没落,但家中仍是能建起庄园的一方土豪,自然玩得起槊。

至于吕布的方天画戟、张飞的丈八蛇矛都是槊的变种。相较之下张三爷的丈八蛇矛,就比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高帅富”得多。这是自然,张飞家是土豪,二爷不过是小贩,玩不起槊啊。

但是,非要较真的话,青龙偃月刀也是杜撰的,这兵器最早出现在宋朝《武经总要》里。真实历史中,关二爷使用什么兵器呢?《三国志》记述了“斩颜良”的片段,“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既然是将颜良“刺”于马下,关二爷用的多数是马槊之类的刺杀兵器。

傻傻的福将,欢喜的结局

所谓“福将”,顾名思义就是在战场上福星高照,总能化险为夷的大将。这种人常以喜剧形象出现,他虽非主角,却能给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福将的代表性人物是程咬金、牛皋、孟良和焦赞。

仔细分析,几乎每部演义评书中都有福将存在。福将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相貌却是“千人一面”。他们都是身材高大,相貌丑陋,胆大心细,还有一身忠肝义胆。而且不同评书的福将都有互相抄袭之嫌,比如《明英烈》里的胡大海和程咬金何其相似。

福将能有今天的面目,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变化过程。以大名鼎鼎的程咬金为例,他出身世家大族——自曾祖起,历代都在北齐为官。所以历史上程咬金的兵器就是前文说过的“高富帅”兵器——马槊。到了《说唐》故事里,程咬金虽然是世家出身,但家世没落,成了和寡母相依为命的私盐贩子。

程咬金被改变身份是明末清初,在晚明的《隋唐遗文》、康熙年间的《隋唐演义》里,程咬金开始改头换面。民间艺人包装出了一位混世魔王程咬金。于是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成了现在中国人的常用俗语。

牛皋的身份变迁同样如此。真实历史中,他在岳飞手下是中军统领。等到《说岳全传》问世,钱彩笔下率真、勇猛的牛皋就一下深入人心。历史上牛皋是因为反对议和而被秦桧杀害,小说则给了牛皋一个真正的喜剧结尾——在岳雷扫北中,上演了一出“气死兀术,笑杀牛皋”的传奇。

武将单挑纯属想象

网上有一批“武评”爱好者,就是依据小说中武将单挑的情节,给关羽、吕布,或是给呼延灼、鲁智深定个武力高下。评书里的武将单挑,我们耳熟能详。长沙城下,老将黄忠大战关云长;潼关阵前,许褚裸衣战马超,让人读来心潮澎湃。

但仔细一想,两军对垒,军队的人数、装备、士气,以及将领的指挥无一不影响战场胜败,战争没有理由会被两个逞匹夫之勇的将军所左右。否则脚有残疾的孙膑,也不可能让孔武有力的庞涓死于乱箭之下。

历史上,真正的著名武将单挑极其罕见。关羽斩颜良算是一例,还有就是孙策和太史慈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太史慈曾带一名随从在野外与孙策一行偶然相遇,遂上前迎战。当时“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两人打了一个平手。

古时武将不到保命的关键时刻,断不会赤膊上阵,与敌将拼个死活。

通常所说的为将之勇,并不是单挑,而是率军突营陷阵。如《三国志》中有吕布手下大将高顺,此君常率精锐“陷阵营”,突袭敌阵,攻无不克;还有就是夺了侄子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他时常率骑兵突袭军阵,屡屡得手。不过,朱棣的勇武另有乾坤,皆因侄子建文帝有旨意,要抓活的。讨逆军上下被捆上手脚,才让朱棣有恃无恐,不然明枪暗箭,匹夫之勇焉有活路?

(选自《讲刊》2014年第1期,荐稿人:陈放)

猜你喜欢
武将评书兵器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To Be Continued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外婆家的“花武将”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日本女性喜欢男人扮武将
斗联话谐音
网上“兵器”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