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音乐艺术的交融

2014-07-05 00:29李超
艺海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乐器

李超

[摘 要]满族和汉族在民间音乐、宗教祭祀音乐和宫廷音乐等传统唱腔音乐诸方面的互为吸收和融合,表明了民族生态文化(含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正常现象。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满族音乐 民间音乐 音乐与戏曲 乐器

满族是一个喜爱并崇尚歌舞精于骑射且民族自尊和凝聚力很强的北方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4000年前西周时期的肃慎。满族历史久远,至 17 世纪中叶,满族人民居住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其生活稳定、安逸。满族先民当时生活的环境相对还是比较封闭,满族先民与周围兄弟民族的相处非常和谐,与其共同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创造了北方游牧渔猎的传统文化。1644 年,满族八旗入关后,满族人大量向关内进行迁徙,与当地的汉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这就进入了一个满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与吸收的新阶段。在民族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的过程中,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飞速的融合与发展。

满汉音乐的融合与发展,是一种合乎规律的发展现象,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得到发展与完善。满汉两个民族之间音乐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由来已久,从早期的宫廷音乐以及宗教祭祀等礼仪音乐都互取所长,这种交融不但促进了两个民族间音乐的繁荣与兴盛,而且对两个民族间的音乐文化也起到了推广与促进的作用,这种民族间的音乐融合,体现了满族音乐海纳百川的学习姿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满族音乐文化的兴盛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音乐文化随历史进步的一种标志。

一、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分类系统中的第一子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传统音乐题材内容、形态特征、风格色彩,以及横向与其它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联系的主要体现者。在传统音乐的范畴里,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地位,民间音乐在音乐风格与形体及内容题材方面,是与其他民族音乐相互联系与融合的重要体现。简单的说,如果想寻找满族与汉族在传统音乐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就必须对民间音乐做到深度的探寻,才能够从根源上探其缘由。满汉两族民间音乐互为融合的各种形态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音调融合。音调是体现某一民族、地域、流派之音乐风格的典型音乐语言。在满族民间音乐各类体裁中,最为体现其风格特征者,当属萨满歌曲、儿歌、“那空齐”(小调)三种。

2、曲调变化。满族音乐曲调的变化是在结合汉族音乐过程中以一种变异的形态在音乐中加以应用。如隐现于另一个音区(移位),或将原来的演唱曲调,变化为纯器乐伴奏的“过门”音乐。

单弦这种艺术形式,长久地保留着满族子弟书所独具的曲调。在民间的说唱艺术形式中,单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单弦艺术形式发源地是在北京,单弦的前身是满族的八角鼓。长期以来,单弦的曲牌保留比较多,这些曲调在与汉族民间音乐融合后,已经被慢慢地汉化了。但是如果我们细细的分析与听辨,还是能够听出旋律其中所蕴含的满族音乐形态特征。

3、整体结合。整体结合是指将完整的曲调完全吸纳进来,为我所用。在满族小调类民歌中,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是与汉族同名同曲的民歌小调,如《小白菜》、《茉莉花》、《寡妇十二月思夫》、等,这些显然是在长期的满汉音乐文化交流中从汉族民歌中吸收来的,一些民歌虽然名字不同,但是曲调相同,如满族民歌《哭夫调》与汉族民歌《盼情郎》(又名《王员外休妻》)名虽各异,但曲调相同。

众所周知,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至今流行一种民间舞蹈鞑子秧歌。秧歌是北方汉族的民间舞蹈,而满族传统舞蹈则是“莽式”,故此我们可以认定,鞑子秧歌是吸收汉族的民间舞蹈。这样,一些汉族秧歌的唢呐曲牌,如《大姑娘美》、《句句双》、《黄河套》,以及部分秧歌锣鼓点等也吸收到鞑子秧歌中,都是整体结合吸收的成果。

二、满族音乐与戏曲的巧妙融合

满族音乐与戏曲的巧妙融合,还得益于借鉴了汉族音乐,尤其是清朝时期的北京戏曲。在清代满族人最为流行的莫过于对“八角鼓戏”和“朱春戏”艺术形式的喜爱,这两种戏曲的流行充分体现出了满族音乐借鉴汉族戏曲,由说唱发展成为多个唱腔、多种曲式套路与曲牌联曲的艺术形式。“八角鼓戏”盛行于康熙和乾隆时期,它借鉴了北京当时戏曲里面的人物冲突、故事情节,在场景的设计里也融入了汉族戏曲中布局的特色。这其中又尤以“朱春戏”最具代表性,当中既有满族的音乐又融合了汉族的戏曲,使满族音乐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它融合了八角鼓戏中的说唱、祭祀时的音乐,并配以歌舞的形式,因其满族特色鲜明,更贴近生活,因此更受当时的满族人民喜爱,曾经盛极一时。

满族的各种典型乐器在其中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特点,音乐与情境配合得恰到好处,使得其故事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有反映满族人民如何统一各部落的战争剧,也有反映清朝统治中国的历史剧,更多的还是神话故事以及对神灵的祭祀,但最能体现受之于汉族音乐与戏曲影响的就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这样的汉族戏目。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满族音乐由兴盛逐渐变为衰落,时至今日已经面临着失传的窘境,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满族的音乐、戏剧以及满族乐器都走到了抢救性保护的边缘。

三、满族乐器在汉族乐器中的体现

满族乐器在历经了自身的发展以及与汉族乐器的融合之后,不断完善且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我们在当今一些流行的传统音乐作品中,都能够找到满族音乐传统乐器的音乐元素,遗传因素在传统音乐中缓缓地凸显出来。例如,在单弦牌子曲的岔曲部分的前奏中,就极富满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在东北地区的民歌演唱中,我们能够看到其较多的满族音乐元素与成分。

满族先民们是个崇尚神灵的民族,所以满族先民认为与神进行沟通的语言工具就是需要通过乐器来完成,在其所使用的满族乐器中,铃声和鼓都是运用较多的。满族先民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神器的运用,就无法与神灵进行有效的沟通。充满神秘的萨满祭祀,简而言之就是让神灵附体,随着鼓乐齐鸣,乐器的节奏紧张而又动人心魄,无形中让人产生敬畏和联想,音乐的设计与肢体语言的配合,造成了神幻般的扑朔迷离之感,在这样的氛围中,犹如天神下凡附体在萨满的身上,又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萨满向着天界升腾,鼓、乐、歌、舞在这一刻都显得无比的神圣,让围观者对神力萌生出无限的崇拜。

从满族音乐发展的全历程可以看到,从社会、生产、经济、语言、习俗等文化氛围对音乐生成发展的影响,它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共性,然而满族音乐在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中,却有着明显的特殊性。简言之,满族族戏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为了生存,在世代不断与汉文化融合迈入文明社会的同时,形成民族内部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融入汉文化的族民与停留在渔牧文化的族民之间文化形态有着悬殊差距,由此造成音乐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断裂。虽然如此,满族音乐却有着可观的艺术价值,并曾影响过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给这些音乐增添了无穷魅力,其萨满祭祀音乐是满族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世界艺术家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乐器
如果你会一门乐器
学乐器
乐器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消失的原因
乐器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