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承载中国音乐剧的沃土与希望

2014-07-07 19:20何棋
艺海 2014年6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创新发展

何棋

[摘 要]湖南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海纳百川的戏剧大省,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以传统经典戏曲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创新型、原创型音乐剧不断涌现,在中国文化的大观园里赢得了自己的田地。

[关键词]湖湘文化 音乐剧前景 创新发展

音乐剧是19 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融音乐、戏剧、歌舞等于一炉,是一门综合戏剧表演艺术。这个源自英国并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的新兴艺术品种,以其贴近现实的时代性和表现手段的立体多样性,广受发达国家和地区观众热捧。在中国,沪、京、广、深等发达城市,最早接触它都是从世界顶尖作品《猫》、《悲惨世界》、《马路天使》、《堂吉诃德》、《歌剧魅影》等原有版权的中文版开始的,包括前年在中国盛行的《妈妈咪呀》。因音乐剧动辄数千万的制作成本,被消费者贴上了“文化奢侈品”的标签。惟其如此,音乐剧在中国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难以一时形成蔚然之风。

国内对于音乐剧的创作尝试始于1982 年。最开始是中国歌剧院自己创作并上演的音乐剧《现在的年轻人》。随后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了《风流年华》。而到了20世纪 80 年代中期,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西方音乐剧的经典篇目陆续被引入。1987 年 5月, 中央歌剧院首演了百老汇著名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在此期间,引领国内音乐剧学科之先并成为国内音乐剧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的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创编了原创青春偶像剧《我为歌狂》、原创佛教文化题材剧《六祖慧能》和原创剧《最后的瞬间》、《奔向辉煌》等;上海戏剧学院也上演了《窈窕淑女》。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 大江南北先后诞生了几十部有一定水准和知名度的音乐剧, 并以原创音乐剧居多。

就目前而言,湖南音乐剧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郴州歌舞团曾上演过音乐剧《公寓十三》。最近这些年来,大家经常在湖南电视台的某些综艺节目,如快乐大本营、超级女生、越策越开心等节目中看到的很多小段子都类似于音乐剧。富有长沙特色的歌厅文化里也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对音乐剧的实验。不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似是而非的音乐剧往往都有一个缺陷, 那就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成熟的策划酝酿,加上在创作、演出、培养、研究的各个环节的不接气,使得一出拳,就显得苍白无力。

可以说,湖南音乐剧主要停留在应景的层面,没有形成像上海、北京那样市场化经营音乐剧的氛围,缺乏用产业运作音乐剧的战略眼光和气度,急需培育一种把音乐剧当市场运作并做大做强的机制和信心。

一、湖南音乐剧市场前景广阔

2006年11月,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创作演出的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在湖南大剧院公演。该剧的主要剧情是,伴随着蜂拥进城的农村务工大军,有一对青年男女(酉生、凤英)相约来到了城市,他们有憧憬、向往,更有陌生、彷徨……,街头小吃店的老板岳子酷爱音乐,可偏偏造化弄人,屡不得志,就在这时候巧遇凤英,并且发现她极具歌唱天赋,便推荐她到学生侯子开办的歌舞厅演唱,侯子不仅被凤英的歌声打动,更为她的清纯、质朴、美丽而心动。酉生欲夺回凤英愤而打伤侯子,被拘留,凤英请求侯子替酉生说情。歌舞厅突遭大火,酉生冲进火海抢险,火光中酉生、凤英相拥而立,俩人的爱情接受大火的洗礼,愈见坚贞……

如潮的观众们跟着剧情在城市的月光下追忆着对乡村的美好回忆,优雅的歌声和精彩的舞美设计获得了观众无数次热烈的掌声,同时也给冷清了多年的湖南音乐剧坛舞台带了不少的喧嚣。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月亮》是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依靠自己力量创、编、演的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湖南首部原创音乐剧。其浓郁的都市风情、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感情、精湛的艺术表演,震撼了长沙的观众。一位著名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在看完该剧后表示,这部音乐剧实在是好看好听又好玩,如此高质量的演出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喜爱。

音乐剧《同一个月亮》的出品人和编剧易介南先生当时就表示,为使该剧更贴近农民工兄弟的生活,该院将邀请20名农民工兄弟作为嘉宾观看日后在湖南大剧院的演出,并将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农民工兄弟的批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

事实上,作为湖南省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演出一开始就强调市场化,希望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该院实行了剧目责任人制,通过招商引资运作、广告宣传策略、演出安排、音像制品的设计制作与销售等系列活动,“经营”《同一个月亮》产品,并陆续在其他省市以及省内各大高校演出。

二、致力于传统经典与现代元素的植入与融合

2012年下半年上演的省花鼓剧院新排魔幻音乐剧《刘海砍樵》在湖南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改制之后推向市场的第一部作品,居然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我们似乎还记得,在30年前,也就是1984年春晚的舞台上,以姜昆和李谷一分别扮演的“刘海哥”和“胡大姐”共同表演了《刘海砍樵》中的“比古调”唱段,因为他们高超的演技,使得湖南地方曲种花鼓戏广为人知,《刘海砍樵》也几乎成了湖南花鼓戏的标签。

在保留基本的故事情节和原汁原味的“比古调”基础之上,魔幻音乐剧《新刘海砍樵》还融入了许多流行时尚元素,如唱摇滚的弥勒佛,跳踢踏舞的蛤蟆精,变魔术、扭着爵士舞的狐狸精等。《刘海砍樵》的变身不仅在于表演形式上,正式演出后将完全推向市场,接受观众的检验,这也是包括省花鼓戏剧院在内的湖南省7家面临改制的省直文艺团体推出的第一部大型作品。

新“出生”的《刘海砍樵》具备了现代音乐剧真正的商业操作模式。首先,《刘海砍樵》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拥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其次,耗资500万改建的省花鼓戏剧院新剧场将会成为《新刘海砍樵》演出的固定剧场。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花鼓戏剧院成立湖南刘海砍樵演艺公司,负责项目运营,为新剧宣传,拓展市场。无疑,这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性、良性循环的模式。endprint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创人员是专程从北京请来国内最优秀的音乐剧人才,涵盖了老、中、青3个层面。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肖凌之观后感慨万千地说:“湖湘厚土本应有精彩文化,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发展和重视音乐剧的研究与生产,并致力将《新刘海砍樵》演奏成为中国音乐剧的湖南精彩篇章。”

三、创新是湖南湖南音乐剧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湖南音乐剧起步晚、基础薄弱,与国际和国内一流音乐剧相比,其市场还不成熟。无论是创作理念、市场运作还是人才选拔培育等方面都与国内外有着不小的差距。

此外,湖南的音乐剧创作还缺乏创新意识。众所周知,自从百老汇音乐剧引进中国后,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即“韦伯模式”,湖南当然也不例外,一直忽视对文化传统的吸收,没有创作出优秀的具有湖湘传统风格的作品。

可喜的是,随着湖湘文化的逐步挖掘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越来越多的湖南艺术家开始意识到,民族化和本土化才是音乐剧能够在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八百里洞庭湖畔积淀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和文化渊源。

在表现手法、艺术思维、音乐舞蹈等方面,湖南的音乐剧创作必须在学习和吸收欧美音乐剧风格经验的基础上重视与当地民间艺术的结合,根据不同剧目的故事情节和素材加以灵活运用。为迎合大众的欣赏理念,在整体风格上,要兼具“开放性”和“本土化”这两种特色。事实上,《新刘海砍樵》等剧目的成功上演,给我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此外,我们应传承湖南优秀的民族艺术素材并加以发展。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首次公演时,世界著名的华人音乐家谭盾先生还专程从美国赶回来为《天门狐仙》盛大公演助阵,谭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爱情是人一生中最渴求的部分,也是最能感动人的东西,这部音乐剧就将向世界展示了湖南张家界“最多情的狐仙”。

湖南乃荆楚之地、屈贾故里,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湖湘文化是各种文化交相汇合、相互激荡的结果,既有中原文化的顽强坚硬,又有东方、南方文化的灵性飘逸与浪漫激情的双重品性。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在西方文化纷至沓来、激烈对撞的当今,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正好将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应该看到,湖南音乐剧的发展不能是纯粹的模仿,创新是音乐剧应对市场、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音乐剧在湖南的传播与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湖南音乐剧的发展在结合西方先进艺术和创作理念的同时,要保持民族特色,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剧,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道路,才能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音乐剧。有了优秀的音乐剧剧目之后,吸取欧美国家音乐剧宣传和推广的商业运营模式,探索出适应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道路。只有艺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才能让音乐剧这一具有现代性、多元性和广阔的商业前景的艺术种类,走出湖南,走进中国千家万户,焕发蓬勃生机。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陈刚.关于湖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J].艺海,2010.05

[2]赵梅.中国原创音乐剧市场展望[J].人民论坛,2012.07

[3]王光辉.《刘海砍樵》:从传统到创意[J].艺海,2012.07

[4]金宙旻.“拿来主义”带来的碰撞[J].上海戏剧,2013.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创新发展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