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军
摘 要: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文章通过对亚当·斯密经济人理论的提出为引子,引出西尼尔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理论和西尼尔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理论构建了现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
关键词:经济人;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 亚当·斯密的理性
亚当·斯密(1723-1790)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对经济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他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仅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到今天经济学的研究者还在不断拿出来学习研究,并不断得到新的收获和启迪。1759年《道德情操论》出版,作为斯密的第一部著作,斯密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道德人”的概念。他认为人是自私的,但人的自私不是纯粹的,人还有同情心,有利他的一面,“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外,一无所得。”[1]“利他心(或者同情心)对市场经济非常重要”。[2]“经济自由没有道德是不能很好地存在下去的,特别是在其鼎盛时期。”[3]“如果贪婪肆意猖獗,人们还会支持自由市场制度吗?如果客观的逻辑和合理性成为每一个不公正结果的庇护所的话,人民还会支持自由市场制度吗?”[4]“个人这一概念是随着相互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才形成的。道德规则不仅承认个人的尊严,也承认其相互关系。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的话,社会将会崩溃。”[5]亚当·斯密一生中曾五次修改《道德情操论》,到1790年斯密去世前几个月第六版才面世,可见斯密对这本著作非常重视,其本书中的思想也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中,道德哲学和法学是基础,经济学是其核心,其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出版,1786年斯密修改的第四版面世,这也是斯密修改的最后一个版本。
“经济人”这个概念不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但亚当·斯密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经济人”假设思想的经济学家。通过对18世纪初英国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商人进行观察,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6]“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都是利己的,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利益会促使他去寻找最有利的用途,避开最不利的用途”。[7]“对财富的追求是每个社会的大多数有用劳动力行动的动机。”[8]斯密还分析了分工产生的原因,他指出分工使得劳动变得专业化,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能够得到提高,相同的时间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分工还可以使得劳动者省却从一项工作转到另一项工作的时间,分工从事单一工作有助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总之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生产更多产品,“劳动分工提供了那么多的好处,它最初却并不是由于任何人类的智慧,预见到并想要得到分工所能带来的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是非常缓慢的和逐渐的结果,这是一种互通有无、进行物物交换、彼此交易的倾向。”彼此交换出于人的利己动机,在交换中人们发现,从事单一工作要比从事所有工作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人们专门去做一项工作,分工就出现了。由于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通过分工使自己生产专业化而扩大了产出,社会总的产出也增加了,每个人都通过交换消费多种商品,使得远比自己一个人生产自己消费的所有商品要更有效率,能消费更多商品,利己的“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每一个人都不断地竭力为他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使用方法。诚然,他所考虑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或者毋宁说必然地导致他去采取最有利于社会的使用方法。”通过价格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自利的“经济人”推动社会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求:即个人理性、自利心和市场自由(看不见的手)。在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的行为下,“看不见的手”(市场)会使整个经济在人们追求私利的同时达到最优。在斯密思想中,经济学和道德哲学、法学是密不可分的,自利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选择,“经济人”并非只是自私自利的人,有利他心的一面,受自身人本性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受法律约束,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并没有指出是完全自利,具备完全计算能力的人,受道德和利他心的影响,斯密的“经济人”会做出非个人最大化的选择,并非完全理性。
2 西尼尔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纳骚·威廉·西尼尔(1790-1864)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英国当时的政治事务有极大的影响力,斯密去世那年西尼尔降生,西尼尔也提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点。西尼尔一生主要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绪论》、《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等。西尼尔主张政治经济学脱离价值判断、政策宣传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所依赖的一般事实可以概括为四个“不需证明”的基本命题。
2.1 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去的更多的财富(收入效用最大化原理)。
2.2 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使得人们当心财富不足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会自行限制人口增长(人口原理)。
2.3 劳动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力量可以借助所生产出的产品继续作为工具,可以无限制的增加(资本积累原理)。
2.4 农业劳动技术不变条件下,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时,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边际报酬递减原理)。
西尼尔认为四个基本命题中的第一个是意识问题,其他三个是观測问题,是对第一个基本问题的注解,所以他的经济学基础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西尼尔还反对古典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全部利润是最后一个小时生产出来的,主张节欲论,认为节约是牺牲当前的享受,和工人的劳动没有区别,应该得到相应的利润作为补偿。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
[6]乔纳森B·怀特.拯救亚当·斯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周中林.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思想-从《国富论》到《道德情操论》[J].商场现代化,2005,(12下):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