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上好一堂文言文课更是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传统文言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一味强调接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喋喋不休,一味强调灌输,毫无感情色彩。但是听郭寻梅老师讲《记承天寺夜游》如沐春风,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郭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全新的思考。
【关键词】走入作者 走入目标 走入文章 走入情境 走入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67-01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只有84个字的小品文,对于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思想感情就不容易了。郭寻梅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带领学生透过字面去理解文章的同时,更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去挖掘景致之美、人情之美,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描述,精细的研讨,把学生带入文学欣赏的氛围中,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开阔学生的阅读眼界。为了上好这堂文言文课,郭寻梅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一、走入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苏轼被贬黄州之作,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深入学习本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郭寻梅老师先让同学们介绍作者,再一步步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背景。
二、走入目标
其实这节课郭寻梅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是在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郭寻梅老师不是把学习目标生搬硬套在学生身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定学习目标,这样的教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走入文章
(一)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文言的味道。
郭寻梅老师采用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教师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方法的“念”“盖”“但”三个字找出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要读出文言的味道来。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体会文言的味道。
(二)学生再读,疏通文意,走入课文。
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注意拖长音部分,再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走入课文,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作铺垫。
四、走入情境
月色美、心境美、环境美、友情美这四美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这四美,同学们被老师带入了情境,体会作者虽遭贬谪,但行文中仍看出其乐观豁达的性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我们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描绘了美丽的秋月图,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感。郭寻梅老师对同学们的引导,让学生自然的走入情境,走入作者内心深处,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既不死板,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五、走入关键字
可以说“闲”字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字,理解这个“闲”字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品析体悟,不仅让学生深入认识一个豪放豁达的文学家苏轼,更让学生为他百折不挠的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折服。
除了上述5点,郭寻梅老师本人,充满亲和力的笑容加上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充满感染力。再加上郭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总体来说: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深度。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用灵活。
《记承天寺夜游》只有84个字,郭寻梅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研讨,透过字面,运用想象去发现挖掘景致之美、人情之美,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精细的研讨,把学生带入文学欣赏的氛围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经验,开阔了学生的阅读眼界。
品析体悟入情入理——“闲”字的理解分析,不仅让学生深入认识了一个豪放豁达的文学家苏轼,更让学生为他百折不挠的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折服。文道统一,老师真正肩负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
听了郭老师讲授的《记承天寺夜游》,我有很多感慨,如果一个学生能听到一个相当有才情的语文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幸运。郭老师的这堂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才情。下面我只就课堂提问这一点来谈。这节课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有人说这篇文章很美,你能说说它美在哪里吗,每小组要说出四美。二是:文章结尾作者的感慨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中什么地方写出“闲”字来?这是两个既切中要害,又启迪思维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恰恰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个问题恰恰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必须要仔细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索,回答起来就不难了。这种引导方式能使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力。极好的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该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佳方式就是诵读体味古人的情感。所以郭老师在导入后就以他那独特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征服了学生,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自由朗读,指读,齐读的诵读环节中。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慢慢体悟理解文意。真正做到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其实文言文的教学是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郭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是一节值得学习、探究的示范课。郭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程永超.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J].语文建设,2008,(3).
[2]谢伟.文言相生 乐在其中——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看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作者简介:
佟征,女,(1991—),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