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2014-07-05 12:25王瑞兴
考试周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意识文本课文

王瑞兴

1.教师要重视范读、领读,培养小学生的乐读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我注意示范感情、语气和音调、速度。例如,我教《欢庆》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体会诗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一个个犹如置身于欢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之中,亲身感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欢乐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并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领会了文义,展开了想象,体验了情感,而且学会了断句,纠正了方言。

2.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插图引路

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切不可对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视而不见,而要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一同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赞美他们、歌咏他们、思念他们……如《荷花》的课文插图,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宛如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丽仙子在随同我翩翩起舞。教学中,我通过对画面的渲染,使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身不由己地走进荷花池,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他们发现并喜欢上美丽的荷花。“言为心声”,对描写美景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这些优美的语句因此而变得亲切可爱。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学生图文对照,感悟、体验,读出感情,读出赞美,这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所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预习能力,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预习课文

为了保证预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建议在三年级开始阶段,学生在课上由教师指导完成预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按这样梯度递进:教师课上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外预习与课上指导相结合——课外预习,课堂检查。这样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得到切实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明确预习任务。

主要是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力争能够读正确;练习查字典,解决字义和词义的疑难困惑;初步建立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尝试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2锻炼自主识字释词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或者同桌合作识字,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弄懂生字生词的意思。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学习经验会更牢固。

3.3反复读书,尝试复述课文,尝试感知、把握课文大意。

要给足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书读得充分,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在预习后将课文大意父母或讲给好朋友听。

4.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4.1从“诵读”走入文本。

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文本内容,通过不断诵读,感受作家的情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军神》一课,课文以刘伯承和医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叙述性的语言。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大家评议,体会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不同的内心活动。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桂林山水》一课,纯粹写景抒情的文章,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2挖掘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从而走入人物内心,深刻解读文本。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文中描写各种鸟在榕树上欢叫,既写出鸟的颜色,又写出鸟的动态,此处,引导学生想象:还可能有什么颜色的鸟儿在怎样欢叫?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内化为深刻的感悟。

5.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要么不敢、不愿提出问题,要么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讲课前,学生都要先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笑而置之,有的说没有问题,即便提也只是提及皮毛;教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问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对望,或摇摇头,或一笑了之,即便有问题,手也似举非举,不敢也不愿提出来。学生的这种反应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倒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每个人都看到过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谁能像牛顿那样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往下掉?正是为解答这一问题,牛顿才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与实践,有力地证明了: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文本课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背课文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