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明等
火车是美的
当第一次看到王嵬作品的时候,我想说,这一定是一个深情地爱着火车的人,否则不会把火车拍得这么美。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火车可能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一个机械感十足的大家伙,有时候还伴随着脏乱差和嘈杂拥挤的印象。但在王嵬的影像中,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他精心挑选合适的场景与角度,表现出来的是火车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火车本身的动态与力量的美感。
不同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对影像的不同追求。看过日本铁道摄影师中井精也、山崎友也等人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从小而细微的角度出发,捕捉火车与自然结合的唯美瞬间,体现着日本民族特有的崇尚小而美的情节。而王嵬的作品则是宏观的视角,俯视的全景,这是一种恢弘硬朗的审美倾向。
用影像记录历史
因为家住北京北站附近的铁路旁,自从有记忆起,王嵬就非常喜欢火车,他并非铁路子弟,却对火车有着独特的情节。王嵬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会带着纸笔去北站对着火车写生,后来发现摄影比画画干脆得多,而且更有意思,于是转向了摄影。刚开始,拍火车只是单纯的兴趣爱好,渐渐地,他发现随着火车与铁路线的更新换代,有些东西会逐渐被淘汰掉,于是他决定开始用镜头记录,拍摄了许多即将消失的场景。现在,这些场景有些已经成为了历史。所以,拍火车对王嵬来说不仅是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为留住历史的影像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嵬的创作范围很广,从东北到云南,从沿海到高原,只要有火车的地方就可能有王嵬的镜头。热爱美术与摄影的王嵬,14岁时将镜头对准铁路,16岁时开始专注于铁道风光和火车的专题摄影,游走于铁路沿线,捕捉铁路与火车的光影。2005年以来,王嵬行摄里程已达20多万公里,“在路上”已经成为他的生活状态。王嵬说,他其实也很喜欢坐绿皮车,开着车窗,听着咣当咣当的轨缝声,欣赏窗外转瞬即逝的景色,目标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但相对于坐火车,他还是比较喜欢站在高处,看着火车像一条龙一样驶过,所以从高处俯拍成为他使用最多的视角。
王福春是他非常尊重的一位摄影师,这位在1990年代就开始从事火车摄影创作的前辈,曾经以《火车上的中国人》这部作品为众人所知。而与王福春不同的是,王嵬的镜头并没有对准火车上的人,而是对准了火车这个载体本身,他想透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人了解火车,了解火车文化。
追火车的行者
有时候看王嵬的作品,会产生一种疑问,他到底是一个摄影师,还是一个户外运动者?因为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拍摄地点都非常偏远,需要跋山涉水才可以到达,一些照片有时候是需要在野外蹲守多天才能抓住的瞬间,因此我更愿意叫他行者。
为什么会开始拍火车?
王嵬:火车摄影在中国的摄影界是相对冷门的,因为关注铁路的人不多,所以善于去发现铁路美的人也不是很多,只有在铁路爱好者里才会有一部分。中国的铁道文化暂时无法和日本以及欧美相媲美,所以我觉得如果能通过火车摄影让更多人发现火车的美,喜欢上铁路文化,那么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拍摄前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
王嵬:外出拍摄,我会做非常多的前期准备,特别是拍摄火车这种动态的事物。在每次出发前,要提前研究所去地区的地图、地形图等,特别是利用卫星地图搜集资料,寻找最佳拍摄地点。寻找机位是一个技术活,刚开始都是要参考别人发掘的适合拍摄的地点,但后来自己开发新的拍摄位置才更有乐趣和成就感,也才能做出创新和突破。这需要平时注意观察,特别是乘坐火车的时候,注意沿途的景色和可拍摄的机位。此外,还需要对天气进行深入的研究,天气对摄影的影响非常大,在好天气安排拍摄计划是出好片的前提。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了解列车的运行时间,火车运行时刻表是不可或缺的小册子。由于很多拍摄地点不在车站附近,所以需要提前预知火车到达各个拍摄地点的确切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排拍摄计划。
你拍摄时间最长的一个项目是什么?
王嵬:京张铁路拍摄的一组四季的照片,总共用了三年半。大家都知道,北京四季分明,而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是想拍摄一个四季的场景,但总是不知道去哪儿拍。在拍摄京张铁路的时候,我偶然发现青龙桥这里可以实现,因为好多地方除了夏天,季节特征不是很明显。这组照片我拍了三年半,因为每年季节特征最明显的那几天不一定天气都好,等天气好了,季节特征或许就消逝了,尤其是春天和冬天,因为春天的北京很容易刮沙尘暴,连续若干天都是坏天气,而且一刮风,花瓣就满天飞。冬天的北京总是暖冬,雪后初晴也很不好赶上,而且青龙桥距离市区较远,还不能了解到当地实时的下雪情况。其实秋天也不是太好拍,因为北京周边的山里灌木植物比较多,不是像东北那样由绿变黄或红,而是由绿变秃。此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年最有季节特征的那几天,不一定能够有时间来此地拍摄。
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来了得有十余次,每次早晨都得四点多起床,赶在1455次列车到达青龙桥西之前爬到野山上的预定机位,有几次由于时间太紧,衣服都被酸枣刺给刮破了。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我挑出了4张自己最得意的片子拼在一起,个人认为效果还可以,没有辜负自己一如既往的努力。
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拍摄是哪一次?
王嵬:2013年夏天,我如约而至地来到了关角展线(编者注:展线,Extension of Line,紧坡地段线路采用的方法,及在最大坡度一定时,为使线路达到预定的高程,需要人为地展长线路。关角展线位于青藏铁路关角山附近,从关角隧道出口算起到察汗诺结束,由八字形、螺旋形、马蹄形3种共5个展线组成)。其实在这之前,从2009年到2012年这4年间,我都来过关角展线进行拍摄,但据说2013年是关角展线最后一个夏天投入使用,所以我们以最后一次的心态,好好记录这关角展线。
在这5个连续展线中,有一处展线比较特别,那就是二郎(位于青海省乌兰县)的螺旋形展线,也就是铁路为了减小坡度而增加长度,在山间盘旋一圈儿,下层线路钻过上层线路,形成一个螺旋形。去年我也对此进行了拍摄,但效果不理想,我觉得不把这硕果仅存的露天螺旋形展线记录得淋漓尽致,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于是,我准备好了三脚架,准备与兰州的朋友在山上拍摄夜景。但由于夏季的关角山上雨水较多,所以导致我们在关角山下等待了3天。第4天,多云间晴,我们一看问题不大,便在天黑后开始行动。我在出行之前做好了拍摄北斗七星的功课,在6月中,北斗七星大概是夜里3点转到预计画面中,但在2点左右,云量又开始增多,本打算放弃的我们还是决定等到3点再看看情况。一小时后,天空突然露出了一道云缝,将北斗七星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老天在帮助我们。
结果是非常美好的,不过过程是残酷的。高原上昼夜温差很大,夜里的气温也就只有个位数,我们的准备并不充足,把所有的衣服穿上都冻得哆哆嗦嗦。4点钟,我们拍摄完毕,打着手电下山并开车回到天峻县。到宾馆后,天逐渐亮了,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继续追逐着即将消失的关角展线,追逐着风格各异的火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