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导入艺术

2014-07-05 03:04冯堂骐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豆浆试管指纹

冯堂骐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好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这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也是真正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

一、确定目标,制定措施

导课只有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教学内容才能比较顺利地展开。导课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导课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案例一]《蛋白质 维生素》的导课设计。由四名学生完成一组对比实验:(1)在鲜奶或豆浆中加入适量白糖;(2)在鲜奶或豆浆中加入适量冰糖;(3)在鲜奶或豆浆中加入3%以下的红糖;(4)在鲜奶或豆浆中加入5%以上的红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前3支试管中无沉淀,第4支中沉淀就很明显了。

教师导入:“牛奶和豆浆都富含蛋白质。而红糖是一种未经提炼的粗制糖,带有很多从原料中夹杂来的有机酸(如草酸、苹果酸、琥珀酸、酸性氨基酸等)。这些酸的味道虽然不容易吃出来,却可以使牛奶和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如何认识蛋白质和正确摄入含蛋白质的食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蛋白质的有关内容。”

(二)导课要有启发性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达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物质的溶解性》的导课设计。师生合作完成实验:巧取指纹。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各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酒、少量酒精的两支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试管底部。等到第一支试管中蒸发出来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另一支试管口的白纸上没有看见指纹。

教师导入:“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往纸上面按的时候,指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碘酒加热时变成蒸气,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处含有油脂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三)导课要新颖、多样

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能令学生耳目一新,便能留下疑窦;形式多样的导课则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思想倦怠。

[案例三]师生共同完成活动:破译密码信。教师拿出4张密码字条,上面都书写着“今天下午18:00在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一百号门前集合。”让学生代表当众宣读后,教师问:“同学们是否想知道密码信真正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

学生答:“想!”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用清水把纸条润湿后,每个小组拿到一张,过了十几秒钟再看,字条上有的字迹模糊了,有些字依然清晰。

教师问:“看谁能首先破译密码信?”

学生争先恐后地围过来,仔细辨认,有两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几乎异口同声“今天8:00在哈一百门前集合。”学生纷纷表示赞同,还有同组的学生自发鼓掌。

“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溶解,解决你心中的疑惑。”教师因势利导,顺利进入新授课。

二、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教师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一)温故知新,探求新知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以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案例四]《石灰石的利用》的导课可考虑采用以下设计。

“同学们还记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写的是哪种物质?”

“石灰石!”学生答。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方式,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从已知到未知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设境激疑,引人入胜

要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必须成为好的编剧、导演。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或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实践证明,疑惑、冲突和问题都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案例5](视频播放自制动画,并伴有画外音。)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格罗德根,各有一个奇怪的峡谷:当人领着狗走进峡谷时,狗很快就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手中的火把熄灭了人也头晕了。当时人们一直以为峡谷中有屠狗的妖魔。

教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谁能够破译这奇怪的现象呢?那就让我们来了解奇妙的二氧化碳吧!”

(三)直观展示,开展探究

(1)实验导入

在实验导入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变教具为学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案例六]学生合作演示实验:多变的手帕。取一张棉布手帕,平均分成4块,依次用水、无水酒精、70%酒精和20%酒精润湿,然后拧干,用镊子夹取在酒精灯上点燃。4个小组各派2名学生代表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抓住机会,及时呈现这节课的主题:“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内容:为什么有的手帕不燃烧?为什么有的燃烧但没被烧坏?有的燃烧后化为灰烬?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本节内容,都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从而顺利引入课题——燃烧。

(2)化学魔术导入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一开始就把课堂推向高潮。

[案例七]师生合作完成小魔术:奇怪的褪色。教师展示一烧杯中紫红色的液体,“同学们,根据颜色和气味推断它可能是什么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从烧杯中取溶液各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取液后教师和学生各持一支试管,再各用一只塑料吸管向液体中吹气。

“老师吹的溶液褪色了!”学生们惊呼道。

“怎么可能,呼出的二氧化碳是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着。

“同学们,想不想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专题——物质的推断吧。”

(四)机智应变,灵活应用

有时课堂上难免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排除干扰,即兴而作,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八]一次在笔者的课堂上,师生互致问候之后,教师正要开始导入新课——物质的溶解性。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维修暖气管道的工人师傅恰好起身结束管道的维修,工人师傅的工作服上油污和锈迹很多,部分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过去甚至哄堂大笑起来。教师此时随机应变,说道:“同学们都喜欢穿干干净净的衣服,但是你们也应理解工人师傅的工作环境和辛劳,下面谁能结合生活经验告诉大家,如何洗掉衣服上的油污和铁锈呢?”学生安静下来,有的开始思考,有的讨论,跃跃欲试,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到——物质的溶解性上来了。

由于教师巧妙而自然地借景引入课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机变导课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灵活、沉着应变的能力,如此,才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成功地进行导课。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豆浆试管指纹
像侦探一样提取指纹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豆浆侠(4)
豆浆侠(2)
基于自适应稀疏变换的指纹图像压缩
可疑的指纹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