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格娥 龙章烈 邹波 吴如金 粟周群 吴秀琼
摘要:以20年生大红袍为试材,研究中果型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以叶定果的留果量技术。结果表明,中心枝结果母枝按叶果比3∶1定果,留果数2~6个,侧生枝结果母枝和采果痕枝结果母枝按叶果比4∶1定果,留果数2~4个,可获得92%左右的等级果,平均单果重33.4 g,果实大小均匀,外形美观,着色良好,单果重在30 g以上的特级果和一级果约占50%,二级果和三级果约占40%。
关键词: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中果型;留果量;叶果比
中图分类号:S6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109-04
贵州省台江县革一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有着悠久的历史,枇杷果实酸甜可口,肉质细腻,皮薄易剥,但是革一枇杷一直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栽培管理滞后,果实商品率低,仅为60%左右,主要原因是穗留果量过多和疏果技术的缺乏。已有研究报道了不同留果量对枇杷单果重、果形指数、可食率、种子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的影响[1,2],其建议留果量存在较大差异。江国良等[3]研究认为花穗疏除的程度根据品种、树势、树龄和环境条件决定,以夏梢总数的60%~70%枝梢留花穗,大果型品种每穗留果1~3个,中果型留2~4个,小果型留4~6个。吴万兴等[4]研究认为在疏果时以每穗留果3~5个为宜。易显荣等[2]研究认为大五星枇杷每穗留果3~4个,可以提高平均单果重、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目前,已有的疏果理论是在抽春梢前保留一定比例营养枝的基础上提出的,鲜见关于抽春梢前保果穗、抽春梢后果穗与营养枝兼顾的疏果理论。本研究选择当地主栽中果型枇杷品种为试验材料,以80%以上达到商品果大小为目标,以结果母枝叶片数量、大小、伸展角度作为穗留果量的依据进行研究,以期为果农提供简单可行、易于操作的疏果技术和帮助果农掌握留果量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一乡枇杷种植基地,平均海拔约694 m,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雨量约1 000 mm,全年无霜期320 d。果园为缓坡地,光照好,土层深厚,红壤土,pH 6.7,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为34.8 g/kg,全氮2.33 g/kg,有效磷17.2 mg/kg,速效钾152 mg/kg。
1.2 试验材料
以当地主栽枇杷品种大红袍为试验材料,以另一主栽品种太城4号为参照观察品种。大红袍树龄20年生,株行距为4 m ×7 m,每公顷栽植枇杷420株。太城4号树龄11年生,株行距为3 m ×5 m,每公顷栽植枇杷660株。两个品种均处于盛产期,树势较均匀、健壮。
1.3 处理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0株进行疏花疏果,以不疏花疏果的自然坐果植株为对照。处理植株于10月下旬花蕾期疏花。疏花时疏除花穗上部支轴,留基部5个支轴,除从基部疏除弱枝外,尽量少疏除花穗。冬季低温结束后,尽早进行疏果。疏果时根据不同类型结果母枝的叶片数、叶片大小、叶片向上伸展角度确定不同留果数。对于叶片大小正常、叶片伸展角度与营养枝成熟叶片(约5个月叶龄)伸展角度接近的结果母枝,短结果母枝(中心枝结果母枝)按叶果比3∶1定果,长结果母枝(侧生枝结果母枝和采果痕枝结果母枝)按叶果比4∶1定果。短结果母枝均留果,尽量保留较多的结果部位。春梢抽发期及时抹芽控梢,使营养枝与结果枝的比例控制在1∶4,全树营养枝分布均匀。
果实成熟期选取果色好、蜡质厚、果形正、成熟较一致、单果重接近或达到三级果以上的结果母枝进行调查。按五点取样法取样,每点调查2株,共调查10株,每株取东、西、南、北方向中心枝结果母枝、侧生枝结果母枝和采果痕枝结果母枝各1枝,共120枝,测量各结果母枝的叶片数、穗果数、单果重。
1.4 果实大小标准
依据果实的单果重分为特级(特大果,2L)、一级(大果,L)、二级(中果,M)、三级(小果,S)四个级别。单果重量分级标准参照我国主要枇杷品种果实大小的分级标准[5](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结果母枝叶片数对枇杷结果的影响
由表2、表3可知,中心枝结果母枝的叶片数为6.0~19.3片,留果量2~6个;侧生枝结果母枝叶片数为9.6~16.0片,留果量2~4个;采果痕枝结果母枝叶片数为9.1~15.5片,留果量2~4个。根据叶果比,生产1个等级果所需的平均叶片数为2.9~4.8片,其中,生产1个等级果所需中心枝结果母枝的平均叶片数为2.9~3.3片,所需侧生枝结果母枝的平均叶片数为4.0~4.8片,所需采果痕枝结果母枝的叶片数介于二者之间且接近于侧生枝结果母枝的叶片数,为3.9~4.6片。
枇杷果实生长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主要靠结果母枝上的叶片合成。叶片光合效能的高低与叶片数量、大小、向上伸展角度有关。叶片数越多,叶片越大,构成光合作用的面积就越大;叶片向上伸展的角度越小,遮阴越少,单位面积接受的光照越多,合成的光合产物就越多[6,7]。枇杷短结果母枝茎粗短、叶大而厚,长结果母枝茎细长、叶小而薄,短结果母枝叶片比长结果母枝叶片积累的营养相对充足。因此推断,在同一植株上相同叶片数的短结果母枝比长结果母枝营养丰富,可适当多留果,叶片多的可适当多留果,均可获得同等大小的枇杷果实。表2中结果表明,生产1个等级果所需的平均叶片数因结果母枝类型不同而有差异,1个等级果所需中心枝结果母枝的平均叶片数约为3片,所需侧生枝结果母枝和采果痕枝结果母枝的平均叶片数约为4片,1个等级果所需中心枝结果母枝的叶片数比侧生枝结果母枝和采果痕枝结果母枝的叶片数少1片。
2.2 中果型枇杷不同类型结果母枝适宜的留果量
在本试验中,尽量保留较多的结果部位,花期多短剪花穗、少疏花穗,植株短结果母枝均留果,按照叶果比3∶1定果,留果量2~6个,以留果4~5个的较多,平均单果重达30.4~40.3 g,等级果率达90.0%以上,但调查时发现留果量超过6个时等级果数明显增加。长结果母枝按叶果比4∶1定果,留果量2~4个,其中侧生枝结果母枝留果量以2个的较多,平均单果重达25.2~33.5 g,等级果率在85.4%以上;采果痕枝结果母枝留果量以3个的较多,平均单果重达27.9~34.4 g,等级果率在91.1%以上。但调查时发现侧生枝结果母枝和采果痕枝结果母枝两类长结果母枝留果量超过4个时,结出的果实不仅小而且成熟不一致。
在本试验测定的等级果,果实大小均匀,外形美观,着色良好,果实酸甜可口,平均单果重33.4 g。单果重在30 g以上的特级果和一级果约占50%,当地售价12元/kg,二级果和三级果约占40%,当地售价9~10元/kg,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按照以上叶果比对11年生的太城4号作为参照观察品种进行疏花疏果,取得了相似的效果。
2.3 留果量对枇杷穗果重和单果重的影响
表2表明,按照试验中的叶果比确定枇杷穗留果量,3类结果母枝的留果量与穗果重、单果重均表现出相同规律:单果重随着留果量的增加而下降, 穗果重随着留果量的增加而增加。中心枝结果母枝留果量2~6个,平均单果重在30.4 g以上,穗果重达80.6~182.4 g,平均穗果重141.8 g,该结果母枝是稳定产量和增加优质果比例最重要的一类结果母枝。侧生枝结果母枝留果量2~4个,平均单果重在25.2 g以上,穗果重67.0~100.8 g,平均穗果重86.5 g。采果痕枝结果母枝留果量2~4个,平均单果重在27.9 g以上,穗果重68.8~111.6 g,平均穗果重91.9 g。按照该比例确定留果数,盛果期的大红袍92.3%的果实能达到等级果,平均单果重33.4 g,3类结果母枝的平均穗果重和单果重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中心枝结果母枝>采果痕枝结果母枝>侧生枝结果母枝。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得出,根据枇杷结果母枝叶片数确定合理留果量,这与金啸胜[6]的研究结论相同,与章希娟等[8]的研究结果相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3类枇杷结果母枝按不同的叶果比来确定适宜的留果量。评价处理效果时,以等级果的百分率作为评价的指标,能直观地比较实施效果。该方法在当地两个中果型枇杷品种上试验,等级果率均较高,而且方法简单可行,便于操作,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心枝结果母枝按叶果比3∶1定果,侧生枝结果母枝和采果痕枝结果母枝按叶果比4∶1定果,可获得92%左右的等级果。在枇杷疏果时,按试验比例来确定留果数量可以兼顾到单穗产量和单果重,而且果实外观特征良好,果实酸甜可口。
按照结果母枝叶片数量来确定穗留果量的疏果方法简单有效,但必须基于有一定比例营养枝的条件。本试验根据当地冬季气温较低,抽春梢前枇杷幼果处于滞长期,对营养消耗较少,疏花期可以暂不考虑营养枝的比例,但到抽发春梢时要注意配备营养枝。提出抽春梢前尽量保果穗,抽春梢后确保有20%~30%的营养枝,而且均匀分布全树,以利于平衡树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利于控制大小年结果现象。因此,在生产上必须通过抹芽控制营养枝的数量和分布,尤其是树冠中下部,才能保证植株中下部的结果量和果实品质。要加强果园的施肥管理,确保盛果期植株能抽发足够的春梢。
经观察发现,枇杷叶片伸展角度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刚成熟的叶片伸展角度较小,可作为营养相对丰富的参照形态,随着果实的逐渐长大结果母枝叶片伸展的角度逐渐加大。这与果实发育消耗营养有关,有研究证明,在果实发育至迅速生长期,叶片P、K、Mg含量有下降趋势[9]。因此,在定果时,除了观察结果母枝叶片的数量和大小外,还要注意观察叶片的伸展角度,若伸展角度较大,穗留果量就要相应减少1个。
参考文献:
[1] 王 涛.龙泉一号枇杷留果量研究[J].南方农业,2009(1):48-50.
[2] 易显荣,高克义,文仁德,等.桂林大五星枇杷留果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初探[J].广西园艺,2007,18(3):22-23.
[3] 江国良,陈 栋,谢红江,等.枇杷优质栽培技术图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吴万兴,鲁周民,李文华,等.疏花疏果与套袋对枇杷果实生长与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2(11):73-75.
[5] 吴少华,刘礼仕,罗应贵.枇杷无公害高效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6] 金啸胜. 枇杷合理留果量试验[J].江西园艺,2003(4):13-15.
[7] 江国良.枇杷在四川不同生态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及调控技术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8] 章希娟,余 东,魏秀清,等.自然坐果条件下白肉枇杷结果母枝性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3):273-277.
[9] 陆修闽,郑少泉,蒋际谋,等.‘早钟6号枇杷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的年周期变化[J]. 园艺学报,2000,27(4):2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