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忠华
[摘 要]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门特殊的、独立的学科,它以钢琴伴奏的形式,通过与演唱者的合作,使演唱者的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作品得到充分的演绎。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声乐演唱中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前奏与歌唱的衔接、间奏与歌唱的衔接、作品高潮的演唱处理、力度与音量的把握、气口处理、尾声钢琴伴奏处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从中窥探到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关键词]钢琴 艺术指导 声乐 演唱 作用
在对作品的风格、情绪、演唱风格及曲式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应对钢琴伴奏部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钢琴伴奏是声乐艺术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之一,大部分声乐作品都附有钢琴伴奏谱,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及各国的经典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同样是作品不可缺少也不允许随意改动的,是声乐艺术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也应给予正确的认识和充分重视。一般情况下,钢琴的作用跟随作品的旋律,为歌唱烘托气氛情绪,为歌唱者把握音准节奏的结构和基本框架。除此而外,钢琴还会出现在作品的前奏,间奏及尾声处,我们应从它的音型和声、织体、节奏、旋律等全方位去研究理解和重视钢琴表达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歌唱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歌唱需要正确合理地划分乐句,与钢琴伴奏共呼吸。歌唱是音乐的语言,也是文学的语言。与说话和写作一样,正确划分乐句,自然地呼吸和分句是完美表现作品的重要前提,而且能产生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同时,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钢琴伴奏也同样需要与歌唱者共呼吸。
只有歌声与钢琴伴奏共同协作,相互依托,相互交融,才能做到歌唱句子清晰,钢琴伴奏句子稳定、协调,使整个音乐流畅,表现出一种“契合美”。为达到这种较高的艺术境界,常常从以下两个基本方面入手。
1.结合歌词的语言断句与音乐旋律的乐句,找出共同的呼吸气口
歌唱与钢琴伴奏句法一致,譬如我们熟悉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桑塔露齐亚》等歌曲,都是歌唱与伴奏句法基本一致。在这类歌唱中,歌唱者与伴奏一定要准确同步呼吸,力度和速度就比较能够统一准确。也有歌唱与钢琴伴奏句法非一致性或半一致性的作品,譬如陆华柏先生的《故乡》。这种类型的作品特点是,钢琴伴奏部分与歌唱部分常用模仿及复调性写法的对答或副旋律与歌唱部分形成烘托,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突出特定的“音乐场景”。《故乡》这个例子中,钢琴伴奏右手部分歌声同步进行,而左手的旋律以及内声部副旋律都与歌声对答与模仿,试图描绘出故乡过去的“垂杨夹岸”与“牛羊来往”美好恬静的景象。这时钢琴伴奏部分与歌声呼应协调,交替叙述与协调换气,共同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2.研究分析钢琴伴奏织体与歌声的关系,找出共同的呼吸气口
一般来讲,钢琴伴奏的织体是根据歌唱的旋律气口安排的,主要有三种类型:和声性织体、复调性织体和综合性织体。和声性织体是指伴奏织体以和声的表现特点为基础,依赖和声功能、力度、色彩及和弦的各种变化方式来丰富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往往是为突出主旋律而服务的,音乐形象鲜明、清晰。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所用的柱式和弦性织体,呼吸气口可作一致处理。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同样是和声性织体,但分解琶音型的伴奏织体所表现的却是气口的非一致性。复调性伴奏织体是以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旋律共同结合为主要特点,表达两个或多个乐思,内涵丰富而深长。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模仿性复调织体。我们应从中清晰地找到表现哀怨和沉痛情绪的气口。综合性伴奏织体是常见的伴奏形式,它综合了和声性织体和复调性织体的伴奏特点,如黄自的《点绛唇·赋登楼》,作品运用了和声与复调的综合织体,把词作与歌声旋律的古典美展现得比较合理,这类作品中歌声与钢琴伴奏的气口容易确定,但协一与衔接完美是很不易的。所以,歌声与伴奏的断句、衔接与溶合是作品整体表现的核心。
二、前奏、间奏与歌唱的衔接
绝大部分声乐作品都有前奏、间奏,它们本身是音乐的重要部分,往往也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的浓缩,同样是声乐作品的生命。前奏是作品基本情绪和速度的确立,起着引导情绪、描绘作品氛围的作用。间奏在作品中起过渡作用,是连接作品各部分的“桥梁”,同时是为另一种情绪的速度节奏转换作准备。无论是前奏还是间奏,它们的作用都是明显的,因此,钢琴伴奏在承担前奏间奏的任务时,与歌唱的自如衔接是歌唱与钢琴伴奏契合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合作技巧的体现。
罗斌为毛泽东词谱曲的《菩萨蛮·黄鹤楼》的前奏,右手三连音和八度旋律大气磅礴、宽广舒展,气魄雄伟,充分刻画出伟人的内心世界,给听众以强烈的震撼。第5小节由弱渐强再渐弱,为歌声的进入作情绪准备的音量力度的积累。而舒伯特的《鳟鱼》前奏6小节,用轻巧华丽的6连音及第6小节的分解和弦,简洁而形象地描绘出水清鱼跃,欢快的“特定场景”,为歌唱的进入作好情绪与气氛的引导。同样,歸舂作曲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间奏,共有10个小节,渲染了沉痛的情绪,但第6小节突然转f音量,开放性大和弦,离调2小节,把情绪推上高峰,悲痛的情绪瞬间得到充分的宣泄。
在歌唱与钢琴伴奏的衔接合作上,找到共同进入的发声点是至关重要的,即钢琴与歌唱起句时的一致性“预备意识”,这种“预备意识”如同指挥的“预备”一样,需干净利落,一丝不差,感受到“默契”,一同起拍。前奏、间奏以及填充旋律部分,在引出歌声的一刹,钢琴伴奏要与歌者同时准确地衔接,这种一致性要有“协调”意识,不应绝对地死板地依赖节奏速度进行。
三、作品高潮的演唱处理
每首声乐作品都有高潮,部分作品还有中段小高潮。高潮是作品的点睛之处,高潮的演唱处理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完美表现的效果,歌唱者应首先在分析作品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确定作品的高潮和小高潮,然后分析高潮处旋律走向和发展的态势,确立声音的布局及情绪的类别。同时,作为烘托高潮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的钢琴伴奏,也应在重视歌曲旋律的同时,分析钢琴伴奏在高潮时及高潮进入前的变化。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节奏、速度、音型。我们研究分析作品,观察高潮音乐的节奏是密集的形态还是以拉宽形态发展的,速度是否有渐快的趋势,伴奏音型是三连音、分解和弦琶音还是反向音阶进行等,促使双方合理处理相互依托的关系。例如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高潮处理应是在歌唱者从容换气后与钢琴伴奏反向半音音阶进行配合下,突然地推向作品的高潮,钢琴伴奏和弦三连音音型对高潮乐句歌唱作出强有力的烘托。再比如《我爱你,中国》中段的高潮“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乐句处,歌声与钢琴伴奏同步推上高潮,再作延长处理;而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则是以密集的六连音分解和弦和三连音和弦音型带动着歌唱,用如同春潮般的激情完成高潮的处理。
四、力度与音量
通过分析作品在高潮处的标记,是“><”有一个弱的过程,还是“<”直接推上,歌唱者可以根据记号来合理调节音量,钢琴伴奏也可以此为依据确定弹奏时的力度。如意大利歌曲《负心人》结尾高潮处歌声与钢琴伴奏先做弱处理的铺垫过渡,再推向强音量结束全曲。黄自的《思乡》高潮在“问落花……”处,钢琴伴奏从高潮点前二小节开始以八分音符柱式和弦作渐强处理,通过音量与力度的积蓄,形成高潮。
五、尾声
声乐作品在歌声结束后仍然有钢琴部分的演奏,作为一种意境和情绪的延续,这就是尾声。尾声是作品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尤其在中外艺术歌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缺乏对尾声重要性的认识就会影响整体艺术表现和结构美感。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性格的尾声,一般来讲在高潮处结束的尾声,如歌声渐弱下来,作品旋律将让给钢琴伴奏,表现出一种意境犹存的境界,另外还应注意尾声处钢琴伴奏的速度,是原速、加速还是渐慢等,这些都是正确处理好尾声的技巧。
歌唱结构的完美表现要依靠诸多方面要素的共同构筑,它所体现的是作品在整体结构上的综合艺术魅力。伴奏者与其合作者相得益彰的配合技巧,能使音乐作品表现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境地。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匈]约瑟夫·伽特著,刁绍华,姜长斌译.钢琴演奏技巧.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波]约·霍夫曼著,李素心译.论钢琴演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此论文参与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 项目编号 WZ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