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橄榄球看美国人的尚武精神

2014-07-09 13:31汤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穆雷费德勒温网

周日早上去购物,发现社区常去的这家超市往日从来不拥挤的食品点心货架周围围满了人,人们争相购买薯片、饼干、面包,一看就是准备晚上开Party的;回到家里听到NPR(全美公共电台)广播的消息说,从各地前往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机票早已全部售罄。如果事先买好了球票需要赶去,最好先飞到芝加哥,然后再从那里租车开过去,否则比赛当天肯定赶不到赛场,而比赛的黄牛票已经炒到每张两万美元;下午去观看一场亚裔庆祝中国新年的演出,参加演出的一位白人舞蹈演员要求将节目放在第一个,演完后来不及告别就匆匆赶回家要看这场超级杯橄榄球大赛。

从身边的这几件小事,足可以看到超级杯橄榄球比赛对美国人影响之广泛。

全美公共电台报道继续说:2012年2月5日这个晚上,将有多达1.13亿人观看超级杯纽约巨人队和新英格兰爱国者队之间的这场比赛。

分析家说这意味着从购买食品饮料到球队服装、购买电视电器等收视产品、到直接前往观看两队比赛,全美橄榄球迷在这一刻的消费支出会大量增加!美国餐厅联盟估计,仅仅超级杯当日约七分之一的美国人会购买外卖食物回家观赏赛事一项,必胜客可望卖出200万个披萨饼!广告零售市场营销协会的调查得出:这次围绕超级杯直接间接的总支出将达到110亿美元!110亿美元,这是何等巨大的数字!

赛后的统计表明:全美有1.13亿经由电视转播观看了纽约巨人队和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对决,据信这是自电视发明以来,观看实况转播观众最多的一次。约60%的观众是通过移动式电讯装置收看超级杯,E-Trade的调查显示,31%的人在Facebook(脸书)上收看,另有6%是在推特上看,这也显示出社交网络在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由此看来橄榄球被称为美国国球当之无愧。

美国人从小就喜欢橄榄球,我们随时随地都不难在社区、在街头看到三三五五的年轻人、看到大人小孩在扔球、接球。

美国人之所以疯狂迷恋橄榄球,我认为这正反映了美国民族的特点和精神。

美国人是崇尚武力的民族。橄榄球规则非常简单、全部意义就在向前、向前、向前!进攻、进攻、再进攻!强强对决,直接碰撞,需要勇猛顽强、需要具有压倒一切的精神。橄榄球对球员身体素质要求极高,需要很强的对抗能力、整场都是身体碰撞。因此队员都在两百磅、1.85米以上。纵观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征服者的历史。试想美国刚开始只有紧邻东海岸的13块小殖民地,但在1846年从墨西哥手中夺取了德克萨斯、亚利桑那、 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利亚,最终将版图扩大到整个北美,就是因为具有这种武力征服精神。实际生活中,强势的男女政治家更受欢迎,就连女孩谈恋爱也更喜欢力量型的男孩。看过橄榄球比赛之后,人们对美国这个国家充满强势竞争精神就不难理解了。

美国人喜欢冒险刺激。橄榄球因为激烈冲撞、勇猛冲击,使之成为最紧张刺激的运动,而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这类带有冒险和能直接产生感官刺激的运动。这一点不像东方人,中国人内敛的哲学思想使之更喜欢技巧型的运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国球的乒乓球、羽毛球中表现出的球技远远高于他国人,围棋、象棋在中国民间更为普及。即使十分普及的中国功夫,体现的是中国人防守为主进攻为次的理念。

美国人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服从命令的精神。橄榄球上场的11人在进攻中严格执行最高指挥——教练指令,四分卫 (Quarterback)是球队的领军人物主导大多数比赛进攻战术。命令既出,四分卫、中锋 (Center)、护卫(Guard)、截锋(Tackle)、外接手(Wide Receiver)、卫((Running Back)各司其责,团队密切合作。攻守过程中严格讲求队型,要想攻入对方底线,没有紧密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从命令精神是绝不可能取胜的。这一点,在美国军队中尤其明显。

而在具有团队精神的前提下,追求个性的美国人尽力在场上发挥着每个人的作用。在这场亿万人观看的橄榄球比赛中,队员投球、接球、摆脱、突破、奔跑,都展现出很高的个人技巧。

李娜应向克里斯特尔斯学什么?

在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赛中神奇逆转中国选手李娜的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继续挺进,以2:0将世界排名第一的丹麦选手沃兹尼亚奇两盘横扫出局,强势闯入澳网女单四强。

赢下比赛,29岁的克里斯特尔斯说,“也许自己巅峰期已过,但仍会对每场比赛保持足够的专注。而强烈的自我暗示和内心控制更为重要,上一场逆转战胜了李娜,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逆转取胜,克里斯特尔斯坦言自己有幸运之神相伴,“但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没有放弃比赛,这一点可能比李娜做得更好。”

李娜和克里斯特尔斯,两人年龄相当,打法相似,李娜输球说是“运气不好”,其实不尽然。

克里斯特尔斯对网球有一份挚爱,她生孩子之后再度复出足以证明。“我百分之一百的注意力都在网球上”,克里斯特尔斯说。

克里斯特尔斯具有职业运动员的精神。她总在拼搏、不放弃、不看重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克里斯特尔斯说:“和李娜比赛前,我就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对决。”第2盘抢7,克里斯特尔斯一度面对李娜的4个赛点,但她一一化解,并在决胜盘击败李娜,“真是难以置信,我赢得了胜利,每一分,我都在很努力地击球”。克里斯特尔斯说她在抢7落后的紧张比赛中,还注意观察到了李娜的站位,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克里斯特尔斯无论胜负总是那张和善的笑脸。

克里斯特尔斯成功之后,总希望能在一种合适的情绪中做出终结她酷爱的职业生涯的决定,而不一定要依托某座意义相当的冠军奖杯,她爱的是网球本身。

克里斯特尔斯总说:“家庭对我最重要。”“我希望能过普通人的生活,为我自己,为我丈夫——他一直非常支持我的事业。在我退役两年在家当主妇时,那个角色让我感觉非常舒服。我们希望再多要几个孩子。”

“作为网球运动员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我时常对我女儿和丈夫感到愧疚,因为没有能够好好的陪他们。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现在每天都能够看到他们。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女儿也该上学了,所以我除了网球真的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endprint

和克里斯特尔斯比较,李娜对网球喜爱则过于功利。曾记得在澳网被问到获胜的动力是什么时,李娜直言不讳地说是为了奖金。

李娜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在落后局面下容易陷入焦躁、在僵持局面中容易出现主动性失误是李娜在球场上的痼疾之一。每次比赛,她在不顺利的时候都会怪观众叫、怪闪光灯、怪裁判、怪阳光、怪丈夫打鼾。

克里斯特尔斯、还有男子多项大满贯得主费德勒和纳达尔在比赛中不骄不躁、即便落后也心如止水的脾性才是他们最可怕的地方,而这一点恰好是心气浮躁的李娜的软肋。

李娜只能赢不能输。赢球后趾高气昂,输球后垂头丧气。

就在输给克里斯特尔斯后,李娜十分不礼貌地对待记者提问。

“今天是中国的春节,以失利开始新的一年是不是很不好受?”有外国记者问。

“明天才是新年!”李娜更正道。

“刚才你是哭了吗?”

“下一个问题。”李娜直接拒绝了这个话题。

还未等其他记者提出完整问题时,情绪失控的李娜捂住双眼泣不成声,转身快速离去。

李娜缺乏的是职业网球运动员的精神。没有钱时的李娜,打得比现在好,没有包袱。现在因为太多的商业活动影响正常训练,而且每场比赛,都和钱、赞助商联系起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成为2011年最富有的中国运动员,让她彻底与过去的李娜告别了。赛前李娜就说自己赢了大满贯后,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无非是钱更多了,金钱名誉使她背上了沉重包袱。用她自己的话说,以前95%的时间都用来打球,现在要应付这么多赞助商,有时都忘了自己是个网球运动员。这种太浮躁状态,又如何去打球呢?

其实李娜法网取胜,也确实有“运气”,得益于几位顶尖高手的缺阵,“克星”不在,并非是她自己心态技术日臻完美、水到渠成的结果。自那以后,李娜就不断遇到“克星”,失败连连。

在一场比赛中,李娜曾大吼着让姜山滚出去,在姜山乖乖走到看台之后,手风一直不顺的李娜便势如破竹。自此之后,将丈夫逐出赛场就成了李娜释放压力的常用方式。这种释放压力的方法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比起克里斯特尔斯对丈夫支持所持的感激态度,总让人为憨厚的姜山打抱不平,释压不能成为作为公众人物的李娜丝毫不尊重丈夫的托辞。

如果李娜不奋力提升这些球场之外的非竞技因素,她将难以再续辉煌,运气也难以再光顾。

温网:胜负感言同样精彩绝伦

2012年温网比赛创造了两位“高龄”球手夺冠的佳话。一位是30岁的美国的小威廉姆斯重夺女单冠军,另一位是瑞士的费德勒,再获男单冠军。

尤其是费德勒。在经历了两年半低潮之后,世界网坛名将费德勒以31岁高龄重登世界第一排名。这场球之所以引起极大关注——英国王妃凯特和首相、球星贝克汉姆、伦敦市长亲自助阵,是因为英国在温网历史上时隔76年第一次有球员进入争夺冠军的机会。英国的穆雷这次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与费天王一争高下的机会。英国人为此而疯狂——全国都在观看这场比赛。

当穆雷不负众望,在第一盘以强大的气势拿下费德勒时,全国都沸腾了,以为等待近八十年英国梦就要实现了。

然而,路遥知马力。费德勒毕竟是六次温网冠军、十六次大满贯赛冠军获得者,虽然近年一直处于低潮,但远远没有到就此了结的时候。这次他先后战胜了前七场比赛输了六场的德约科维奇,王者气势重归,势不可挡。从第二盘开始,费天王就开始扭转颓势,逐渐占据主动。第三盘更是势如破竹,乘势拿下。第四盘,局面有些胶状,但是费老不愧是费老,以稳重的心态和成熟的技术,彻底打垮了25岁的英国人,成就温网第七冠,追平桑普拉斯七夺温网男单冠军的纪录。

比赛甚为精彩,比赛前后的演讲更成为比赛的一部分,也很精彩感人。

赛前,费德勒说:“这次我看到了希望,我想穆雷也是一样。这是一次重新开始,而不是结束。幸运的是:我对我的境况非常乐观,我绝没有停止过相信自己。”

赛后,再度成为世界第一的费德勒一脸幸福。“终于找回了赢球的感觉。在巴黎和伦敦我又收获了信心,而这让我坚信2012年一切皆有可能。”在他看来,伦敦的这场胜利绝对堪称完美。“我认为自己打出了职业生涯以来最棒的一场比赛。”

停顿了一下,费德勒接着说:“当比赛结束时,压力在一瞬间全部消失。而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情到深处,他说:“当往事一下子浮现在脑海中时,我努力不去想着世界第一和第七个温网冠军,这也许就是我的改变,而这也让我更加能够体会到今天有多来之不易。”

而赛后颁奖仪式上,瑞士天王向两个双胞胎女儿挥手致意的一幕也成为经典。对此,满脸笑容的费德勒表示:“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不仅仅是我的职业生涯,作为父亲有我的女儿观战,有家人陪伴身旁,这种感觉简直不可置信。”

而无缘创造历史的东道主穆雷则泪洒赛场。一句“我曾和胜利如此接近”,也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而他的家人此时更是哭成一片。

尽管一再表示对自己感到相当满意,但穆雷对于失利还是心服口服:“费德勒在后两盘的表现简直难以置信,出色的表现绝对配得上这个冠军。”作为东道主选手的穆雷坦言,比赛中自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你面前是全场观众和家人的助威,而这无疑会让比赛变得无比艰难。”采访中那个哭得有些失态的穆雷,代表整个男子网坛说出了心头的感慨:“他就是最伟大。他甚至还未达到极限,看看他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争力,我想他或许能拿到20个大满贯冠军……他是完美的……”

2010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那一年的6月7日,瑞士人让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位子。在德约科维奇不可思议的连胜,以及纳达尔紧随其后的追赶成为男子网坛的主旋律时,更多人向费德勒丢来这样一个问题——

“你准备何时退役?”面对这些提问,费德勒总是笑笑:“现实的人们,总是健忘的。但是我已经不需要去向任何人证明什么。”

这次他说:“这两周我打出了人生最好的网球,虽然已经有三年没能捧起温网金杯,但我感到它似乎从未远离我而去。我经历了一些挫折、一段低谷,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回忆这些年在草地上的冠军。而温布尔顿的冠军奖杯,它总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回到我身边,这让我非常感激。”

写到这里难免产生联想。我无意贬低中国的李娜,但总是对她赛后的讲话失望。这次温网第二轮被淘汰后,李娜不耐烦地对记者表示:“只是输了一场球,又没有死人!”

对于一个成熟的球员来说,只有输得起,才能走得远。只是希望李娜不要负担太重、不要太功利,不求她能再创佳绩,只希望她在30岁过后多享受打球的过程和与人交流的过程,这样即使失败了、即使不能走得更远,也会给人留下一个可爱、难忘的印象。

2013年9月初的一天,我特地去位于纽约法拉盛的美国网球公开赛赛场看李娜打球。尽管她连闯四轮,最后还是惨败在小威手下。但是这次李娜没有抱怨观众太吵、光线干扰、或者丈夫打鼾,而是说自己尽力了,输得心甘情愿。她在场上的坚持、她赛后的谈吐都广获称赞。经过多年磨难,我感觉这次她成熟了。

汤伟,旅美学者,现居美国纽约。责任编校:晓 苏endprint

猜你喜欢
穆雷费德勒温网
吃草庆祝
费德勒要在法网复出
费德勒成瑞士在世印上硬币“第一人”
穆雷发退役宣言,澳网一片离愁
费德勒:成就不老传奇
费德勒摘温网第八冠
西雅图市长因性侵丑闻退出竞选连任
穆雷加冕男网年终NO.1
“战术大师”——穆雷
费德勒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