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梅
(新疆伊犁州喀什河流域管理处,新疆伊犁835000)
伊犁州喀什河下游灌区位于新疆西部边陲的伊犁河北岸,东起白石墩,西至霍城县惠远的沙尔布拉克沟,北与伊宁县、霍城县的北山沟灌区相连,南濒伊犁河。灌区东西长132km,南北宽18.5km,总面积约2442km2。40多年来,伊犁喀什河灌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年代久远,枢纽各建筑物混凝土自然老化,钢结构疲劳。灌区的骨干工程因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损坏严重,防渗效果降低,水资源浪费严重,造成局部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并造成农业减产,灌区生态环境恶化,使灌区的效益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1999年喀什河下游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启动,灌区改造规划报告工程总投资为48287万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30759万元,建设内容配套改造渠道595km,建筑物801座。主要进行了渠道改造、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新建交通桥和管理站房、改建干渠分水枢纽及渡水槽整治[1]。
自2002—2012年10a间,伊犁喀什河下下游灌区目前已建成完整的灌溉体系。主要水利工程有大型弯道式渠首1座,总干渠2条,东、西两干渠总长12.9km,已完成护砌12km,干、支渠总长1196km,渠系建筑物4638座,田间工程渠道总长8908km,建筑物3650座。喀什河下游灌区实施、完成情况见表1。
本灌区工程从委托设计、技术审批、立项管理、工程招标、委托监理、办理质监手续、开工报告、工程竣工验收等,都遵循基本建设规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统一组织,全面领导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按照“法人负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的要求,要求各参建单位建立健全质量检查体系及质量保证体系,即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业主(监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设计施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
2.2.1 档案资料管理
自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从工程立项、可行性研究、审批、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质检、监理直至竣工验收,都具有各种档案记录资料,其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照片、计算材料等样样具全,反映真实,表述准确。严格按“工程档案与工程建设同步”的要求进行管理,工程竣工后,按要求进行整理、立卷、编目、归档,确保了工程档案的完整、齐全、准确、系统,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套详实的档案材料。工程竣工后,由业主方对施工方提供的竣工资料会同监理方一起进行工程量审核,再由伊犁州财政审核中心进行工程的最终审核。最后由业主方组织水利专家组,对项目工程进行总体验收评定,总体工程质量优良,单元工程优良率达70%以上。通过几年的工程建设,工程项目运行很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1 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2.2.2 灌溉管理
本灌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多年均值仅326mm,而蒸发量达1626mm,是降水量的5倍之多,而降水多集中在冬春季、夏秋降水稀少,因而农业生产完全依赖灌溉,没有灌溉也就没有农业,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发展农业生产,对巩固边疆繁荣,稳定经济,稳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灌区灌溉支渠口供水因气候原因不稳定,一般丰水年为5.5亿m3,枯水年为7亿m3。在本处直属的人民渠、团结渠灌区支渠口供水在3.8~4.8亿m3,灌溉用水每年亩用水量在450~600m3,由于玉米种植数量大量增加,近年来,供水总量有所增加。
2.2.3 管理体制改革
以水管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实际情况,对水价进行了成本核算,并调整了水价,同时积极探索水费管理办法,加强用水计量和计收管理,不断完善水价制度和水费计收制度。
干渠全线防渗加大了渠系由点到面利用系数,节约了水量。西岸总干渠引水量大幅度提高,使灌区抗御干旱能力明显提高。
工程运行安全系数明显提高,抗旱、防洪能力增强,灌区工程再未出现重大险情。
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3提高到0.45,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现在的74%。
缩短了灌溉周期,满足了灌区作物大幅调整后的灌溉供水,灌区秋作物由过去的40%调整到现在的80%,用水高峰期集中且时段长,工程改建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对农灌提供了优质及时的供水,保证了灌区连年丰收。
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水资源持续利用,保证灌区人民渠的安全运行和过水能力,改善了灌溉条件,减少了防洪抗旱费用,在部分水工程实现自动化控制后,加强了测水精度,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
工程竣工和运行,促进了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人事管理逐渐转变为岗位责任目标管理,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使职工更加爱岗敬业。
[1]康永芳.浅谈种台塬灌区改造对临夏县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