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永
摘 要 “难忘课堂”是优质高效、自主学习、生命成长、智慧迸发的课堂。“种群密度的调查”教学设计中,情景的真实性、活动性和预设性等特点是促成课堂形成“难忘”特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情景设计 种群密度调查 难忘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与情景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从宏观、群体水平上分析了“种群”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特征,主要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内容。其中,第1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具体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使学生领悟这两种调查方法,教材安排了“模拟草地”上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用印在学案上的某植物的调查区域模拟样方法,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植物种子模拟标志重捕法。由于这些方法没有真实的背景,脱离学生的实际,大多数学生被动完成活动,不能积极参与,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有关调查方法的掌握和对科学方法本质的领悟。
对于实践活动的组织问题,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而且“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因为通过身临其境的实验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拟以学校周边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创建过程中的具体科研项目为背景,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切实掌握和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通常包括情景设计和课堂实施两个阶段,其中,情景设计是情景模拟教学的首要环节,具有真实性、相关性、活动性、知识性、预设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和相应要求。
每年秋季,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的濠东绿地上都会种植雏菊美化环境,去绿地休闲的市民都反映雏菊种植密度非常合理,很有层次感,相关部门想借此探究“雏菊种植密度与美观关系”的问题。为此,笔者事先组织一部分学生配合相关部门实地调查了雏菊的种群数量,然后请广告公司制作了8张实地模拟图(图1)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用样方法模拟实地调查的过程。另外,濠河水质也是风景名胜区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关部门又会通过定期调查濠河中鲤鱼种群的数量来间接检测濠河水质。以此为背景,准备了8个鱼缸和一部分小金鱼,以及小型渔网和做标记的工具,用于教学中通过标志重捕法模拟调查濠河中鲤鱼种群的数量。
2 情景的特点与课堂“难忘”特质的达成
“难忘课堂”是江苏省南通中学在“难忘教育”实践中探索和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境界,相应的课堂具有“优质高效、自主学习、生命成长、智慧迸发”等“难忘”特质。课堂情景的真实性、活动性和预设性等特点是促成课堂形成“难忘”特质的重要途径。
2.1 情景的真实性促成课堂的优质高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课堂教学以真实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为基础展开,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智慧活动,更能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和能力锻炼的欲望和行为,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是南通市民的骄傲,南通中学就处于景区的核心区域,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在其中,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但对于一些具体的创建过程几乎不了解。本节课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濠河风景名胜区创建过程中“调查濠东绿地中雏菊种群密度”和“调查濠河中鲤鱼种群密度”两个科研项目,设计真实的情景展开课堂教学,符合实际,贴近生活。课堂一开始,教师展示出濠河风景名胜区美丽的照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有的学生课后反映这个情景感觉真是太亲切了。在随后的课堂活动中,所有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无论是参与度,还是积极动手和思考的状态,都是以往课堂很难达到的。“难忘课堂”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舞台或场所。在这样课堂情境下,学生在“三维目标”的整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必然有较大的提升。“濠河风景名胜区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密度调查”和“南通中学校园老鼠种群密度的调查”两项课后作业,既延伸了课堂,也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意犹未尽。据反馈,班级学生在课代表和学习委员的组织下分组实施了这两个调查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情景的活动性促成课堂的自主学习
郑金洲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难忘课堂”同样也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无疑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情景模拟中的活动性就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景模拟的两个活动为主体。在引出“调查濠东绿地中雏菊种群密度”的活动课题后,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利用课前制作好的实地模拟图开展活动。活动一开始,教师请学生在2 min内直接准确地数出模拟图中有多少棵雏菊,学生一听,都很惊讶,这怎么可能呢?很显然在2 min内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但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这个低效、困难的过程,才能探求其他的解决方法。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教师不需要准确的数据,只要知道大概的雏菊数量,你能有什么方法呢?学生很容易联系到数学上学过的抽样调查法,这样自然而然引出教材上的样方法。通过取样方法和计数方法的介绍后,让学生在实地模拟图上用样方法开展调查过程。有了这样的引导和美观的彩色模拟图,学生在积极、亲切、协作、争执的氛围中开展了活动。有了样方法调查的基础,在第二个活动开展前,先在一个纸盒内均匀地洒上一些豆子,然后也取两个样方,请两个男生数样方内豆子的数量,在数的过程中,请一个女生去突然摇一下纸盒,两个男生愣住了,大喊“白数了”,其他学生大笑。这时老师提问:“这个女生去捣乱有没有道理?”马上很多学生异口同声:“有道理,鱼是会游动的”。很显然,用样方法调查鲤鱼种群数量是不科学的,很自然地引出对标志重捕法的学习。第二个活动,学生在“捉、放、捉”以及给鱼做标记的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活动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也尊重了个性,开发了潜能,使学生获得成长的积极体验。
2.3 情景的预设性促成课堂的智慧迸发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情景模拟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精心预设,引领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做课堂智慧的“助产士”。
在“调查濠东绿地雏菊种群密度”活动中,根据绿地的实际情况,在实地模拟图上设计了小路和窨井盖等特殊区域,期望获得学生在调查时对这些特殊区域的处理方法。活动最后在展示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时,有些小组的调查结果明显比其他小组数据偏小,请这些小组再展示取样方法时得知,这些小组有的样方正好取在小路和窨井盖上,导致结果偏小。针对这个问题,各小组积极主动表明各自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应尊重取样方法的原则,例如,等距取样时,就严格按照相同的距离取样,有些样方正好在小路上也要计算在内。也有学生认为取样过程应该灵活一些,因为这些特殊区域的确对结果的影响较大,应该回避。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智慧的火花灿烂炫目。在“调查濠河中鲤鱼种群密度”活动中,小组的学生就采取何种标记方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在鱼鳍上打个洞,然后挂上标志物,但马上有学生认为这样会伤害小鱼。有的学生认为在鱼鳞上涂上颜色,但马上有学生认为这样不行,在水中这些颜色很容易掉。可喜的是,最后每个小组都能用一种大家讨论后比较合理的方法对小鱼进行标记。这些预设,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生成了值得赞赏的东西。“难忘课堂”追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的统一,智慧型的活动是学生难以忘却的重要元素,精妙的预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同时,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活动的预设,又能实现教育智慧的价值和享受职业成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 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10-13.
[3] 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106-107.
[4] 姚天勇,陆军.难忘课堂:内涵、特征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47-49.
[5]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6] 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3-63.
[7] 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