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引言
2l世纪的今天,要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学校教育就必须紧紧围绕“因材施教”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题目大做文章。教育基于行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在做“因材施教”这篇大文章的过程中,学校遵循“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原则。“因材施教”,我们赋予它新时代丰富的内涵。
1.因不同天分而教。由于遗传因素的不同,学生在没有进入学校以前,天资禀赋和智力发展的水平都会出现或多或少、或高或低的差异。因此,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承认其差别,而且要利用其差别来调整我们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方法。
2.因不同兴趣爱好而教。学生进入学校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因为他们都会受到自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他们在兴趣及爱好等方面已经表现出或显或隐、或多或少的倾向和苗头。因不同兴趣爱好而教,就是要针对上述倾向和苗头而教。
初中实施义务教育后,小学毕业生都升入了初中,在同一班级里,各类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就突出地摆在各科教师面前。本人的做法如下。
一、师生互动
教师针对个性化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编排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题。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如让学生互助、自学,再加以教师点拨、鼓励、个别辅导等,动态地考查和分析每一个学生,随时鼓励学生攀登力所能及的层次。对经常不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样对忽视记忆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掌握的问题,促进其记忆的增强等。
二、课堂活动
上课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课外教学兴趣小组、开辟课外园地,设立难题征解、有奖征答、教学攻擂等项目,举办几次教学讲座,使学生多了解一点教学中的有趣事迹,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活跃气氛。这样,通过课改教学,在学生中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思想,积极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内在的潜力,这样可以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照顾个别学生的矛盾,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全面地发展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转化了学困生,培养了学优生,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明显提高。
三、分层递进
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应教育的学生,这是开展课堂教育改革,实施分层递进教育的思想基础。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当作静态的容器,实行“一刀切”、“千人一面”式的教学。要“减负”、“提质”,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千人一面的流水车间中解放出来。“分层递进”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静态的班级组合模式,实行“双轨制”,形成“分层”与“递进”的动态教学组合模式。这样,才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具体来说,在中学分层递进动态教学组合模式的操作方法如下。
1.在“语、数、英”三科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分成A、B、C、D四个层次进行教学。A班学生基础较好,可以适当提高要求,使每一堂课上成“培尖课”。D班学生基础较差,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使每一堂课上成“提差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引进“递进”的竞争机制。A班后5名退到B班上课,B班前5名进到A班上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能消化得了。如此一来,该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了,大量的课外练习显得没有必要,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就减轻了。当然,“分层递进”带来了新的难题,那就是管理上的困难。几乎每上一节课,学生都要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这样一来,自然增加了班主任在管理上的困难,而班主任想利用一点时间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不那么容易了。不过,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我们有信心迎接所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吴芳.拓宽教学领域,实行因材施教——高职钢琴教学改革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4).
[2]张春玲.学习风格:因材施教的新视阈[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3]夏正.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