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凌 江易华 鉴定
摘要:根据相关数据,对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各主体间R&D活动经费与人员配置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以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结构。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R&D活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228-04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包括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政府等,不同供给主体具有不同的创新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和价值体系,同样的科技活动资源投入到不同供给主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2001-2011年《中国科学统计年鉴》数据,全社会R&D活动经费与人员呈现增长势态。全社会R&D活动经费绝对量增加了8.3倍,由之前的1 042.5亿元增加到8 6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由1.09%上升至1.84%。从R&D各活动类型来看,占全社会R&D活动经费总支出比重最高的是全国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应用研究次之,最低的是基础研究。同时,全社会R&D工作人员人数也在稳步上升,由103.4万人增加到288.3万人。从科技人力投入到不同R&D活动类型来看,人员数量最多的为试验发展人员,应用研究次之,最少的是基础研究,这符合全社会R&D活动经费分布的情况,说明全社会R&D活动经费与人员配置是协调的。
本研究从政府投入R&D活动经费在农业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R&D工作人员在农业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农业创新供给主体的资金与人员配置三个方面讨论了科技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结构,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结构的政策建议。
1 科技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情况
为有效反映科技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情况,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选取: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三部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直接供给主体进行分析,其中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中型企业由农林牧渔业、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大中型食品制造业、大中型饮料制造业四部分组成,农业科技活动经费为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三部分组成。虽然以上统计不能包括全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但包括了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大部分,基本能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
1.1 政府投入R&D经费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知识创新工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一系列科技计划以及其他政策措施,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根据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历年来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数据表明,2001-2011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总额整体上呈现递增态势,年增长率保持在21.7%左右,2011年财政支出科技活动经费值达到4 902.6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9%,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再者,从表1中2001-2011年政府投入R&D活动经费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来看可以得出: ①研究与开发机构R&D活动经费中源自政府的资金绝对量增长最明显,增长了8倍。同时,政府投入占研究与开发机构R&D活动经费比重持续增加,均值在81%左右,所占比重是非常高的,可见政府资金一直是研究与开发机构R&D活动经费的最重要来源。但政府投入资金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增长率仅为7.95%,说明政府资金的投向在发生变化,由研究与开发机构向其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转移(图1);②高等学校R&D经费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呈相对下降趋势[1],但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绝对值呈现递增趋势,2011年达到405.1亿元。同时,相关资料显示自2005年以来高等学校R&D经费来自政府资金比重基本保持在55%左右,2011年该值达到58.8%,而来自企业、国外和其他的资金分别占高等学校R&D总经费的35.3%、5.9%,表明政府资金一直是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的最重要来源。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促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活动,政府不断提高各学科领域的R&D课题经费,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科学领域的R&D课题经费增幅最大,2010年较2009年增加了45.4%[2];③大中型企业R&D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重最小,多数年份连1%都难以达到。再从政府投入资金的增长率来看,虽然波动剧烈,但近几年投入增长快速,2010年之后已超过了农业科技创新其他供给主体的资金增长率,表明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获得政府的重视,诸多研究也表明大中型企业理应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
1.2 R&D活动人员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
根据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历年来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数据表明,2001-2011年全社会R&D活动人员绝对量增长了2.8倍,每年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2005年增长率高达18.3%,同时,R&D活动人员中高素质人才也在持续增长。再者,从R&D活动人员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表2)来看: ①自2001年起,研究与开发机构R&D工作人员人数绝对量稳步增长,2011年达到46 041人,占农业科技工作人员比重为11.7%,但与2001年占14.5%比较起来,研究与开发机构中R&D工作人员占农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时从R&D活动的分类来看,研究与开发机构正逐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虽然试验发展研究人员占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比重最高,基础研究人员比重最低,但绝对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基础研究人员,这是因为国家坚持施行自主创新政策,研究与开发机构改变了以前纯粹技术引进、技术消化的发展方式[3],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大了科学研究力度;②高等学校R&D人员绝对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并且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2011年高等学校从事R&D活动总人数达到299 296万人,其中博士毕业人员占22.8%,高出研究机构9.1个百分点,硕士毕业人员占36.1%,高出研究机构约8.4个百分点[4]。但由于近年来企业R&D活动规模增长较快、占全国的份额逐年提高的影响下,高等学校R&D人员占农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已连续下降。同时,根据R&D活动分类来看,高等学校是最主要的基础研究活动部门,2011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R&D人员总量达到12.9万人,占高等学校R&D人员总量的43.1%,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总量的71.2%;③从全社会企业R&D人员投入情况看,2001-2004年平均增长速度下降为4.8%,但2005年之后开始较大幅度增长,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5],特别是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比重明显高于其他R&D活动,表明试验发展活动是大中型企业R&D活动的主体。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之一的大中型农业企业在R&D人员投入的绝对量增加明显,年均增长率为17.5%,高于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R&D人员年均增长率,且拥有高素质人才占企业R&D人员、占农业R&D活动人员比重均在持续上升。但企业仍旧缺乏高素质人才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据统计,2011年大中型农业企业拥有博士和硕士毕业人员占大中型农业企业R&D人员比重为14.5%,占农业R&D活动人员比重为1.8%。
1.3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的资金与人员配置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的资金与人员配置情况,这里通过R&D活动人员人均经费来分析。表3数据显示,2001-2011年全社会农业R&D活动人员人均经费绝对值从7.0万元增长至24.2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3.5%,且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各主体R&D活动人员人均经费绝对值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大中型企业人均经费值最高,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两者值相当,但R&D活动高素质人员多集中于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次之,大中型企业最低。同时,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各主体R&D活动人员人均经费增长速度排序依次为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相较于其他主体的增长速度要缓慢许多,年均增长率仅为6.7%,而且自2006年起还出现连续三年的负增长,这进一步证明了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的资金与人员配置是不协调的。
2 存在的问题
就上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结构分析来看,农业R&D活动经费和人员在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中型企业和高等学校间的配置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大中型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优势逐步提高。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配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
从农业科技宏观管理制度出发,我国农业科技管理是一个分散的多组织型管理体系,其组织“塔顶”为科技部农村司,重点管理农村科技项目的规划、实施,但由于科技部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农业部、林业局等)的职能没有清晰界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职能交叉现象,出现多头管理、重复投资等问题;从农业科技经费供给制度出发,为克服预算方案无法反映农业科技的全部支出问题,2007年政府实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经费供给的分类管理,明确地方级与国家级科技项目经费供给制度的安排;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出发,2000年以来科技部出台一系列文件确立以课题为单位对科技项目进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科技资源向部分专家集中,项目立项和结项脱离农业生产实际,评审过程缺乏监督,忽视项目最终服务对象的参与以及部分科研成果难以推广应用等问题[6]。
2.2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科技体制改革,使得经费供给从政府单一供给制向政府主导型多元供给制转变,也出现了研究与开发机构自筹经费、企业委托经费、银行贷款等多种资金筹措渠道[7]。在科技体制的转变下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迅速,但仍显不足,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或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1%的水平[8]。同时,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也不尽合理,以政府投入R&D经费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间的配置来看,农业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的绝大部分分配给了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分配给企业的科研经费非常少,而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市场化程度较高,对企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政府与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协同性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各主体自身的优势。
2.3农业企业作为创新供给主体缺乏有力支持
基于历史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农业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必要扶持、激励、融资困难等问题[9],农业企业创新既要付出高昂成本购买或引进新产品,又要斥巨资进行市场推广,风险大、回报时间长[10],农业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体现出科研投入普遍不高、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等问题。当前真正依靠农业企业独立承担和实现的科技创新仅占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几乎全部依赖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11]。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企业并未发育完全,尚未真正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要真正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结构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以优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结构。
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首先是完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农业科技创新是社会效益明显大于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农业科技的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应该继续维持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并诱导涉农企业、农户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其次是创新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主要是彻底改革农业科研选题立项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起由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确定的新型立项机制;彻底打破行政管理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及重复设置的局面,理顺农业科研体制中的责权利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行课题和项目招标制度,进行择优委托。借鉴国外项目管理经验,在研究课题不重复的条件下,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批准和管理及评审进行详细规定。
2)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新的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作用,加强农业类高等学校和高水平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建设,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并逐步建立起产业化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有针对性地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广泛的创新合作。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将其孵育成为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3)加大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以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体的、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将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把培养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快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农业企业协同创新步伐,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 胡建勇,许继琴,杨少华.高校对我国研发人员与经费增长的贡献初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97-100.
[2]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R&D活动分析[EB/OL].http://www.sts.org.cn/tjbg/gdxx/documents/201120120214. htm,2012-1-20.
[3] 师 萍,韩先锋,宋文飞.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支出的最优结构测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114-117.
[4]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11年我国高等学校R&D活动分析[EB/OL].http://www.sts.org.cn/tjbg/gdxx/documents/201220130328. htm,2012-7.
[5] 庞景安,王 炼,曹 燕,等.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量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6):358-362.
[6] 陈建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 樊胜根,菲利普.帕德,钱克明.中国农业研究体系——历史沿革及对农业生产的作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8] 胡瑞法,时宽玉,崔永伟,等.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变化及其与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7(2):53-58.
[9] 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4):86-90.
[10] 姜 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展望——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展望,2012(3):48-51.
[11] 杜金沛.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中的主要弊端及其不良后
果[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