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强,吴兴洋,周和平,胡忠贵
(贵州省贵阳市气象局,贵州 贵阳 550001)
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自动化发展,中国气象局已于2013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清远等9个台站试点并成功运行高空、地面观测一体化业务。为此,中国气象局2014年将在全国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即地面和高空同址台站实现观测业务的一体化。过去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分属两个不同的测报领域,观测业务基本是人工观测,两套人员只熟悉自己的仪器设备、观测规范、操作流程。为了实现高空、地面一体化,提升高空和地面观测人员的综合观测能力就特别重要。本文从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规章制度、学习培训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期望观测人员尽快适应一岗多责,实现观测岗位集约化,顺利实现地面和高空同址台站业务的一体化。
高空、地面观测一体化要求观测人员掌握的知识增多,因此,高空、地面观测员全面学习观测理论非常重要。由于高空、地面观测差异较大,高空观测员要主动学习地面观测理论、规范,观测流程,仪器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和使用方法。同样,地面观测员要主动学习高空探测规范、工作流程、高空探测设备及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要领,要学习氢气的安全使用等高空探测方面的知识。
为推进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自动化,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对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了调整(气测函〔2013〕321号),取消了一部分目测项目,如云状等13种天气现象的观测。2014年4月2日征求关于《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修订稿)》中规定:参加实时质量考核的正点要素数据包括:自动站(含国家站和区域站)实时观测资料中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的正点观测数据质量,上述要素都是仪器自动观测。每次高空探测的成功取决于探测雷达、探空仪、供电电源及氢气球的正常工作。因此,每个观测员必须懂得观测工作中使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熟练操作它们,掌握仪器设备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才能取准取全观测要素资料,保证观测数据质量。
高空探测是利用升空的氢气球携带探空仪将高空不同高度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信息传送给地面探空雷达,再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本站高空各高度的压、温、湿、风向和风速资料,而地面观测是人工结合仪器定时对地面气象要素进行观测,获得地面气象要素资料。两者观测流程完全不一样,但都有相同之处,就是重复性。因此,熟悉观测流程很重要。建议以过去的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流程为基础,按照观测操作的时间先后和缓急程度,优化建立高空、地面气象观测一体化业务流程。
尽管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对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夜间天气现象的连续观测,但白天还是要做对雨、雪、冰雹等21种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我们知道,高空探测对天气现象的要求不是很高,也不用发报文,每次放球前后5 min记录瞬间观测时的天气现象,由于没有时间上的连续和考核的要求,导致对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随意,因此,高空探测人员要在时间上加强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地面则不同,观测后要发报文,要统计错情,对天气现象的观测要求高。但由于客观原因,地面观测往往忽视天气现象在垂直方向的要求,只考虑水平视野范围。例如,对重要天气现象霾进行了统计(表1)。
表1 贵阳地面气象观测站2008—2014年对霾的观测记录
由表1可以看到霾这一天气现象,有一定持续性,而2012年该站观测到的2次霾,只在1 d当中某时观测到,记录可疑。查证该2次记录,原来是随着地面相对湿度的增大,自动气象站把霾过滤掉了。如果仅仅因为相对湿度在近地面变化了,而不考虑近地面高空逆温层的出现和相对湿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就漏掉了霾的观测记录,这样的错误确实不易发现。因此高空、地面一体化后,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就更客观、全面。
为了做好一体化岗前培训工作,要根据本单位人员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人员培训、实习计划,并采取“一帮一”、集体学习、集体观摩、业务考试及质量分析会等方式,努力提高观测人员综合能力。
①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的高空培训试验基地,制订参加国家级培训方案,让观测员扎实学习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知识,提升其应对复杂情况的处理能力。
②依托台站实际观测业务,观测员在上岗前一律进行高空、地面一体化观测培训和跟班实习。
③安排台站观测员去2013年成功试运行的9站之一取经学习,特别是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应尽可能去交流学习。定期开展与其他台站的交流,特别是省内的经验交流。
①按照观测、资料和保障3大业务功能,高空、地面气象观测一体化业务可以在岗位设置上具体划分为综合观测岗、资料处理岗和综合保障岗,以综合观测岗为主,业务骨干人员或台站长兼职资料处理岗和综合保障岗。
②快速出台高空、地面气象观测一体化试运行期间的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使一体化工作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调动观测员的积极性。
③构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平台,实现对观测业务的运行监控、数据显示和查询、数据质量控制信息查询等。
④优化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一体化管理制度,推进观测岗位集约化,促进观测人员业务技能的提升,逐步实现观测员转型和一岗多责。
⑤以高空、地面一体化改革为契机,探索高空—地面—雷达—预报服务一体化大型综合平台建设的构想。
[1]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1.
[2]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维护、维修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0.
[3]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业务操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7.
[4]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
[5]王一姝,高晓东.利用Google earth调查气象台站环境[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1):88-90.
[6]余卫东,杨光仙,张志红.我国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现状与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