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考试应着眼学生生活

2014-07-09 20:24萧兴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学考试作文

无论怎么说,在现实情况下高考仍是中学教学的一根无形指挥棒。高考作文试题几乎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风向标。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都较好地关注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及规律。但是也有少数省份的作文试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2013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题“上善若水任方圆”就备受诟病。这其中既有客观的批评,也有辛辣的嘲讽。笔者认为,此题的主要毛病,就是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太玄虚,太哲理化。中学生作文不是不要哲理,更不是不要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关键是这样的“哲理”和“思考”是从哪里来的,是鹦鹉学舌、从老祖宗那儿“贩运”而来,还是真正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来?要如今的高中学生去写“上善若水任方圆”这样的文章,且不说这题目的人生价值导向正确与否,单从组织材料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一个尚未真正踏入社会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连自己将从事的职业都不知道,他又怎么知道其人生是“方”还是“圆”的呢?这“方”与“圆”对他们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至于还要说到“上善若水”,真可谓玄而又玄了!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除了假话、套话、空话,他又能说出些什么来呢!这样的题目既不能很好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又会给中学作文教学以干扰误导。揭开来看,它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八股文”题目。只不过“八股文”是代孔孟圣贤立言,而这,则是代老庄立言罢了。清代哲学家、教育家颜元曾说:“有圣贤之言可以引路。今乃不走路,只效圣贤言以当走路。每代引路之言增而愈多,卒卒荡荡周道上,鲜见人也。”(《存学编》卷三)作文教学及考试若不回到生活的道路上来,其结果真怕是“鲜见人也”。其实,好的作文题并非一道让人望而生畏的门槛,更不是放在路中让人不好跨越的古董,而是一扇窗户,学生们是要凭着这样的窗户去观察生活与社会,去放飞理想与激情,去发表自己的感触与见识的。

客观地说,某些高考作文试题忽视学生生活体验、超越认知水平、玄虚抽象的毛病,与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作文的内容及具体目标缺乏明确要求有关。《考试大纲》对作文考试的内容目标没有任何界定,什么“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全是空话废话!众所周知,有什么文章可以不要“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呢?《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但是,如何将其贯彻到作文教学中也是无任何意见的了。不同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却有明确的要求,“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现行高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内容及具体目标的空泛要求和指导,不仅使得一些省份作文命题的思想摇摆不定,也导致中学作文教学凌虚蹈空,不着边际。作文教学中不是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学习思考与表达,而是把全国各地的高考满分作文当作得分的法宝,熟读熟背,作文时任意“复制粘贴”;或者直接给学生提供几种作文套路,不论什么题目什么内容都拿着去套用。作文中很难见到学生的真情实感,更毋庸说真知灼见,空话、假话、套话连篇。学生作文的兴致灵气耗磨殆尽,中学作文教学的路径也越走越窄。

中学作文不论考试还是平日训练都应重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在其《作文论》中早就指出:“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啊。”“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叶老的这些话全是从他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写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符合作文及其教学的规律的。国学大师钱穆在《师友杂忆》一书中介绍他当年在一学校教学生作文的情形时,也这样说道:“余告诸生,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口出。”不论国学大师还是语文教育家都明确的告诉我们,作文要着眼学生的生活,要“生活化”。

作文要着眼学生的生活,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郭元祥教授认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人的生活,为了使人获得人生智慧,实现生命价值。”(《生活与教育》第112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在于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地位及意义。赞可夫也曾告诫老师们:教学中“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和老师的谈话》第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任务不仅是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指导学生认识社会领悟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人格素质和审美能力。实现如此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思考,作文才能写得充实饱满,才能真正表现他们的才情与智慧。

作文训练及考试要着眼生活,并不排斥理性思辨和历史文化意蕴,但这必须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为前提条件的,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事实上,只有基于一定生活经验的理性思辨,才是最具洞见力和说服力的。作文需要书本知识,但绝不是“搬运”这些知识。作文于书本即如蚕食桑而吐者为丝一样,而生活则为促其转化的重要“物质”。作文要着眼学生的生活,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亲身实践和课内外阅读两条路径,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生活。这里的前一路径,对如今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限的,而后一条路径则可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多读书看报,使之成为生活习惯,不仅能充实他们的生活世界,也有助于提高其语文素养。对生活的观察,既要入眼入耳,又要入心入手。北京市月坛中学刘朏朏老师长期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和水平,就是一成功的经验。

第二、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作出理性的判断、分析。生活现象林林总总、千奇百怪,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学生不仅要学会观察,而且要善于辨别分析,要能够从个别看出一般,从现象把握本质,从偶然认识必然。作文指导中,教师可提供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写成文字。

第三、作文指导尤其命题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发表对“生活”的认识思考。学生生活并非个人一隅,它包括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等。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就是对以上种种关系及价值意义的认识。优秀作文题目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从个人对生活观察体验的角度,去审视思考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看法,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表现出写作者的真实感受和独特见解。比如,“幸福”与“幸福就在身边”这两道题目,前一题缺乏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易致学生空发议论,而后一题则要求学生从“身边”的角度去谈对“幸福”的感受与认识,让其从眼前实际着眼,表现出对人生幸福的价值判断及意义追求,这样,不仅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真切具体,而且理性思辨的内涵也可能更加厚实丰富。

作文教学及考试只有着眼学生的生活,从生活道路出发,才能打破思维和表达的惯性模式,避免虚假空洞、为文造情、千篇一律,才能使写作者真正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个性。如此,则为学生之幸,作文之幸矣!

萧兴国,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石在中

猜你喜欢
中学考试作文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你考试焦虑吗?
诸暨市学勉中学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