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黄骅 061100)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张尧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黄骅 061100)
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有关电气自动化的延展性开发工作也产生一定的成就,特别是近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开发手段的大肆兴起,令整个企业自动化管理效益上升到另一个技术高点。本文主要是结合过往实践经验,对电力控制中心周边的自动化设备和功能样式进行论述和分析,并深度结合我国目前电气自动化改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将其隐含的不足缺陷整理完毕,并从多种角度完成解析和补充,希望为后期先进的规模性扩展指标制定提供些许的指导意见。
电力系统 电气自动化 技术规模 延展功能 应用分析
按照发展历程角度观察,我国引入电气自动化开发技术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有关良性发展和企业应用式改革成绩却始终不够突出,与外国先进国家控制水准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国家经济、技术规模不断拓展的前提下,涉及系统化的电气自动规划体制内容逐渐清晰,并一直在进行创新性地完善和改革,广泛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应用前景也比较明朗,具体实效还是集中体现在适用性、专业领域的分布层面上。
现下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依然依靠windows界面完成操作,设计此类控制规范模式和执行语言已经存在必要的支持平台,同时全面利用PC、网络中心系统的完善效果,使其逐渐受到广大企事业主体的关注和青睐。在整个系统规划空间内,有关运行组成结构的调整与管理工作重要性暂且不提,实际设备、线路之间的连接关系必须梳理完全。为了全面适应电气自动化的改革标准,需要建立总线中心,并直接与各个设备部件相连,达到集中化控制的效益水准,并且辅助相关分支结构完成模块内部性质的灵活转换任务。
传统的自动化规划系统因为不同厂家规格的限制,造成设备型号、使用功能和定义效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达到综合管理的实效,而随着结构化编程方式的简化,对代码使用效率的提升做出不小贡献。
电力系统在我国工业部门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优势,是我国落实大规模格局整改和实时性体系创建任务的必要支持工具。在电气系统应用实效不断扩展的今天,不同变电站开始大范围应用电气综合化技术。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包括电源、电力控制网络和负荷控制中心等,此类系统的基本功效就是将自然界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通过配电中心直接传输给各个用户。整个电力网分布形式存在不稳定性特征,尽管如此,电气工程研究主体仍然不能泄气,必须确保提供电能生产中心必要的测量和调节信息,并在不同层次上搭建通信控制设备。有关这部分信息与控制子系统的综合效用,可以完善整个信息神经网络的整合工作,应用价值甚广。在电气自动化智能神经网络的管制下,电力系统内部不稳定因素才会得到科学的克制,对于实际用户主体来说,用电生活更加安全和稳定。
电力系统中实施电网自动化调度需要的服务器、显示装置、网络条件和工作站必须具备完全。自动化延展功能则是利用变电站终端设备与电网调度行为进行有效设备的连接。电气自动化控制功能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改造不可或缺的支持主体,是完成系统运行状态实时评估的合理工具。另外,自动化形式的电气规划指标可以将历史性的数据积累整合,同时预测电力负荷水平,并精确地评价电网整体运作的安全效果,全面适应电力市场中心的运营标准。这种综合形式的改造工程,提高了电力产业劳动效率,还为后期科学的经济性决策创造有力的依据资料。
变电站在引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处理模式时,使用微机化设备的控制结构,结合显示装置对监视情况进行全面记录,为数据统计和传输工程提供更多便利条件。通信是电网自动化改造的基本指标,通信方案设置流程受区域、资源条件的影响状况比较明显。目前实施的配电自动化研究试点选取的通信方案,主要是对系统子站和主站现场单元实施连线控制。
而电厂分散式测控系统也是利用电气自动化完成管理人员、网络、数据通讯结构的搭建工作。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生产运行的既定过程,利用热电阻、开关量等现场信息,对相关设备运行参数实现检验和输出处理,并且直接完成执行机构的驱动功能,对于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连锁性保护和综合数据监测功能奠定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条件。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心市场改革活动比较频繁的背景文化作用下,应该建立必要的技术支持系统,这就对电力中心控制指标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要求。具体就是维持系统中心供电工作的稳定效果,同时不断提高电能生产的实际质量和经济性投入效果,合理安排不同发电厂承载的荷载规模,进而减少自身用电过程中消耗的功率数量,争取收获更多的经济利益,维持企业技术不断改革的基础动力。
在现代化电力系统控制体系中,电气自动化处理技术标准还存在着一定水平的不足问题,单纯依靠目前结构形态是无法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的,这是因为系统内部设备一般是根据局部信息的提取完成故障检验工作,无法正确阐述整个过程环境的情况。这种体制结构必须向高级的智能控制格局转换,逐步落实计算机综合管理模型框架的搭建措施,整合新型通信设施和控制理论,提高内部设备的综合性能,实现大规模的产业构建体系。
[1]季绍勇.基于四岭水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4(02):56-57.
[2]黄娟.电力系统自动化未来发展新技术的若干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7(12):33-35.
[3]周健.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21):19-22.
[4]周亚峰.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8(0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