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妹
【摘要】目的: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无反应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定期随访,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对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9.38±7.89)个月,40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中有32例(80%)患者心功能症状得到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有8例患者对脏再同步治疗无明显效果。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症状,并且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与患者心脏机械收缩的不同步、左心室电极的植入位置及合并的基础疾病有关。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无反应原因;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84-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或乏力、腹部或腿部水肿、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相关文献统计,全球每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高达40%-50%[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20世纪90年代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被引入到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症状。本文通过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无反应原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4.4±6.9)岁。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包括:29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1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33例正常心率,7例异常心率。根据NYHA的心功能分级,其中Ⅲ级患者22例,Ⅳ级患者1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行心脏彩超监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0.55c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120ms(表明左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4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
1.2研究方法
在锁骨下动脉进行穿刺,将左心室起搏电极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心脏静脉,将右心室及右心房起搏电极送入右室心尖部及右心房心耳部。利用电生理导管或长导丝将左室起搏电极植入冠状静脉窦口,并沿长鞘送入到冠状静脉的窦球囊造影管中,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的造影,于左前、右前及后前位对冠状静脉及分支观察后,将左心室起搏电极送至心脏静脉侧肢,某些患者需通过皮冠脉介入钢丝的引导[2]。
1.3随访
CRT术后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平均时间为(9.38±7.89)个月,其内容包括:心功能改善情况,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1.4疗效评定
在临床上CRT有效的评定标准是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以上;超声心动图CRT有效的评定标准是LVEDD缩小>15%或者LVEF的绝对值增加>5%,否则就评定为对CRT无反应,其中死亡病例也表示对CRT无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 ±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接受CRT的患者中有32例(80%)患者心功能症状得到改善,LVEF增加,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有8例患者对CRT(20.0%)无反应。其中8例对CRT无反应患者包括: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QRS时限≤120ms;3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均死于心室颤动;2例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心大及心中静脉患者。
患者在CRT前后的临床效果见表1。
表1 CRT前后的临床效果
治疗时间 NYHA心功能分级 LVEF LVEDD(mm)
CRT前 3.52±0.12 0.41±0.09 75.24±10.75
CRT后(6个月) 2.42±0.06 0.54±0.06 62.56±12.45
t 36.667 5.375 3.447
P <0.05 <0.05 <0.05
注:CRT前后的临床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致使静脉回心血量不能及时排出,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内传导异常时会出现左右心室的运动不同步,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导致舒张末期患者的左室内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减少,加重心力衰竭。常规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对心室的同步化效果改善不理想,而CRT通过起搏装置来纠正传导障碍,使左右心室的活动达到同步化状态,同时CRT能减少二尖瓣的返流,使患者的心排血量增加,进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3]。
临床上采用QRS的宽度来表示心室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宽度增加通常表示患者存在不同步的心脏机械活动[4]。本研究中患者经过CRT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上QRS的宽度明显缩窄,同时左右心室间的运动延迟时间也明显缩短,这都说明了CRT改善了患者的不同步心脏机械活动。本研究中排除2例死亡患者仍有6例患者CRT效果不好,可能的原因是心脏电同步与机械同步受到损害或是与引起心衰的疾病因素有关。
结语
综上所述,使用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症状,缓解患者的疾病发作,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使用,在临床上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西平,秦瑶,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涛.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无反应原因的分析[J].重庆医学,2013,02:209-211.
[2]胡江飚,徐耕.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05:380-382.
[3]刘西平,秦瑶,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涛.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9:928-930.
[4]楚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142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2.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