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吉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伦理、教师教育。
最近人们对道德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具体化了,“老人摔到了要不要扶”就是其中尤为典型的一个。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是该不该扶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尊敬老人、帮助他人始终是一条普遍的道德守则。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不去损害别人的利益,甚至能够增进别人的幸福。老人摔倒了,任何一个恰好遇见的人,要做的就是防止老人受到更大的伤害,并得到适当的救治,这是容不得我们质疑的道德义务。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古训,还有一条标准,那就是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情你也不要对别人去做。你不希望别人对你撒谎,就不要对别人撒谎。这是道德上的黄金定律。事实上,不道德的人是不会有幸福可言的。我们古人不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吗?两千多年前,大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断言:不正义者是痛苦的。无论是谋财害命还是见死不救,当事者都会产生深深的负疚感,这是一种对自己道德良知的伤害。这种伤害,像是道德上的感情债,挥之不去,可能背负一生。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将会是幸福的,因为做好事本身就能给人带来愉悦。
事实既然是清楚的,为什么人们会由此质疑社会道德水准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面对“如果遇到老人倒地,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这一问题,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乍一看这数据,人们难免会得出“人心不古”的结论。但是,在对持这种态度的人进行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并不是不想去扶,而是担心被碰瓷、被冤枉。所以,人们的动机还是好的,这就不能全面否定人们的道德面貌,因为他们最起码想去做一个好人,只不过还没有考虑好如何去做。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对“彭宇案”等相关事件过度渲染性的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们的认识,仿佛“狼来了”,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泱泱中华,地广人多,对于出现的任何个案,人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它没有那么可怕,更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因此,如果理性地去看待这件事情,就会发现,老人摔到了应不应该去扶,在根本上是一个道德上的“假问题”,因为答案必然是肯定的,这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没有那么坏,在“扶不扶”问题上所显现的道德茫然,只是说明了人们道德能力的不足。这是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
在前述的调查中,另有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的只是方法的差异,说到底,是面对道德事件时的技术问题,也就是怎样扶的问题。就此卫生部已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为成人处理相关事件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而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小学阶段以下的孩子,不具备成熟的行为能力,成人的处理方式也就不能完全适用于他们。鉴于老人摔倒的情形不同,受伤程度也不一样,当孩子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对老人有益时,最好是向周围的成人寻求帮助,不要独自冒然去扶起老人。因为一般情况下,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很容易找到或联系到成人,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这种处理方式。这无论对于孩子还是老人来说,都将是适当的。
社会道德的改善依赖于每个人的参与及努力,相信孩子的善良和机智将会为这个世界增添温暖、幸福,社会也会因此更美好。
链接:“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卫生部于2011年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