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凤
摘 要: 纵观我国的话剧历史,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论从故事的悲剧性、悲剧的构成还是戏剧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上来看,《雷雨》都是彻底的悲剧,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蕴和丰富的历史、社会内涵,其突出的戏剧艺术和悲剧感染力为中国的话剧史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雷雨》 人物性格 悲剧结构 悲剧意蕴
1.概述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故事是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大封建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及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刻画,揭露了一系列社会和家庭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周萍,以及鲁侍萍、蘩漪等悲剧人物形象,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大师李健吾称之为“一处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雷雨》广泛地吸收了古希腊戏剧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性格悲剧”、易卜生戏剧的“社会戏剧”的合理因素并将之成功有机融合,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恩怨和命运交织在这些人不断地挣扎和挣扎中的绝望中。
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于激发人心灵与作者的共鸣,阿瑟·密勒认为:“悲剧之所以被称为是一种更令人意气风发的意识,是因为它们是我们察觉到任务原本可以达到却没有达到的境地。因而悲剧是和对人类包邮某种适当的希望分不开的。”悲剧之所以吸引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再度加工,这都源于人们的体验及对理想的期望。从广义上来说,任何求之不得,事与愿违的逝去都可以称之为悲剧,在故事的结构内容上,黑格尔更充分强调了悲剧性格的重要意义。
2.人物的悲剧性格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新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一直被后来人津津乐道并奉为经典。《雷雨》中有八个突出的戏剧人物,其中女主人蘩漪历来是最被关注的,她是一个不规则的悲剧人物,作者曹禺也称其性格最具有“雷雨”的,也是他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鲜明的人物。
在历史上,女性形象往往都是被侮辱和欺压的对象,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往往是被忽略的。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开始作为独立的个体站在社会的舞台上。《雷雨》中的蘩漪就是这样女子的典型例子,虽然最后她的生活以悲剧结局,但是在整部剧中她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觉醒都值得我们关注。
蘩漪是个牢笼中的女子,是个如暴风骤雨的女子,她在命运和爱情之前努力挣扎,虽然最后伤痕累累;她竭尽全力维护那畸形的爱恋,却无法坚持自己;她拒绝和周朴园给她的药,却僵持不过吞下那一碗碗苦水,麻痹她的躯体和灵魂。
蘩漪的悲剧在于她走进了不应该走进的门,爱了不应该爱的人,将乱伦的爱情看做自己的救命草,放弃了真正能摆脱现状的反抗。总之,繁漪作为悲剧人物,其性格对她的生命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甚至能够对于压抑、窒息、毁灭悲剧人物的生命激情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正因为繁漪的雷雨性格和狭隘心理,使她成为全剧的主导性人物,引导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的矛盾,并把戏剧冲突推向悲剧的高潮。钱谷融先生认为:繁漪不但有雷雨的性格,而且是有独特性的雷雨性格,她本人就简直是“雷雨”的化身。繁漪操纵着全剧,成为整个剧本的动力,牵制着剧中人物:她死命地拖住周萍不让他离开周公馆;她把鲁侍萍招来周公馆;最后在周萍与四凤将要一同出走时,又是她叫来周朴园,揭出难堪的事实真相,了结了这个悲剧,葬送了这个家庭。《雷雨》这曲悲剧,是在繁漪的性格力量的推动下一手制导完成的。
另外一个为了摆脱命运的折磨而不断与命运斗争的女人是鲁侍萍,她没有蘩漪“雷雨”般的性格,然而她的沉默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模式命运。她三十年未见大儿子,三十年带着鲁大海两次下嫁给别人,生了四凤却不想四凤去侍奉抛弃她的周朴园,更不料四凤竟与她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怀上了他的孩子。她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却无力开口说出一个字,这残酷的现实像一颗颗大雷炸开。漫天的雨代替了她所有的泪,她失去了三十年未见的亲儿子,失去了最疼爱的女儿四凤。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侍萍悲剧的人生沉痛地敲击着《雷雨》悲剧的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她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她将自己撕碎一般给丈夫,给儿女,她一直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着,她命运的悲剧性让生命这汪纯洁的泉水枯竭了。
一手造成这悲剧的人就是周家老爷周朴园。他禁锢着蘩漪的身体和精神,麻痹着她的思想和灵魂;他一直用着侍萍当初用的家具,保持着她当年的习惯,保存着她的照片,怀念着她,却在四目相望的那一刻想要用钱来收买侍萍的人心。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变成这个样子,他面不改色地让双手上染满工人的鲜血,他威严的形象常常让孩子们心惊胆战,但是他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他自己也看不清了。
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的,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是时常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在《雷雨》中最能表现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的是他与鲁侍萍的冲突,在潜意识中,他无法忘记侍萍,本能和良知在他的内心中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当他和侍萍相认的时候,本能上他想与侍萍相认,但是他的理智和社会地位阻止了他这一决定。因为一旦他与侍萍相认,周朴园的社会地位、名誉权威都将失去,他不想失去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但片面地给他冠以薄情寡义的头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毕竟他在三十年间还在以各种方式怀念着侍萍。
在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事件上,我们要从两方面看这一问题:一方面,他压榨工人的血汗,双手沾满了工人的鲜血,另一方面,在周朴园年轻的时候,他也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有过大胆的追求,他冲破家庭的桎梏与侍萍同居,向封建大家庭宣战,但是在面对强大的命运和现实的时候,他动摇了,失败了。
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不敢向压抑、摧残他的社会发起挑战,而是在不断的折磨中退让、妥协。在三十年黑暗制度的折磨中,从三十年前他赶走即将临产的侍萍的时候,他开始变得腐坏,性格变得扭曲和畸形。但是曹禺并没有将周朴园推向极端,而是将他归为伪善,让读者能在他黑暗的性格中看到一丝闪亮,也使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周朴园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那种可怕的、强大的封建势力是如何压抑正常的人性,使人性变得扭曲和畸形的。
如果说周朴园的深处有着一种隐忍的人生哲学,他将一切都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那么蘩漪的生命则是像火一样燃烧到白热,虽然短促,但是在一瞬释放出极大的光和热,在化成的这朵绚丽的花消失的时候,她的生命随之灰飞烟灭。
3.悲剧故事的结构和意蕴
曹禺在故事设计上,吸取了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雷雨》的情节。剧本在四幕中,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余年的矛盾纠葛,以一系列人物为扭点展开故事,极端、复杂、紧张的矛盾冲突在一个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展开,这一人物交糅杂错的关系愈演愈烈,在一瞬间这个家、这八个主要人物一下子陷入泥淖,导致了剧中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展示了作品严禁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在曹禺设计的这一结构中,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着悲剧又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展现悲剧的进程,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曹禺的《雷雨》的悲剧根源绝不是单一的,它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演化,是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展现,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我们在理解《雷雨》的悲剧意蕴时,不能单单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的角度来看,更要综合这几种悲剧一起看才能更深刻、更细致地理解《雷雨》的悲剧意蕴。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曹禺.雷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斯马特.悲剧.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