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琮盛
重视多元开放的以色列教育制度,如何让资优教育同时并存?
以色列资优教育从小扎根
起源: 1970年代初期
资优测验年纪: 小学2~3年级
资优生: 1.5%~3%
优秀生: 5%
资优测验筛选的总人数:
1.65万 (2013年)
资料来源:以色列教育部资优教育司
来到耶路撒冷市郊的资优小学“欧菲克”(Ofek),被选上的小学生每周来这间山边学校一天,接受资优课程。每次上课,总有艰难的题目和挫折迎接他们。但是孩子们好似乐在其中。
以色列的资优生教育起源自1970年代初期。教育部,每年安排小学2年级或3年级学生参加全国统一测验。
小二就选出资优生基础课程不忽略
以色列教育部资优教育司主任瑞克美(ShlomitRachmel)表示,测验分两大阶段。初选测试阅读和数学,筛选出排名前15%的学生,第二阶段针对阅读、逻辑、认知能力等再测验。
最后筛选出全国前8%的资优学生。前3%为资优生(the gifted),其余5%为优秀生(the excellent)。每年评量出的资优生总数约1.6万人。
“小二就选出资优生,会不会太早?”记者追问这位官员,她表情讶异:“不算早啊!还有人认为,应从幼儿园开始选拔。”
尽管天资聪颖,但是以色列的教育不特别“隔离”资优生。瑞克美指出,平时资优生仍照常上一般课程学校,每周只有一天“抽离”,加入特别的课程或学校,接受“特训”。资优教育甚至结合特拉维夫大学、海法理工大学、魏兹曼研究院等高等学府,每周开设四、五小时的数学和科学“精锐班”,供国高中资优生研读。
“我们还有‘超新星(super-nova)资优生,”瑞克美说,某些十六、七岁的“超级资优生”开始学习大学课程,因资质优异,有教授主动带他们去实验室,参与研究计划。
按常理,一旦家中出了资优生,家长必然欢欣鼓舞,巴不得快送孩子去专修班;但并非每位以色列家长皆英雄所见略同。重点是:一切看孩子意愿。即便是官方认定的资优生,是否参与资优生计划,家长多半尊重孩子的选择。若资优孩子参与课程不开心、不适合,多数家长就不勉强参与。
“太容易成功,对他们不是好事,”专修教育心里学的欧菲克小学校长吉伯莉(YaaraGibori)认为,一旦让资优孩子认为成功唾手可得,势必产生怠惰心,会以为不用太努力即可成功。
不断尝试找解答即使失败也获肯定
为此,以色列资优课程更要让他们学习挫折。在欧菲克小学的数学课中,孩子看着黑板的数学游戏,热情地抢着发言和你来我往的论辩,试图回答“看起来有点难”的题目。
站在教室后方,观察孩子对题目的争辩,吉伯莉语调轻柔地说:“过程中,孩子虽会感受到竞争。但要让孩子知道,不了解问题没关系、问错问题也不要紧。”
以色列资优教育的特性是不鼓励竞争,而是培养自信心,挑战更高目标。“我不觉得竞争是通往杰出的必经之道”,吉伯莉说,让孩子体验学科上的挫败是好事。
同样的讨论场景和教育理念也出现在另一所资优中学“以色列杰出教育中心”(ICEE)中。当记者问了“如何让资优生接受失败”时,以色列杰出教育中心执行长艾肯(ArnonIkan)反问:“告诉我,什么‘创新?”
接着,他用典型以色列人的思考模式说:“创新,就是做没人想过的事、不按牌理出牌。”因此,孩子必须采用创造性思惟(thinking out of box),尝试失败方法。
艾肯举例说,在一次科学课中,几位高中生尝试用不同方式解决一个难题。实验1年半,灰心无数次,最后什么成果都没有。学生们告诉老师这个令人沮丧的结果。没想到,老师却给了孩子一个大大激励:“干得好!”
学生们孜孜不倦的尝试、不放弃寻求答案的精神,正是老师想传授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