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青
随着近几年有效教学的探究,如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数学教学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如今百花齐放的教学模式,已经实现了华丽转型,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都能在数学课堂上以学为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从“以教为主”过渡到“以学为主”。
在导学备课中,笔者发现,在“以问导学”的基础上,课堂练习能促进学生在“探”、“学”上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体验。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导学课堂中的练习呢?
一、不拘一格,破而后立——用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以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地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兴趣、需求、难点、提升空间等方面安排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如何促进学生展开学习。在“以练导学”的课堂中,用“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改变以“教授”为主线的课堂结构,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方向与位置》的课堂练习:
(一)感知方向与路线结合的基础练习。1.分别在熊猫的东、南、西、北贴上松鼠、猫、狗和大门,让学生指出它们分别在熊猫的什么方向。2.熊猫往( )方向走就到达( )。3.分别在熊猫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贴上4种动物。让学生指出这4种动物分别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熊猫到以上4种动物家分别走什么路线。
(二)借助夏令营的行路图,分步研究方向与路线的关系。1.学生根据路线图完整描述路线图的行程方向。从( )点出发往( )方向走到( )点。2.描述返回路线的行走方向。
(三)同桌互相描述自己行走的路线图,并请对方画出对应的路线图。
(四)结合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以“警察和逃犯”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数学小日记。
融入这四项课堂练习,将打破“以教为主”的课堂结构,把原来骨感的教学模式变得丰满,使学生获得了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学习。
二、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用迁移,发展学习能力
心理学中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一)正确运用正迁移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消化吸收新知识,因此正迁移在教学中的运用较广泛。比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这样设计环节:1.学生阅读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书本内容,回忆上一节的教学过程。2.自主完成书本上8的乘法口诀。3.背诵口诀并运用。4.根据8的乘法口诀学习方法,用画图方式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错有错招,让负迁移发光发热。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由于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负迁移,多数学生会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邻边相乘。为此,可设计以下练习。第一,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发现两者计算的不同。第二,利用剪刀、尺、彩笔等,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第三,发现并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四,运用:
(1)下面第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4=12(平方米)。
(2)已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 )的面积大,为什么?
已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的周长大,为什么?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用变式,挖掘知识本质
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更能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案例片段】分数应用题
1.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
2.一堆煤,用去3/5,还剩几分之几?
3.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4.课外作业:联系实际生活,编2个题组:分数应用题变式题,并列式解答。
四、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一题多解,激发创新思维
儿童在面对各种现象时经常会发出无数个“为什么”的追问,表现出对事物本质的关注。在以练为导的课堂中,练习的设计更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比如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张明带了265元钱到商店买一台复读机,到了商店,他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复读机,就从口袋里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给张明( )元,这时张明口袋里还剩( )元。”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中,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A.265-98 B.165+2 C.100-2+165 D.265-100+2
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学生得出这A、B、D这三种算式的方法虽不同,但结果相同,而B、D两式算起来更简便,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
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平台,使数学更生活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练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数学难点的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以练导学”中,设计多层次、小方面的练习便于不断刺激、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吸收。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时刻穿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练习1: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算式4×7。练习2: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3把扫帚,问:一共有多少把扫帚?生1:4×3=12(把)。生2:4+3=7(把)。练习3:以画图的形式验证练习2的结果。练习4:为了方便打扫,学校又为每班增加了一把扫帚,现在一共有多少把扫帚?先画图,再列式计算。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第一次数形结合的渗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次数形结合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题目信息的理解,同时再次深化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第三次数学结合的渗透,为低段学生提供了一题多解的思维平台。
六、结语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是美国某大学的一句名言。在数学课堂上抓住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练习,渗透“练”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