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郑州市惠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李明明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一个新阶段。文章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深刻剖析了惠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以及问题。
河南 惠济区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把工业与农业、农村和城镇、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城乡相互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目前中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突破口。
惠济区是河南省确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之一,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和“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总体定位提出的。惠济区作为郑州的边缘区,城乡空间布局交错凌乱,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性。近年来,惠济区积极探索运用集体土地建设、城市社区标准开发、村改居转换等办法,大力推行合村并城、城中村改造、新型农村社区等城乡一体化模式,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本文按照科学、全面、可比、动态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大量的研究的经验建立起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一阶指标层,进而确定二阶具体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对惠济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度。
(一)城乡一体化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我们在构建城乡一体化指标评价体系时,应兼顾指标的科学性、全面系统性、层次性、可评价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不但要避免指标的主观性太强,数据还要便于搜集,最重要的是要能客观的反映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反映各生产要素在城乡的合理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协调程度,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具有各自特定评价功能,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要涵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质量三方面,能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各方面的状态和联系,利于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便于全面系统地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3.可比性原则。所选的各指标内涵和外延界定清晰,既能反映城乡关系的共同特征,又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量,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通过有关资料可计算获得,并且数据来源稳定,指标口径一致,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4.动态性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因时因地及时调整,要真实准确地反映现状,利于预测未来,充分体现动态发展趋势。
(二)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在参考了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惠济区统筹城乡发展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统筹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分解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根据系统学原理,选择了多项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程度,见下表1。
表1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惠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证分析
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处理大容量样本数据时,往往需要面对5个及以上的变量或维度的情况,可以根据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高低对原始变量进行重新组合,将其合并成公共因子,一个公共因子代表一组相关程度较高的原始变量。
1.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属性、量纲不统一,为消除变量之间量纲上的不同,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变换到[0,1]范围内,以便得到相对统一的尺度。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
设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原始值,则标准化值zij由下式确定:
2.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
其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m为m个公共因子,ε<p,ε表示特殊因子,其矩阵形式为:
X=A*F+ε
其中,F为公共因子,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在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A为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aij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反映了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
3.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对标准化处理得到的新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2显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系统中公共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表明公共因子对原始指标所承载的信息的解释程度,第一组数据中第一因子初始解得方差贡献率为47.976%,表明其能够解释原始信息的47.976%,前两个因子共可以解释原始信息的88.976%,指标降维而原有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因此,我们将原12个系统指标综合为2个公共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提取的公共因子认为有效)。旋转后因子提取为实施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的数据,重新分配了2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消除因子含义不明确的现象,使得因子更容易解释(见表3)。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选取2个主要成分,它们解释了总方差的88.976%(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2)。
表2 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表3 提取的2个主成分系数表
图1显示,x7是逆指标,其他的都是正指标,且x7主要体现在主成分F1中,其他指标相对集中,x3、x4、x5和x8在F1和F2中体现的均衡些,x1、x2、x10偏F2,x6、x9、x11和x12偏重于F1。因子一主要体现城乡社会生活的统筹发展,因子二则主要体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它们的数学表达式为(见表1):
第一主成分:
根据提取的两个主成分得分,得到惠济区2000-2012年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得分,由于得分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所以出现了负值,综合得分越高,城乡统筹发展程度就越高(见表4)。
图1 旋转后各变量空间分布
表4 惠济区2000-2012年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得分
综上所述,从惠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得分可以看出该区近十年来城乡发展变化趋势,城乡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提升。但在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城乡经济发展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9倍,年均递增率只有4.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4倍,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2.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0倍,年均递增率达到了9.6%。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镇。
1.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2007年至2012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9 倍,年均递增率只有4.7%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4 倍,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2.9%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0 倍,年均递增率达到了9.6% 。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镇。
表5 惠济区城乡人均居民收入比较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惠济区城乡居民生活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步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且从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缩小(见表5)。这主要是因为城乡产业特性不同,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存在削弱了农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二)土地制约日益显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惠济区一产比重大,为郑州市市内六区之首,2012年占比为6.2%,辖区内耕地面积7096公顷,占全区面积的30%。《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河南粮食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同时,耕地保护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随着惠济区城市化的全面快速推进,人口、要素和产业加速集聚,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惠济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整体仍处在修复和恢复阶段,自然生态本体依然脆弱,经受不起粗放式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破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凸显出来。
(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惠济区属于郑州市北部的城市近郊区,辖区内70%的面积是农村,有75%的居民是农民。随着郑州市“东扩北移”的整体规划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惠济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收,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全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失地农民中,绝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素质较低,缺乏谋生手段和工作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失地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问题突出,养老出现“真空”,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医疗保障被边缘化,子女求学受影响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失地农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农民失地成为“问题”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缺陷的必然产物;三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且将农民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之外,不能解决农民失地后的长远生计;四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案对农民的出路缺乏长远考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1]崔西伟.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J].西南财经学院硕士研究论文,2007(4)
[2]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
[3]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J].宏观经济管理,2008(6)
[4]龙文军.城乡一体化的国内实践和经验[J].调研世界,2006(10)
[5]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J].世纪桥,2010(1)
[6]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及水平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0(6)
(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3)
(责编:吕尚)
F127
A
1004-4914(2014)04-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