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4-07-06 22:26蒋静
中学生物学 2014年8期

蒋静

摘 要 对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按照实践活动类别制作了针对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策略分析,通过对苏科版生物教材中的各类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最后,重点对观察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地位及意义、教学方法、实施现状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实践活动分类 开展情况 观察类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程,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1 新教材设置实践活动的意义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获得了“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基础知识,还对“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内容的开设与社会实践休戚相关,大大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特点。这些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新教材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分类及简要分析

苏科版生物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依据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我将它们分为七大类,分别是观察类实践活动、操作类实践活动、探究类实践活动、讨论类实践活动、调查类实践活动、实习类实践活动、游戏类实践活动。其中操作类实践活动,调查类实践活动和游戏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比例较高;观察类实践活动,讨论类实践活动和实习类实践活动在各中学的开展情况稍差;探究类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开展情况最差。那么在实际的实施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对各位教师的采访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 探究类实践活动为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在组织一次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师生要共同完成探究、讨论,还要对探究的想法进行操作、评价等过程,所以耗时过长。有时为了完成一个探究性实践活动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直接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2) 有些教师自己并不能很好地驾驭探究性实践活动。探究性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能体现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表达。如果一位生物教师的思维进度跟不上中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在指导探究性实践活动中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向所谓的“正确”答案上去靠,或者有些教师不满“不同的声音”出现,再或者教师并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的答案进行正确的分析。久而久之,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优势无法体现出来,教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就排斥探究性实践活动,他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探究性实践活动不自觉的转变为验证性实验。这样教师实际上并没有理解探究性实践活动的真谛。

(3) 有些教师认为该校学生不能很好地遵守课堂规范。如果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课堂纪律混乱。教师认为,该类学校学生并不适合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的教学。

3 各类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分析

3.1 观察类实践活动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丰富多采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界。因此,要求生物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时,不能停留在滔滔不尽的,空洞无味的理论讲解上,应该多给学生生动、具体、形象的实物模型、标本、挂图等等,从而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认识和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各类实践活动在教学目标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那么在教学方法上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很有必要对各类实践活动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果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例如教师通过讲述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恰当的观察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生物体细微结构的知识,复杂的生理现象的知识,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演示有关教具、实验,让学生观察,可使学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记忆。

3.2 操作类实践活动

此类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在生物学学习中学会观察是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一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本类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的活动要求逐步操作,操作时,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活动》。活动要求中提出需要用到盆栽的天竺葵。如果教师只进行演示活动,那么盆栽天竺葵对于本活动来说就不成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在活动课上力求让每位同学都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它们的操作技能。所以,教师必须采取一些应变的措施。教师可以在上本节活动课的前一天,利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到户外找几棵树,每位同学都用一个黑色小塑料带将一片树叶包起来,做上记号,以便第二天能认出自己所包的那片树叶。第二天上课时带领学生去观察现象。同样,第二个小活动也可以在户外完成。而后用学生们做完第二个活动带回的叶片做第三个活动。本活动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只要科学安排时间,一节课是完全可以让每位同学都完成的。其实中学活动的真谛就在于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同时动手尝试。在动手实践中可以收获无穷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乐在其中,自然印象深刻。

3.3 探究类实践活动

“探究性活动”以活动探究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其它能力都起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探究性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现象,分析活动结果、归纳概括活动结论。这样一来,完整的认识和探究过程,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得到了科学的方法与结论,的过程且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煅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以《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这一活动为例,只推荐了活动器材,至于活动步骤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结果也是由学生自己预计。学生分组后,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设计活动。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教师在教学这一活动时,可以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回家后细细咀嚼一下馒头,并且体味其中的味觉变化,跟据这种变化思考:产生味觉变化的原因。预习新课,结合书本内容再想想通过活动怎么证明自己的想法。

上课时学生在活动室中通过已有的材料,各小组开始操作活动。有的同学将直接撕下一小块馒头放入试管,再用唾液溶解。有的同学开动脑筋了,看到了面粉,想到了面粉中就含有淀粉,于是在试管中就加小勺面粉,再加入唾液。观察反应,反应不是很明显,他们就再将试管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加热,观察现象。还有的同学看到了温度计,就会想到,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会有什么影响呢,于是观察不同温度下的活动现象。

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细细咀嚼馒头后会有甜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是不是所有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都一样呢?有些组的同学已经验证过了,答案是否定的。然后再鼓励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呢?

3.4 讨论类活动

讨论类活动在新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该类活动通常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的涉及面非常的广,涉及到生物学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那么在课下学生们就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从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们才能够游刃有余,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观点详尽地呈现给同学们。

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多看书,多看报,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等。日积月累,自然知识面拓宽。心中有想法,还要能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又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当然这些能力的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次的讨论活动课上,教师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显著提高。

当然,此类活动要求我们用发散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所以讨论的答案并不是唯一,有时也没有对错之分。学生们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尽量用事实去说服大多数的人。结合学生们的讨论,教师作出指导和点评。对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加以鼓励,并提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也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教导学生要团结向上,并且耐心,虚心的聆听他人的观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5 调查类实践活动

本教材中所有的调查类活动都是来自于生活。它们源于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和接触的常见事物。学生对之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他们透过现象认识这些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事物。这类活动是很有意思的一类活动,学生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迷惑不解的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这一类活动在教法上有一些特点:(1)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让小组成员自由安排分工,每个同学可以就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也可以每个同学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调查,这要视活动具体内容而定。(2) 学生进行调查的方式多样。在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访问专业人士或者知情人士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调查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社会接触,体验社会上的人和事。增加同学们的社会经验。(3) 资料调查来之后学生们要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去掉糟粕,留下精华。而后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并对学生的调查成果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措施,为以后的调查研究积累经验。

3.6 实习类实践活动

实习类活动偏重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书本中已经安排好的内容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体现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或者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生物学知识。它们跟生活紧密相连。这类试验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些实习同学们亦可以对生活中迷惑不解的现象进行验证。

本类活动中有一个活动集学科知识、动手能力为一体。并将二者又融入到了生活的运用中。这就是“植物的嫁接”。本活动较为复杂,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嫁接过程的录像,或者教师先做一个演示活动。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本次活动对学生来说是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这又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学会之后学生可以将其运用于生活甚至是将来的生产和工作中。

3.7 游戏类实践活动

游戏类活动融入了“寓教于乐”的思维。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来贯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孩子们天性使然必然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和娱乐中学到的知识必然印象深刻,同时也不乏无穷的乐趣,这就是游戏类活动的真谛之所在。游戏类活动的参与者往往被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的共同协作完成课程所规定的内容。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这些也充分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此类活动均是基于丰富的生物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开展,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大量的资料,课上在游戏中将自己所储备的知识一一展现给大家看。一来二往,汲众人之所长,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活动看似简单,但其实不然。它是将抽象的概念现实化。在填图中有相当多的生物,学生已是耳熟能详。但另外一些让学生们产生疑问的生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得到答案。但得到答案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后将图上的生物进行分类并扩充,从而引出分类的内容。对如何将生物进行分类诠释清楚。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摸索总结各类实践活动最适的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