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红
柳正梅 1964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师从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国画院、南京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首届中国兰亭奖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江苏书法晋京展览等多个大展;先后荣获江苏省书协“走进新世纪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银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江苏省首届美术节”铜奖、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奖“文学艺术奖”。
曾随中国书法家协会出访日本,作品入展第一届、第二届中日女书法家代表作品展;入选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作品被多家展览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1998年,八届全国展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柳正梅,她正统纯良的行书作品让书坛眼睛一亮。随后,柳正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在首届兰亭展,行草书展,七、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等高光亮相。熟悉国展评审机制的书坛同行都知道,在这万人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能有一次入选国展已实属不易,多少人白首皓经而不可得。柳正梅连续问鼎,各项国展、省展几尽收囊中,其实力自然不可小觑。
神秘的是,2004年以降,柳正梅这个名字在各项展事中不再出现,留下一地传说,而人似乎已不在书法江湖。
柳正梅倏忽而来,悄然而去,颇像美国著名作家、写出影响了一代人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行状。而我相信她肯定大隐于市,处于自在书写状态。
十年之后,我正在逆旅之中,突然接到《书画教育》杂志副主编陈耘文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明天到南京,和我一起采访柳正梅吧。随即订了机票,第二天中午我风尘仆仆赶到南京时,陈副主编也即抵达金陵。
甫一会合,陈耘文即说,柳正梅老师在紫金山麓、月牙湖畔、梅花山庄。
梦得东风赐管彤,山阳城里露华浓
1964年,柳正梅出生于江苏淮安河下镇,是韩信和吴承恩的老乡。
位于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河下镇,历来是淮安商业、人文重镇,它的每一条街,每一座桥,每一滴水里都有丰富的人文渊薮。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柳正梅,虽然家里没人搞艺术,但是文化浸润的力量在她身上显而易见地体现了出来。
清朝漕运总督府旧日驻地——老淮安,镇淮楼西北隅约300多米处,有一条古老幽深的小巷——驸马巷。这条巷号称淮安第一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条了不得的巷子。宋徽宗宣和年间,才华出众、乐善好施的孙卖鱼处士,传说在此升天而去。明代初年,明惠帝在望仙巷内钦赐一地方,为驸马黄琛建了一座驸马祠,此地遂改名为驸马巷。及至近代,巷子里诞生了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在周恩来总理故居对面,有一个百年名校——勺湖小学,柳正梅在这里读了五年小学。
有人打过这样的一个比喻:“驸马巷是中国建筑书架上的珍稀读本之一。”巷道两侧耸立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小瓦房,屋脊陡立,屋角高昂,青砖灰瓦,粉墙相间,尽显中国古建筑中的礼仪之美,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驸马巷居民都是知书重礼之人。曾在这里跑进跑出的柳正梅说,小时候就喜欢画贺年片,画黛玉葬花,画宝钗扑蝶,画得乐此不疲。
上了高中以后,柳正梅开始正式学习素描,老师是傅抱石先生的学生,因文革被打倒下放到了淮安成了师范学校美术老师。老师无疑是明师,在每天找模特学素描的过程中,柳正梅完成了绘画学习上的正统启蒙教育。
毕业以后,柳正梅考上了淮安商业学校,学习商业美术。这次专业的选择,对柳正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影响了她前期的职业规划,为她成为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做好了技能上的储备;二是其时师从江鸣岐和张瑞林老师,他们为柳正梅打开了一扇艺术大门,为她日后转身为一个女书画家埋下了浓墨重彩的伏笔。
中专毕业后,柳正梅又考了两次学校,有一次是考师范学院。当时她的素描比较好,一举获得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扬州五大地区美术专业考试专业第一名。后来有人跑去问评卷老师,柳正梅获得高分的理由是什么?老师回答说:柳正梅的素描路子正,形很准,画得很美,让人看了很舒服。极具预见性的是,一个“美”,一个“舒服”,正是柳正梅日后书画作品的美学基调。
柳正梅参加工作后,负责搞美工、搞宣传。结婚后,她调到了江苏省糖烟酒公司,结束了山阳城里“露华浓”的青春岁月。
可以想象,柳正梅对调到南京后的生活是充满憧憬的,工作单位很好,工作与专业对口,在设计上的能力已获一定认可,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理想甚为丰满。
孤灯小屋挥椽笔,几日参明旭素经
原江苏省糖烟酒公司负责宣传工作的平面设计师柳正梅,在南京工作不久,她的商标设计就获得了全国华夏杯商标设计大赛二等奖,并专程到人民大会堂领奖,遂立志在设计专业领域创出一片更灿烂的天地。
事业上取得阶段性成功后,柳正梅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兼宣传工作的实际需要,她开始练习毛笔字。在学生生涯虽然曾经较为系统地学习过楷书,但对其时的她,对于自己书法上的追求堪称胸无大志,只不过想把宣传标语写得更为漂亮悦目点而已。
也是合当有缘。柳正梅练习了一段毛笔字后,朋友看到了,就要热心地给她推荐老师,这个老师便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教授。
1994年,柳正梅正式师从黄惇老师,成为南艺黄瓜园传承有序的艺术谱系里活跃的一员,迈出了成为专业书家的最为重要的一步。当时柳正梅住在江苏省电视台边上,距老师家仅几百米之遥,正好方便就近请益。
在采访中,柳正梅介绍刚开始学书的情景,“跟黄老师学的时候,从兰亭序和圣教序入手,写了半年写不进去,蛮痛苦的。”
按照约定,每二十天左右,柳正梅即拿作业去黄惇老师家中,由于没有达到自我期许的成绩,短短几百米对于她一度成为畏途。柳正梅的女儿、少年作家张元在《最熟悉的人》一文中曾写道:“夜深的时候,小区里的灯都快灭尽的时候,她书房的灯依旧亮着。她习字遇到迷茫时,会很沉闷,常说,她怎么那么笨呢?那时家里的烟火味又重了,废纸又多了几大袋。撕后又写,写后又撕,就这么循环着。若创作出好作品,她又很开心,不是请朋友来评赏,就是想拿给她老师去夸赞了,她孩子常臭她:‘小心被老师骂回来!”这大抵是其时真实的写照,或者说是柳正梅师从黄惇先生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生活。endprint
其实,黄惇老师从没有把柳正梅骂回家过,对于这个充满灵性而又异常勤奋、半路出家的女弟子倒是更多嘉许,尽管这种嘉许甚少当面流露。柳正梅说,每当同门师兄弟私下提到黄老师对她的表扬,心中自有一种被肯定的喜悦。
应了那句成功即是才华加勤奋的名言,柳正梅师从黄惇习书四年后,始有所成,第一次入选了全国展。随后短短几年,各大国展均获入选,一时声名鹊起。
在1996年前后,柳正梅突然对设计工作感觉累了,一方面是由于设计行业的发展,更多工作需要通过电脑来完成,尽管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软件的应用,但是柳正梅觉得状态不一样了;另一方面,柳正梅觉得随着年岁增大,设计工作不再适合自己。
2000年,在书坛如日中天的柳正梅,在一片惋惜声中,辞职离开了待遇优厚的江苏省糖烟酒公司,成了一个职业妈妈和职业书法家。
2004年之后,柳正梅更是潜心深研书艺,兼及绘画、诗歌、喜剧,立身白纸黑字间,浸润于丰富多元的中国传统艺术中,淡泊名利,不再投稿参加展事,一度淡出了书坛的公共视线。
心浸鹅池三十载,几番风雨注管彤
在采访中,陈耘文副主编提到,柳老师的字有赵孟頫和董其昌的气息,特别好,特别干净。
米元章云“书不入晋,徒成下品”。柳正梅行书从“二王”人手,于《圣教序》、《兰亭序》中得法;其草书从《书谱》人门,在《书谱》中得气。而尤钟赵孟頫,凡见赵字帖,必购之为快。柳正梅坦言,赵字不同于米字之霸气,更文气,有温润的东西,但赵字写长了,感觉底气不够,写得有点板。柳正梅说,董其昌的字有灵气,但并没有怎么写,感觉上是在不知不觉靠近,得了董字气息。除了董其昌之外,柳正梅更是从苏东坡、杨维桢等书家入手。徜徉于这些有着共同血脉的经典书家的作品之间,临着、读着,她的心真正静了下来,犹如远离了世俗的玩好和奢侈的浮华。
笔墨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尽管柳正梅确立了从小行书入手的方向,但在她的书写实践中,起初由于笔法的单一、直白,创作相当长时间显得空乏、无趣。迷茫中,柳正梅把着各种法帖,研究用笔的中峰、侧锋,字形的偃仰、欹侧、大小等等。古人的一句“捻笔”曾经让她废寢忘食,不得其宗,僵硬的手腕无以自如,怎可“捻”之,求师访友,找寻良方,练得废纸三千,终于笔自活、指自捻、腕自神。
于是有一阵子,柳正梅写字一如进入了疯魔状态。张元在她的文章中披露:有次她在厨房里炒菜,突然举起饭铲在空中挥舞,原打算帮忙的我,被活生生地吓到,心里想着:不是疯了吧?我拍拍她的背问她:“你在做什么?”她很是淡定地回我一句:“练草书,最近一直写的不好。”
古有欧阳修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笔墨,每天以芦苇为笔沙滩为纸习字。今有柳正梅以饭铲为笔,空气为纸,空临草书。一古一今,均堪为书坛佳话。
在小行书领域取得瞩目的成就之后,柳正梅渐次进入草书书写的追求,她以二王、怀素、张旭为后盾,清洗去笔下的杂尘,纵情游弋在唐宋元明清间。而最让她倾情的是王铎,他的大草用笔时方时圆,忽藏忽露,笔调凝练,纵而能敛,雍容自如,不绝势而势若不尽,流转无穷,机趣横出。柳正梅在她的创作手记中写道:“望着我那堆积如山的草书习作,它是我付出的艰苦劳动。那是我在找寻草书的堂奥,找寻到它波澜不惊后的——‘随性。我期待着自己作品在看似不经意中,融汇进我对经典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融进我的情思、遐想和憧憬……”
谈话间,柳正梅说起近年的作品,正准备结集出版,并去书房拿出了两本样书。一页页翻过去,纸上行草篆隶,一如绚丽云霞,可以看出柳正梅这些年的追索已经结晶为累累硕果。忽觉世事纷纭,虽梅谢桃散,春却在溪上杨柳,深深如海,一任群芳妒。
采访结束后,柳正梅担心我们打不到车,执意送我们一段。这个清澈、缓慢、恬静、文雅的女书家稳稳驾着车,从明孝陵脚下驶过,从明长城近旁驶过,慢慢地穿行在南京的历史和现实之间,时光在这个古城似乎慢到了接近静止。而正是因为慢,体现出了柳正梅三十年书写生活的某种快,她的勇猛精进,她的智慧秀雅,终于“以慢为快”地抵达了大气、激情、平衡、融通的自在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