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霞
[摘要]庄-寨下地区位于NNE向诸广-新兴铀成矿带与近EW向大东山-漳州大断裂复合部位,是华南早、晚两期铀成矿热液活动叠加区、放射性高场区,既有"交点"型铀矿产出,又有"硅化带"型铀矿存在,找矿前景良好。文章在论述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条件与找矿前景,指出该区今后铀矿找矿方向是:①下庄断裂带、102-石角围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带与下庄-寨下辉绿岩组交汇部位,寻找"交点"型铀矿;②20、2、108号带,寻找硅化带型铀矿。
[关键词]下庄-寨下地区 铀矿化特征 成矿条件 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 P578.4+9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7-2
1区域地质
下庄矿田位于贵东杂岩体的东部,地理位置处于江西省全南县和广东省翁源县、连平县的接壤部位。贵东杂岩体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夏古陆西缘及闽赣后加里东隆起带西南缘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拗陷的交接部位[1],岩体呈东西向展布,严格受东西向区域性深大断裂(贵东-大东山深大断裂)控制[2~5]。贵东杂岩体包括沙溪岩体、鲁溪岩体、笋洞岩体、分水坳岩体、司前岩体、帽峰岩体、竹筒尖岩体、竹山下岩体和隘子岩体等,是一个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花岗岩体[6~7]。贵东岩体在南岭纬向构造带中带,属于地壳浅部地质构造急剧变化的地带,独特的构造格局为岩体形成、演化与构造的发生与发展、铀的活化转移与成矿作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下庄铀矿田面积约407km2,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矿田岩石主要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鲁溪岩体: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南部;下庄岩体: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中部;帽峰岩体: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北部。各岩体岩石结构差异明显,但岩体间界线不规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庄矿田内与“交点型”铀成矿关系密切的中基性岩脉,以NWW组与铀矿化关系最为密切,且在矿田内分布最广、规律性最强,产状40°~360°∠75°~80°;从北至南可分为五组,每组之间近等间距展布;岩性主要为角闪辉绿岩,少量的闪斜煌斑岩。
下庄矿田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以NWW向、NEE向和NNE向三组断裂最为重要。矿田受NEE向黄陂断裂与马屎山断裂夹持,NNE东向断裂与NWW向断裂等间距分布,相互交织,形成棋盘格子状构造格架,控制矿田内铀矿床的产出分布。NWW向断裂控制区内早期的富铀热液活动,也是晚期铀矿储矿构造;NEE向黄陂断裂带、马屎山断裂带是矿田主要控制构造,也是晚期铀矿的主要储矿构造;NNE向断裂是矿田内活动较晚的一期成矿构造,也是最强烈活动的断裂构造带,与晚期富硅、富铀热液活动及其铀成矿作用发生时间一致,其中以新桥-下庄断裂带和102-石角围断裂带最为重要。
2矿区地质
下庄-寨下地区处于下庄矿田中南部,矿区主要出露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北北东向下庄断裂带、102-石角围断裂带和北西西向下庄-寨下辉绿岩组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
(1)下庄断裂带
是矿田新桥-下庄硅化断裂带的南段,是下庄矿田重要成矿带之一。下庄断裂带横贯矿区南北,左行错移辉绿岩,控制336矿床矿体的分布。区内揭露控制长度1.8km,宽度一般3~5m,最宽达15m,以充填各色微晶石英、面理化碎裂岩、蚀变碎裂岩为主要特征。在与下庄-寨下辉绿岩复合部位,分支断裂发育,构造带呈左列式展布,主要由两条走向近于平行的断裂所组成,东支为主干断裂,西支称左断裂带,构造带影响范围一般50~60m,最大可达100m。下庄断裂带总的产状:15~30°SE∠50~85°。其走向变化较大,北东段225线以北,走向为30°;中段与下庄-寨下辉绿岩交汇部位走向为15~20°;南西段212线以南走向为30~40°。下庄断裂带沿走向的倾角变化也大,与下庄-寨下辉绿岩交汇部位以北,构造带倾角较缓,一般50~70°,交汇部位及以南地段构造带倾角较陡,一般80~85°;从下庄断裂带的整体来看,其空间展布形态呈“S”形延伸。
(2)102-石角围断裂带
在区内分布较广,是一组多期多次活动的构造带。根据揭露控制情况统计,具一定规模的共有39条,一般200m间距左右出现一条或一组,呈右列式展布,左行错移辉绿岩,具分支复合,局部扭动时张开,大构造旁侧常见次级斜列构造与其复合叠加。该带由碎裂岩、糜棱岩组成,充填各色微晶石英、萤石等。总体产状:25~35°NW∠75~80°,长>16000m,宽1~3m,局部10~30m。
(3)下庄-寨下辉绿岩组
在矿田五组辉绿岩中规模最大,长达23公里,横贯矿区,宽度一般为30~50m,最宽可达65m,沿走向、倾向膨胀收缩,分枝复合明显,被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所错动。走向280~290°,倾向北东倾角41~85°。
3铀矿化特征与成矿条件分析
3.1 铀矿化特征
下庄-寨下地区铀矿化严格受构造控制,按控矿构造特征划分,该区铀矿化类型主要为“交点”型,其次为硅化带型。
(1)“交点”型矿床定位于构造与辉绿岩脉相交部位,矿体严格受构造与辉绿岩脉复合轨迹控制,矿化赋存在硅化带、硅化花岗岩、热液石英岩与辉绿岩脉相交和错断的交叉点及拖拉部位,以沥青铀矿脉或者含矿红色玉髓脉、粉红色方解石脉的形式产出。辉绿岩的厚度往往成为矿体的长度,矿体呈板柱状,长度小,延深大,长深比例往往在几倍至十几倍;矿石品位较富,大部分在0.200%以上;矿石矿物共生组合有沥青铀矿、黄铁矿、方解石、微晶石英和少量的白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热液蚀变主要有赤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脉状、胶结状、镶边环状构造等。
(2)硅化带型矿化严格受硅化断裂带控制,含铀脉体主要由微晶石英构成,围岩以过渡相花岗岩为主;矿体主要产于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构造带中;共生矿物主要有沥青铀矿、各色微晶石英、黄铁矿、赤铁矿、萤石、方解石等,组成沥青铀矿—微晶石英(硅化带)型的矿化类型;矿石构造主要有胶结角砾构造、镶边角砾构造、网脉状构造等。
3.2成矿条件分析
区内北(北)东向构造发育、矿田第三辉绿岩组(下庄—寨下辉绿岩组)通过矿区,为“交点”型铀矿化成矿提供有利条件;另通过前期工作,在深部发现了较好的硅化带型铀矿体,显示了该区有大的“交点”型和硅化带型找矿空间和找矿潜力。
(1)构造与辉绿岩脉交汇形成“交点型”富矿。在102-石角围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带施工多个钻孔,在深部发现较好的“交点”型工业铀矿体,预测其深部有大的找矿空间。
①下庄-寨下辉绿岩组近东西向展布横穿矿区,为铀成矿提供了有利围岩条件,是矿体定位的重要条件。区内见下庄-寨下辉绿岩组分支多条,且膨胀收缩、分枝复合明显。辉绿岩岩浆在地幔条件下富含CO2接近饱和状态,上升侵位时释放出大量富含CO2的流体,在辉绿岩中形成眼球状碳酸盐矿物和绿泥石组合体;遇到近辉绿岩脉的花岗岩发生碳酸岩化,为成矿期热液活动提供∑CO2,成为热液浸出花岗岩中四价铀的主要络合剂的来源。辉绿岩中富含大量Fe2+、Mg2+、Ca2+阳离子,当热液活动与围岩进行化学反应时,改变了成矿热液的PH值,是铀很好的还原剂,促使热液中的铀沉淀成为有利的围岩。
②北北东向构造切过不同期次辉绿岩岩体界面,为铀的还原成矿提供了空间。为铀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矿液运移富集条件和良好的储矿空间,是矿床定位的主要因素。
北北东向构造发育,是成矿热液活动较强的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主要有下庄断裂带、102-石角围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带等。
(2)下庄断裂带以西(简称下庄西地段)发现新的矿化类型-硅化带型铀矿化,拓宽了下庄-寨下地区乃至整个矿田的找矿思路和找矿空间。
下庄西地段西起108号带,东至下庄断裂带,主要成矿带包括20号组带、2号带、108号带。20号组带是新发现的一组不同于下庄断裂带的缓倾斜反倾向构造,现已发现8条平行带,矿化幅度200m,构造带产状10~25°NW∠30~40°,主要为硅化碎裂岩,见高岭土化、硅化、绢云母化及赤铁矿化。通过工作,在20号组带见到了平缓富铀硅化带型矿体产出,矿石品位富,矿体倾角15°~20°。
4找矿方向
综上所述,下庄-寨下地区主要找矿方向为“交点”型及“硅化带”型工业铀矿化。“交点”型工业铀矿化找矿有利地段为下庄断裂带、102-石角围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带与下庄-寨下辉绿岩组相交部位深部;“硅化带”型工业铀矿化找矿有利地段为已发现硅化带型工业铀矿化的20号组带,并可以在2号带、108号带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达淦.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浆带中铀成矿环境及成矿模式[J].铀矿地质.1992,(8):75~82.
[2] 黄志章,李秀珍,蔡根庆.热液铀矿床蚀变场及蚀变类型[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
[3] 戴杰敏.铀成矿地质勘查: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技术[J].铀矿地质.2000,(5):257~264.
[4] 邓平,沈渭洲,凌洪飞,等.地幔流体与铀成矿作用[J].地球化学.2003,(6):520~526.
[5] 崔裕生.地球系统科学与成矿学研究[J].地学前缘.2004,(1):1~10.
[6] 孙涛,周新民,陈培荣,等.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 辑).2003,33(12):1209~1218.
[7] 徐夕生,邓平等.华南贵东杂岩体单颗粒锆石激光探针ICPMS U-Pb定年及其成岩意义[J].科学通 报.2003,489(12):1328~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