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林
身为语文教师,每到作文课,如此景象我们一定不会陌生:总有学生愁眉苦脸,东张西望,难以落笔;也有学生独辟蹊径,急搬“宝典”,临时拼凑;还有学生不假思索,动手就写,随意挥就……如此对待作文,质量可想而知。作文写不好,时间一长,学生们难免怕写,怕写就不想写,越不想写越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写作文也就似乎成为了学生们语文学习的一种负担!
作文真的那么令人生畏,让人烦忧吗?其实,只要我们培养兴趣,注重积累,端正态度,掌握方法,用心去写,我们一定能够让作文不再成为负担!以下谈谈自己平时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实践。
一、提醒学生,作文要注重点滴的积累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对于那些怕写作文的学生而言,作文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口若悬河与无话可说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注意有意识地积累。
写作的积累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有必要提醒学生们,作文的积累既包括生活素材的积累,也包括写作方法技巧、思想感情的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日记、读书卡片、读书笔记等方法之外,还注重将各种传统和创新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三分钟演讲、小小故事会、走进社区实践活动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的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积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积累成为孩子们日常的习惯之后,作文无话可说的尴尬一定会慢慢成为意犹未尽的兴奋。
二、引导学生,作文要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我每天都特意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每次阅读都强化圈画批注的指导,每次阅读后都注重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班级范围的交流点评,都注重点评之后的反复诵读,强化吸收。当老师引导下的阅读习惯养成后,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阅读中积累的技法往往就很自然地变成了写作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作文要注意多样化的交流
作文,不仅是对生活、对技法的一种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见闻感受、思想情感的交流,只不过,与平时面对面对话交谈不同的是,作文使用书面语言,而对话一般侧重于口语,虽然他们各有特点,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交流”。
所以,作文课上,我经常提供各种各样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题目,谈选材,谈构思,谈开头结尾,谈写作目的,谈写作困惑,谈自己的、他人的作文,批阅他人的作文,点评他人的作文等等。当每一次作文都变成学生所喜爱的交流,当交流成为作文课的主旋律时,作文还会是一种负担吗?
三、教会学生,作文要注意多角度的创新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作文的“创新”。我们要告诉他们,作文的创新包含许多方面,如材料的选择、主旨的确立、结构的安排、语言的组织等等。我们要通过展示课本、优秀作文选和报纸杂志中的一些典范文章,通过引导学生们对比阅读,对比分析,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实例让他们具体感知作文中的这些新。
具体指导时,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我们可以着眼于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实际,也可以着眼于身边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还可以着眼于学校和班级的实际,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材料来写。比如表现父母之爱,许多学生只是一味地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写,其实,父母看似严厉的教育,有时更是一种至爱的体现。在结构形式上,我们可以多介绍一些创新作文,让他们关注这些优秀作文的巧妙自然的构思,让他们在反复阅读和体会中尝试运用。当与众不同的选材和别具一格的构思融为一体时,学生内心的自信和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
四、培养孩子,作文要注意好习惯的养成
作文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平时的针对性和计划性的练笔也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多练笔的习惯。引导学生们练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计划性和指导性。要注意对基本的写作能力进行分解,在注重方法指导,范文指路的基础上,把写练笔当做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来长期坚持。每次练笔之后,学生间的交流批阅,老师的针对性点评必须跟上。这样,计划、指导、写作、交流、批阅形成了一个日常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一定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彻底改变同学畏惧作文的想法。
当然,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们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还有许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全心投入,用心思考,尽心探索,我们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品尝到作文的乐趣,一定能够让他们感到,作文不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负担,而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享受!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