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生 范永欣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70)
穿墙式空调器是根据建筑结构特点在窗式空调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窗式空调结构和功能的升级,兼具了窗式空调器原有的零部件少、价格低、安装和维修方便、耗电量小等优点[1],而且还避免了普通窗式空调因安装在窗台上影响视野和采光,破坏室内的装饰和美观。顾名思义,穿墙式空调安装在专门设置一个空间的建筑物墙中,与普通窗式空调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整机相对较长,即需要的外罩组件相对更长,其长度一般为普通窗式空调的1.5到2倍。整个组件包含外罩、底板以及2个导轨,都由钣金冲压加工而成,最后通过电阻点焊连接成整体,重量较重,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且加工效率非常低下。本文通过对部分零件的结构设计和整个组件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大大降低了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并大幅度的提高了组件的生产效率。
目前穿墙式空调外罩组件因整机外观主要包含2种外罩组件,即一大一小,分别用DWZ和XWZ表示。
图1为大外罩组件DWZ,包含了外罩2、两个导轨2、底板2。
根据整机的一般结构,整个组件加工过程需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使用台式点焊机点焊底板2和外罩2两端中间部分,需要三人操作,2人抬零件、1人操作点焊机点焊,6个焊点平均需工时18秒;第二步使用吊式焊机点焊外罩2与底板2的4个角落位置,需要三人操作,2人抬零件、1人操作吊式机点焊,8个焊点平均需工时55秒;最后使用台式点焊机点焊左右导轨2,需要三人操作,2人抬零件、1人操作台式点焊机,6个焊点平均需工时22秒。整个组件加工需9人,工时95秒,投入大、耗时长。通过现场考察和试验验证,将组件中的导轨2进行结构设计优化,如图2、图3,增加3个工艺槽,为外罩2和底板2的点焊增加3处点焊空间,并优化调整点焊工艺流程。先点焊底板2和导轨2,零件小且重量较轻,只需1人操作台式点焊机点焊,平均需工时11秒;再点焊底板2和外罩2,需要3人操作,2人抬零件、1人操作台式点焊机,平均需工时33秒;整个组件加工需4人,工时44秒,相比优化前节省4人、节约工时51秒,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且生产效率提高116%。
图1 大外罩组件DWZ
图2 导轨2优化结构
图3 导轨2优化后组件结构
图4 小外罩组件XWZ
图5 底板优化结构
图6 底板优化后组件结构
如图4为小外罩组件XWZ,包含了外罩1、两个导轨和底板,整个组件重量相对大组件轻约30%。
根据整机一般结构,整个组件加工过程需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使用台式点焊机点焊底板和外罩两端中间部分,需要2人操作,2人抬零件、其中1人操作点焊机点焊,6个焊点平均需工时19秒;第二步使用吊式焊机点焊外罩与底板4个角落位置,需要2人操作,2人抬零件、其中1人操作,8个焊点平均需工时41秒;最后使用台式点焊机点焊左右导轨,需要2人操作,2人抬零件、其中1人操作,6个焊点平均需工时22秒。整个组件加工需6人,工时82秒,投入较大、耗时长。因导轨结构不同,不能参考大组件外罩优化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现场考察、模型分析和试验验证,将组件中的底板进行结构设计优化,将与外罩点焊的两端各加高5mm,如图5、图6,为外罩和底板的点焊增加足够的空间,并优化调整点焊工艺流程,仍可达到先点焊底板和导轨的目的。首先只需1人操作台式点焊机点焊点焊底板和导轨,6个焊点平均需工时8秒;再点焊底板和外罩,平均需工时31秒。整个组件加工需3人,工时39秒,相比优化前节省3人、节约工时43秒,降低了劳动强度,且生产效率提高110%。
穿墙式空调器外罩组件全为钣金零件,体积较大且笨重,员工操作加工劳动强度大,耗费人力、物力大,很难实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是空调行业钣金件加工的一道难题。现通过对生产一线实地考察,与生产一线员工的多方面交流,并结合组件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分析优化和试验验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并取得如下结果:
(1)低制冷量的穿墙式外罩组件即小外罩组件XWZ中的底板结构设计和组件加工工艺优化后,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减员3人、单件节约工时43秒,且生产效率提高110%。
(2)高制冷量的穿墙式外罩组件即大外罩组件DWZ中的导轨结构设计和组件加工工艺优化后,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减员4人、单件节约工时51秒,且生产效率提高116%。
[1]刘宗源.窗式空调器的改进设计.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1986 : 33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