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份“在这里,读懂石界”的杂志,持久、执着而不离不弃地去尊重、关注和读懂一个城市的文化,所以,2014,便让这个城市慢慢拥有了对一份曾经遥远的杂志的认知、读懂、期待乃至对话的群体。我很“严重”地想把这个群体的名字按姓氏笔画刊登出来,这是对201 4最有力量的注解,因为在这个城市,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个体要比杂志上那一长串的名字更生动鲜活、更接地气,如同杂志的一页页、一期期。
2014,肖目先生越过千里走进“法门”,叫了“千里草”董姐,我还能说什么?至于2014“法门一开,便是半个盛唐”,那也是杂志的专题,实在与我无干①。我倒是庆幸自己,于2014遇见了杂志背后的那个团队,“主宰”我专栏的张鑫编辑说:遇见就是美好!中国石界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不是唯一,但专业与敬业是一定的!
如果,这个城市的赏石文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圈,那么,《中华奇石》杂志融入这个城市是值得庆幸的,更是美好的。早年去阿拉善左旗,独自在延福寺广场上凝视过《和气四瑞》的雕塑,从上至下的鸟、兔、猴、象,寓意着世间万物生成的生态圈,而一个城市的赏石艺术生态圈里,媒体是不可或缺的。市场、媒体、读者、藏家,孰鸟孰兔孰猴孰象,不归本文研判。
作为一个上海读者,我比宁夏人更关注过宁夏卫视的主题语:解析宁夏;发掘宁夏;感知宁夏。如果身处宁夏中心的《中华奇石》杂志将“宁夏”换为“读者”,那便是共同的2015:精彩不是乌托邦。
感谢严丽娟、许静编辑在上海为我的蓝红格工作室和上海通联站“钦定”了互通互联的主题语:世界中的世界,缘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谨此,诚挚感谢《中华奇石》杂志的编辑团队对新馆揭牌的热情祝贺,录此存照。
——上海蓝红格②
①2013年六月刊杂志组织多地联动戈壁石小品组合专题,包头石友董玲(网名“千里草”)参与专题的小品组合“法门”由上海石友肖目撰写赏析文,自此,肖目与董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互称“董姐”与“肖目老师”,加深了包头、上海石友间的沟通。而此次专题赏析文的撰写,上海地区由蓝红格费心统筹。
②陆建新,笔名蓝红格,本刊上海通联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