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针桂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戏剧基本上不考。不少学校认为戏剧不是高考的内容,因而仅在必修课上指导学生“走马观花”了解一下有关戏剧作家作品等常识,更舍不得花时间开设《经典戏剧选读》之类的选修课程。在美国,中学生都要求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看过之后还要写剧评。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戏剧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香港的很多剧团都有中学戏剧教育部。“戏剧”作为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但在文艺作品以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可替代的。戏剧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类文化的演变进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教学可以立体化、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校自2011年始,在完成高中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基础上,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和苏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为蓝本,开设了《经典戏剧选读》校本选修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一篇都精读精讲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必须考虑到对教材的二次选择和具体优化问题。在筛选精讲时就应该充分关注每个专题所针对的戏剧特征,选取那些特征明显,又能较大程度涵盖戏剧基本特点的篇目以优化教学内容。同时由于传统的选修教学方式仅以文本研读、专题讲座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发展,优化戏剧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当务之举。
一、内容优化: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结合
基于对戏剧选修教学目标的理解,我们把戏剧校本选修课程名称定为“经典戏剧的欣赏与教学”,整体的课程构成分成两个部分,前段以文本研习为主,后段以写作、表演等体验活动为主,将18个课时拟分为九讲。
■
我们认为,戏剧欣赏与创作是开展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戏剧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剧本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剧本的创作、对剧本文本以及表演的评论是进行写作的一种实践活动;而戏剧表演则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举止需要考虑特定的场合环境和自己的身份,当学生进入角色时,又在尝试着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等等。因此,对戏剧选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可以改变过去单纯侧重戏剧知识讲授带来的弊端,在丰富学生戏剧情感体验的旅程中,真正做到选修课程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教学优化: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
在戏剧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必将是诱人的、充满激情与生机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立体地感受戏剧,而不是平面地阅读剧本。我们认为,应该改变戏剧选修教学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篇章结构”等一般性文学分析,倡导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水平入手,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教材资源、影视资源等,开展戏剧教学小课题研讨活动。例如教学《雷雨》,在对作者生平及其他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以“《雷雨》的主题多义性研究”为教学主要内容,展开课堂讨论,借此把握《雷雨》“反映现实生活的浓缩性、表现矛盾冲突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等特征。当然,限于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将较大的课题进行分解,在设立核心研究课题之后,拟定相关子课题,作为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标题。例如“《雷雨》的多重矛盾冲突分析”“谈周朴园与繁漪的性格情感较量”“谁才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从《雷雨》看周朴园的双面人格”等等。
戏剧文本的阅读教学必须置身于整个戏剧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戏剧的独立的阅读、欣赏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只有对文本有了深入钻研与感悟,才能更好地感受戏剧文学最终的舞台呈现方式。鉴赏戏剧文学,也需要深入阅读文本,品味人物的语言,关注如动作、结构、主题等主要戏剧元素。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阅读中,将学生的自发而无序的感性行为上升为一种经过分析、思索后的理性行为。
例如细读《雷雨》中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一问一答,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细究起来,则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朴园的问题流向,鲁只须回答“是的”就行了,后半句的回答完全是多余的;那么,把后半句去掉,行吗?另外,她为什么不提别的,而单单提“洋火”?很显然,去掉后半句,剧情就无法发展下去。鲁不提别的生活细节,是因为三十年前有关“洋火”的生活情景在她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其一,侍萍生孩子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其二,周的衬衣被火烧了个窟窿,鲁在灯下为周缝衣服(衬衣上的梅花的来由)。这个没有“火”的时候的夜晚常常是黑咕隆咚的,这对两个亲密相爱的人是多么美妙呀。总之 “洋火”是鲁周二人美好生活的见证,有了它,就能引发二人对往事的回忆,推动剧情发展,并充分展现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复杂感情,让周朴园这个人物成为“圆形”人物。
三、活动优化:台词朗读与舞台表演结合
戏剧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戏剧也是表演的艺术,单一使用问题探讨,没有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是不可想象的。想让戏剧教学“活”起来,在以文本研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必须适当地穿插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影视观摩、朗读台词、舞台表演等,其中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这类短而快的活动应该成为此时教学活动的主体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
例如朗读《雷雨》中一处较长的台词。面对周朴园,侍萍的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紧跟着此文的一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很是累赘,其朗读的重心在“你们”二字。结合这一节中多处出现的“你们”,让我们看到痛斥的对象是“你们”,可见三十年前的悲剧,罪魁祸首并不仅是周朴园,还有他们家的“老太太”等一大群封建式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朴园也是一个受害者,并非他一定要抛弃侍萍,而是他的软弱致使他不曾抗争罢了。如果据此来理解人物形象,可以认为周朴园是一个集“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软弱与自私”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形象。
相较台词朗读,戏剧表演的要求更高,它需要将鉴赏想象的虚化的舞台形象实体化出来。学生的表演实践就是进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准确把握戏剧动作和戏剧特征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最具有表演欲望的群体,表演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内化语文素质,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舞台意识,培养其艺术想象能力。
四、评价优化:能力培养与人格建构结合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足以表明,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格教育。由于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和落后教学管理行为的影响,语文教学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与方法及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戏剧文学教学中对知识和能力要求贪多、求全、求难而导致人文程度弱化的情况很严重。戏剧文学教学的体验性、综合性特点得不到彰显,人文性特长得不到有效发挥,在短期的功利性、数字化考试评价制度面前,戏剧文学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
我们知道,人文素养是学生的立身之本,灵魂感动是戏剧文学教学的最大魅力。戏剧文学作品具有特别鲜活的人物形象,因而与非文学作品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戏剧文学教学在怡情养性、劝善戒恶、人格建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戏剧文学作品,例如《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材料,也是人性的体现,是高扬人文旗帜的理想语境,是师生感受人生百味的奇妙舞台。成功的戏剧文学教学,能够营造一种师生共同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互动交融、张扬个性的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因此,人文关怀是戏剧文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人格建构是戏剧文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戏剧文学教学以文化人的功能,正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玉环县教研室)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戏剧基本上不考。不少学校认为戏剧不是高考的内容,因而仅在必修课上指导学生“走马观花”了解一下有关戏剧作家作品等常识,更舍不得花时间开设《经典戏剧选读》之类的选修课程。在美国,中学生都要求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看过之后还要写剧评。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戏剧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香港的很多剧团都有中学戏剧教育部。“戏剧”作为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但在文艺作品以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可替代的。戏剧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类文化的演变进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教学可以立体化、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校自2011年始,在完成高中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基础上,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和苏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为蓝本,开设了《经典戏剧选读》校本选修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一篇都精读精讲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必须考虑到对教材的二次选择和具体优化问题。在筛选精讲时就应该充分关注每个专题所针对的戏剧特征,选取那些特征明显,又能较大程度涵盖戏剧基本特点的篇目以优化教学内容。同时由于传统的选修教学方式仅以文本研读、专题讲座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发展,优化戏剧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当务之举。
一、内容优化: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结合
基于对戏剧选修教学目标的理解,我们把戏剧校本选修课程名称定为“经典戏剧的欣赏与教学”,整体的课程构成分成两个部分,前段以文本研习为主,后段以写作、表演等体验活动为主,将18个课时拟分为九讲。
■
我们认为,戏剧欣赏与创作是开展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戏剧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剧本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剧本的创作、对剧本文本以及表演的评论是进行写作的一种实践活动;而戏剧表演则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举止需要考虑特定的场合环境和自己的身份,当学生进入角色时,又在尝试着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等等。因此,对戏剧选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可以改变过去单纯侧重戏剧知识讲授带来的弊端,在丰富学生戏剧情感体验的旅程中,真正做到选修课程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教学优化: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
在戏剧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必将是诱人的、充满激情与生机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立体地感受戏剧,而不是平面地阅读剧本。我们认为,应该改变戏剧选修教学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篇章结构”等一般性文学分析,倡导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水平入手,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教材资源、影视资源等,开展戏剧教学小课题研讨活动。例如教学《雷雨》,在对作者生平及其他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以“《雷雨》的主题多义性研究”为教学主要内容,展开课堂讨论,借此把握《雷雨》“反映现实生活的浓缩性、表现矛盾冲突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等特征。当然,限于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将较大的课题进行分解,在设立核心研究课题之后,拟定相关子课题,作为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标题。例如“《雷雨》的多重矛盾冲突分析”“谈周朴园与繁漪的性格情感较量”“谁才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从《雷雨》看周朴园的双面人格”等等。
戏剧文本的阅读教学必须置身于整个戏剧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戏剧的独立的阅读、欣赏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只有对文本有了深入钻研与感悟,才能更好地感受戏剧文学最终的舞台呈现方式。鉴赏戏剧文学,也需要深入阅读文本,品味人物的语言,关注如动作、结构、主题等主要戏剧元素。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阅读中,将学生的自发而无序的感性行为上升为一种经过分析、思索后的理性行为。
例如细读《雷雨》中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一问一答,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细究起来,则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朴园的问题流向,鲁只须回答“是的”就行了,后半句的回答完全是多余的;那么,把后半句去掉,行吗?另外,她为什么不提别的,而单单提“洋火”?很显然,去掉后半句,剧情就无法发展下去。鲁不提别的生活细节,是因为三十年前有关“洋火”的生活情景在她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其一,侍萍生孩子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其二,周的衬衣被火烧了个窟窿,鲁在灯下为周缝衣服(衬衣上的梅花的来由)。这个没有“火”的时候的夜晚常常是黑咕隆咚的,这对两个亲密相爱的人是多么美妙呀。总之 “洋火”是鲁周二人美好生活的见证,有了它,就能引发二人对往事的回忆,推动剧情发展,并充分展现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复杂感情,让周朴园这个人物成为“圆形”人物。
三、活动优化:台词朗读与舞台表演结合
戏剧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戏剧也是表演的艺术,单一使用问题探讨,没有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是不可想象的。想让戏剧教学“活”起来,在以文本研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必须适当地穿插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影视观摩、朗读台词、舞台表演等,其中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这类短而快的活动应该成为此时教学活动的主体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
例如朗读《雷雨》中一处较长的台词。面对周朴园,侍萍的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紧跟着此文的一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很是累赘,其朗读的重心在“你们”二字。结合这一节中多处出现的“你们”,让我们看到痛斥的对象是“你们”,可见三十年前的悲剧,罪魁祸首并不仅是周朴园,还有他们家的“老太太”等一大群封建式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朴园也是一个受害者,并非他一定要抛弃侍萍,而是他的软弱致使他不曾抗争罢了。如果据此来理解人物形象,可以认为周朴园是一个集“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软弱与自私”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形象。
相较台词朗读,戏剧表演的要求更高,它需要将鉴赏想象的虚化的舞台形象实体化出来。学生的表演实践就是进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准确把握戏剧动作和戏剧特征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最具有表演欲望的群体,表演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内化语文素质,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舞台意识,培养其艺术想象能力。
四、评价优化:能力培养与人格建构结合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足以表明,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格教育。由于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和落后教学管理行为的影响,语文教学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与方法及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戏剧文学教学中对知识和能力要求贪多、求全、求难而导致人文程度弱化的情况很严重。戏剧文学教学的体验性、综合性特点得不到彰显,人文性特长得不到有效发挥,在短期的功利性、数字化考试评价制度面前,戏剧文学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
我们知道,人文素养是学生的立身之本,灵魂感动是戏剧文学教学的最大魅力。戏剧文学作品具有特别鲜活的人物形象,因而与非文学作品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戏剧文学教学在怡情养性、劝善戒恶、人格建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戏剧文学作品,例如《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材料,也是人性的体现,是高扬人文旗帜的理想语境,是师生感受人生百味的奇妙舞台。成功的戏剧文学教学,能够营造一种师生共同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互动交融、张扬个性的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因此,人文关怀是戏剧文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人格建构是戏剧文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戏剧文学教学以文化人的功能,正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玉环县教研室)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戏剧基本上不考。不少学校认为戏剧不是高考的内容,因而仅在必修课上指导学生“走马观花”了解一下有关戏剧作家作品等常识,更舍不得花时间开设《经典戏剧选读》之类的选修课程。在美国,中学生都要求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看过之后还要写剧评。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戏剧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香港的很多剧团都有中学戏剧教育部。“戏剧”作为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但在文艺作品以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可替代的。戏剧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类文化的演变进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教学可以立体化、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校自2011年始,在完成高中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基础上,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和苏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为蓝本,开设了《经典戏剧选读》校本选修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一篇都精读精讲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必须考虑到对教材的二次选择和具体优化问题。在筛选精讲时就应该充分关注每个专题所针对的戏剧特征,选取那些特征明显,又能较大程度涵盖戏剧基本特点的篇目以优化教学内容。同时由于传统的选修教学方式仅以文本研读、专题讲座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发展,优化戏剧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当务之举。
一、内容优化: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结合
基于对戏剧选修教学目标的理解,我们把戏剧校本选修课程名称定为“经典戏剧的欣赏与教学”,整体的课程构成分成两个部分,前段以文本研习为主,后段以写作、表演等体验活动为主,将18个课时拟分为九讲。
■
我们认为,戏剧欣赏与创作是开展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戏剧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剧本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剧本的创作、对剧本文本以及表演的评论是进行写作的一种实践活动;而戏剧表演则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举止需要考虑特定的场合环境和自己的身份,当学生进入角色时,又在尝试着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等等。因此,对戏剧选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可以改变过去单纯侧重戏剧知识讲授带来的弊端,在丰富学生戏剧情感体验的旅程中,真正做到选修课程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教学优化: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
在戏剧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必将是诱人的、充满激情与生机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立体地感受戏剧,而不是平面地阅读剧本。我们认为,应该改变戏剧选修教学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篇章结构”等一般性文学分析,倡导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水平入手,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教材资源、影视资源等,开展戏剧教学小课题研讨活动。例如教学《雷雨》,在对作者生平及其他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以“《雷雨》的主题多义性研究”为教学主要内容,展开课堂讨论,借此把握《雷雨》“反映现实生活的浓缩性、表现矛盾冲突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等特征。当然,限于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将较大的课题进行分解,在设立核心研究课题之后,拟定相关子课题,作为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标题。例如“《雷雨》的多重矛盾冲突分析”“谈周朴园与繁漪的性格情感较量”“谁才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从《雷雨》看周朴园的双面人格”等等。
戏剧文本的阅读教学必须置身于整个戏剧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戏剧的独立的阅读、欣赏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只有对文本有了深入钻研与感悟,才能更好地感受戏剧文学最终的舞台呈现方式。鉴赏戏剧文学,也需要深入阅读文本,品味人物的语言,关注如动作、结构、主题等主要戏剧元素。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阅读中,将学生的自发而无序的感性行为上升为一种经过分析、思索后的理性行为。
例如细读《雷雨》中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一问一答,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细究起来,则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朴园的问题流向,鲁只须回答“是的”就行了,后半句的回答完全是多余的;那么,把后半句去掉,行吗?另外,她为什么不提别的,而单单提“洋火”?很显然,去掉后半句,剧情就无法发展下去。鲁不提别的生活细节,是因为三十年前有关“洋火”的生活情景在她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其一,侍萍生孩子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其二,周的衬衣被火烧了个窟窿,鲁在灯下为周缝衣服(衬衣上的梅花的来由)。这个没有“火”的时候的夜晚常常是黑咕隆咚的,这对两个亲密相爱的人是多么美妙呀。总之 “洋火”是鲁周二人美好生活的见证,有了它,就能引发二人对往事的回忆,推动剧情发展,并充分展现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复杂感情,让周朴园这个人物成为“圆形”人物。
三、活动优化:台词朗读与舞台表演结合
戏剧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戏剧也是表演的艺术,单一使用问题探讨,没有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是不可想象的。想让戏剧教学“活”起来,在以文本研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必须适当地穿插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影视观摩、朗读台词、舞台表演等,其中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这类短而快的活动应该成为此时教学活动的主体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
例如朗读《雷雨》中一处较长的台词。面对周朴园,侍萍的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紧跟着此文的一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很是累赘,其朗读的重心在“你们”二字。结合这一节中多处出现的“你们”,让我们看到痛斥的对象是“你们”,可见三十年前的悲剧,罪魁祸首并不仅是周朴园,还有他们家的“老太太”等一大群封建式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朴园也是一个受害者,并非他一定要抛弃侍萍,而是他的软弱致使他不曾抗争罢了。如果据此来理解人物形象,可以认为周朴园是一个集“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软弱与自私”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形象。
相较台词朗读,戏剧表演的要求更高,它需要将鉴赏想象的虚化的舞台形象实体化出来。学生的表演实践就是进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准确把握戏剧动作和戏剧特征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最具有表演欲望的群体,表演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内化语文素质,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舞台意识,培养其艺术想象能力。
四、评价优化:能力培养与人格建构结合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足以表明,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格教育。由于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和落后教学管理行为的影响,语文教学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与方法及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戏剧文学教学中对知识和能力要求贪多、求全、求难而导致人文程度弱化的情况很严重。戏剧文学教学的体验性、综合性特点得不到彰显,人文性特长得不到有效发挥,在短期的功利性、数字化考试评价制度面前,戏剧文学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
我们知道,人文素养是学生的立身之本,灵魂感动是戏剧文学教学的最大魅力。戏剧文学作品具有特别鲜活的人物形象,因而与非文学作品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戏剧文学教学在怡情养性、劝善戒恶、人格建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戏剧文学作品,例如《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材料,也是人性的体现,是高扬人文旗帜的理想语境,是师生感受人生百味的奇妙舞台。成功的戏剧文学教学,能够营造一种师生共同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互动交融、张扬个性的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因此,人文关怀是戏剧文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人格建构是戏剧文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戏剧文学教学以文化人的功能,正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玉环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