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荷英
“做中学”活动注重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儿童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个群体,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界的运行方式非常有兴趣。对于儿童而言,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一种对世界好奇、探究的态度;同时也是问题的解决;科学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也不是公式的背诵。它是一个智力活动的延续和再建构过程,这之中包括观察、描述和提问等,通过这个过程创造想象、行动、联系和理解有关儿童自己同世界的自然。
当今世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形成一种潮流。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国家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研究被列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已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
“做中学”就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它强调一种“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自主、积极地参与实验活动。儿童是创新者、是未来的开拓者,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以儿童兴趣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他们感到处处都有“做中学”。在实施“做中学”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做中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通过“操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我常常鼓励孩子预测操作的结果,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来判断自己的预测。因此,我觉得这点与“做中学”的假设、验证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在反复的尝试中,我渐渐地感觉出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预测、操作重在判断推理,但“做中学”更注重的是让事实来说话。科学不是空想,也不是瞎猜。任何想法都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在“沉与浮”的活动中,有位孩子假设“白纸也能使铁块不下沉”。在操作中,他用白纸把铁块卷起来,结果失败了。如果是以往,操作到这里一定结束了,因为预测失败。但是现在,我鼓励孩子继续思考、探究,让事实来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什么。于是,孩子又一次进行尝试,他将白纸把铁块包起来,结果还是失败。孩子并没有沮丧,而是积极地寻找失败的原因。这时候,我试着给了他一些启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将白纸做成船的形状,将小铁块放在当中,成功了。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没有错,他用他的实践证明了他的想法。白纸确实能让小铁块不下沉。
在“有趣的动物”主题活动中,幼儿对蜗牛感兴趣,问到:“蜗牛喜欢吃什么?”对于以前我会直接告诉他们,现在,我让他们一起来喂喂蜗牛。我们在自然角中养了蜗牛,让幼儿来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喂养,幼儿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他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幼儿。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的是红色粪便,吃了橘子排出的是黄色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幼儿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事物有关。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不难发现,幼儿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必须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假设和验证中,孩子的思维在不断地发展,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也随之养成。
二、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是否观察到了什么?是否会发现问题?但是,它只能说是一般化的摸索,是浅层次的发现。“做中学”的理念则认为,老师应该把孩子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鼓励孩子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学道理上,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
在这点上,我的体会很深。在自制“橡皮筋琴”的活动中,虽然面铺地很广,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就自然结束,往往不能再深入下去。学习了“做中学”的理念以后,我有了反思:为什么活动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因为老师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是就当前的现象而已,没有一个主方向。如果孩子能够再继续深入研讨的话,那么老师才加以适时的引导。
三、通过“记录”来表现操作的“过程”
在科学教育中孩子也进行记录,它是众多表达、表现方法中的一种。但是,“做中学”更强调,每一位孩子都要将操作过程记录下来,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发现孩子经常会看看以往的实验记录,有些孩子会将今天的记录与以往的进行比较,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会在别人的记录里挖掘一些有用的东西。记录是保持学习连续性的最好工具。因此,我经常帮助他们一起记录一些他们难以表达的东西;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实验记录时刻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实践证明,“做中学”所提倡的理念,确实将幼儿科学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它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展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也可以使教师的素养提高一个台阶。“做中学”不仅是孩子的,也是我们老师的。因为,它使我们的科学教育更科学。
【作者单位:昆山市锦华幼儿园 江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