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
摘要:选取辽宁地区12个核桃(Juglans regia)主栽品种(系)的两年生嫁接苗,采用5种方法分别接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进行抗病鉴定,并比较各品种(系)苗期抗性差异,同时比较及筛选接种方法。
关键词:核桃(Juglans regia);抗性;细菌性黑斑病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中图分类号:S664.1;S436.6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058-03
胡桃(Juglans regial) 原产中亚,又叫核桃、羌桃、合桃等。是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多年生落叶乔木。中国的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核桃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中医认为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1]。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通过营养学和病理学研究认为,核桃对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康复治疗和预防效果。随核桃的种植面积扩大,核桃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最为严重,尤其是在辽宁地区,造成大量的落叶、落果,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药剂试验证明用锌铜波尔多液和细菌灵防治效果较好。
本研究对我国核桃黑斑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辽宁地区12个核桃主栽品种(系),采用5种接种方法,系统地测定了不同核桃品种(系)对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的抗性差异,从而为核桃的抗病育种及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核桃在幼果期受害后,果面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呈不规则下陷斑,并深入果肉,果实黑腐早落。成熟果实发病后,外果皮变黑,果仁呈现不同程度的干瘪和黑斑,出油率和食用价值大大降低。叶片受害后,在叶脉处形成多角形病斑,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病叶皱缩畸形。嫩梢受害后,病斑长条形、褐色稍凹陷,病斑包围枝条一圈时,病斑以上枝条枯死[2]。
病菌在病枝、芽内及病斑内越冬,翌年春季核桃展叶期借雨水和昆虫活动进行传播。先感染叶片,病芽初展开时嫩叶极易受害,然后由叶片传播到果实和枝条上。花序也易受侵染而产生水渍状斑。雄花受侵染时,花粉也可以传病。蚜虫、蜜蜂、壁虱、蚂蚁和举肢蛾也能传播病害。气温在4~30 ℃时对叶片感病,5~27 ℃对果实能感病、潜育期10~15 d,侵入的细菌主要破坏柔膜组织。发病的轻重与雨水有关。温度高湿度大的雨季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核桃展叶期至开花期 [3]。
陈善义等[4]采用针刺法接种健康核桃枝条和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分类地位,分析证明该病原细菌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1 材料与方法
1.1 栽培品种(系)
核桃品种(系)辽宁1号、辽宁4号、辽宁5号、辽宁6号、辽宁7号、礼品1号、礼品2号、寒丰、薄壳香、“30301”、“19-12”、“19-21”共计12个,均为两年生嫁接苗,由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核桃研究室提供。其中“30301”、“19-12”、“19-21”为选育的优系;辽宁5号、“30301”、“19-12”以核桃楸为砧木,其他品种(系)是以核桃为砧木。4月定植于温室大棚中,5月底进行接种试验。
1.2 菌株准备
采用常规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5]。在肉汁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并于28 ℃下培养。分离纯化后所得菌株于斜面中4 ℃保存。挑取单菌落用肉汁胨培养基扩大培养,4 d后接种,菌体悬浮液接种,浓度为108 CFU/mL。
1.3 接种方法
采用5种方法进行接种。(A)喷雾接种叶片。接种前24 h喷雾保湿,以保证叶片气孔张开,每棵植株随机选取2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60片);(B)针刺喷雾接种叶片。每棵植株随机选取1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针刺后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30片);(C)针刺涂抹接种叶片。每棵植株随机选取1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针刺后以棉签涂抹接种,重复3次(共30片);(D)针刺喷雾接种新梢。每棵植株上随机选取5个新梢做好标记并针刺后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15枝);(E)针刺涂抹接种新梢。每棵植株上随机选取5个新梢做好标记并针刺后以棉签涂抹接种,重复3次(共计15枝)。以上每种处理以不接种病原菌为对照。接种后48 h内控制湿度90%,接种后15~17 d调查各处理的发病率。
发病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核桃品种(系)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抗性鉴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12个品种(系)的核桃苗接种后感病情况差异较大。由于A、B两种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条件,因此苗期核桃抗性以方法A和B的平均值作为主要参考。其中辽宁7号发病率最低,抗性最好;其次是礼品1号和辽宁4号也表现出较高的抗性。而“30301”发病率高达74.17%,抗性最低,其次是辽宁1号,发病率为55.00%。新梢发病率也有差异,其中接种后辽宁7号和寒丰未发现病斑,而薄壳香新梢发病率较高。
各品种(系)的发病症状见图1,其中辽宁7号症状最轻,在叶片上仅表现出轻微的退绿斑,礼品1号的病斑也极小,表现为针尖状褐色斑点;最严重为“30301”,病斑最多且逐渐融合,辽宁1号病斑较大。
3 小结与讨论
国内外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发病规律等均已有较系统的研究,而关于病害的防治中多为药剂防治的筛选等,关于品种(系)抗病性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就辽宁省核桃苗期主栽品种(系)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性做了初步试验,并对接种方法做了比较,结果显示,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栽培品种(系)表现明显的抗性差异,其中辽宁7号、礼品1号和辽宁4号抗性较强; “30301”、辽宁1号和“19-21”抗性较弱。
本试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种材料为两年生的嫁接苗,与成株期相比树势、树体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试验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并且人工接种,与露地自然发病条件相比有较大差异。但试验结论能对抗病育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 张永强,朱惠英,冯 强,等.核桃黑斑病病原研究与防治试验初
报[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2):41-42.
[3] 李海菊,郝新科,牛 卿,等.核桃黑斑病发生与防治[J].河北果树,2004(5):44-45.
[4] 陈善义,陶万强,王 合,等.北京地区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J].果树学报,2011, 28(3):469-473.
[5]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93-194.
摘要:选取辽宁地区12个核桃(Juglans regia)主栽品种(系)的两年生嫁接苗,采用5种方法分别接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进行抗病鉴定,并比较各品种(系)苗期抗性差异,同时比较及筛选接种方法。
关键词:核桃(Juglans regia);抗性;细菌性黑斑病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中图分类号:S664.1;S436.6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058-03
胡桃(Juglans regial) 原产中亚,又叫核桃、羌桃、合桃等。是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多年生落叶乔木。中国的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核桃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中医认为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1]。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通过营养学和病理学研究认为,核桃对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康复治疗和预防效果。随核桃的种植面积扩大,核桃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最为严重,尤其是在辽宁地区,造成大量的落叶、落果,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药剂试验证明用锌铜波尔多液和细菌灵防治效果较好。
本研究对我国核桃黑斑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辽宁地区12个核桃主栽品种(系),采用5种接种方法,系统地测定了不同核桃品种(系)对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的抗性差异,从而为核桃的抗病育种及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核桃在幼果期受害后,果面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呈不规则下陷斑,并深入果肉,果实黑腐早落。成熟果实发病后,外果皮变黑,果仁呈现不同程度的干瘪和黑斑,出油率和食用价值大大降低。叶片受害后,在叶脉处形成多角形病斑,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病叶皱缩畸形。嫩梢受害后,病斑长条形、褐色稍凹陷,病斑包围枝条一圈时,病斑以上枝条枯死[2]。
病菌在病枝、芽内及病斑内越冬,翌年春季核桃展叶期借雨水和昆虫活动进行传播。先感染叶片,病芽初展开时嫩叶极易受害,然后由叶片传播到果实和枝条上。花序也易受侵染而产生水渍状斑。雄花受侵染时,花粉也可以传病。蚜虫、蜜蜂、壁虱、蚂蚁和举肢蛾也能传播病害。气温在4~30 ℃时对叶片感病,5~27 ℃对果实能感病、潜育期10~15 d,侵入的细菌主要破坏柔膜组织。发病的轻重与雨水有关。温度高湿度大的雨季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核桃展叶期至开花期 [3]。
陈善义等[4]采用针刺法接种健康核桃枝条和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分类地位,分析证明该病原细菌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1 材料与方法
1.1 栽培品种(系)
核桃品种(系)辽宁1号、辽宁4号、辽宁5号、辽宁6号、辽宁7号、礼品1号、礼品2号、寒丰、薄壳香、“30301”、“19-12”、“19-21”共计12个,均为两年生嫁接苗,由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核桃研究室提供。其中“30301”、“19-12”、“19-21”为选育的优系;辽宁5号、“30301”、“19-12”以核桃楸为砧木,其他品种(系)是以核桃为砧木。4月定植于温室大棚中,5月底进行接种试验。
1.2 菌株准备
采用常规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5]。在肉汁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并于28 ℃下培养。分离纯化后所得菌株于斜面中4 ℃保存。挑取单菌落用肉汁胨培养基扩大培养,4 d后接种,菌体悬浮液接种,浓度为108 CFU/mL。
1.3 接种方法
采用5种方法进行接种。(A)喷雾接种叶片。接种前24 h喷雾保湿,以保证叶片气孔张开,每棵植株随机选取2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60片);(B)针刺喷雾接种叶片。每棵植株随机选取1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针刺后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30片);(C)针刺涂抹接种叶片。每棵植株随机选取1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针刺后以棉签涂抹接种,重复3次(共30片);(D)针刺喷雾接种新梢。每棵植株上随机选取5个新梢做好标记并针刺后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15枝);(E)针刺涂抹接种新梢。每棵植株上随机选取5个新梢做好标记并针刺后以棉签涂抹接种,重复3次(共计15枝)。以上每种处理以不接种病原菌为对照。接种后48 h内控制湿度90%,接种后15~17 d调查各处理的发病率。
发病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核桃品种(系)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抗性鉴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12个品种(系)的核桃苗接种后感病情况差异较大。由于A、B两种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条件,因此苗期核桃抗性以方法A和B的平均值作为主要参考。其中辽宁7号发病率最低,抗性最好;其次是礼品1号和辽宁4号也表现出较高的抗性。而“30301”发病率高达74.17%,抗性最低,其次是辽宁1号,发病率为55.00%。新梢发病率也有差异,其中接种后辽宁7号和寒丰未发现病斑,而薄壳香新梢发病率较高。
各品种(系)的发病症状见图1,其中辽宁7号症状最轻,在叶片上仅表现出轻微的退绿斑,礼品1号的病斑也极小,表现为针尖状褐色斑点;最严重为“30301”,病斑最多且逐渐融合,辽宁1号病斑较大。
3 小结与讨论
国内外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发病规律等均已有较系统的研究,而关于病害的防治中多为药剂防治的筛选等,关于品种(系)抗病性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就辽宁省核桃苗期主栽品种(系)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性做了初步试验,并对接种方法做了比较,结果显示,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栽培品种(系)表现明显的抗性差异,其中辽宁7号、礼品1号和辽宁4号抗性较强; “30301”、辽宁1号和“19-21”抗性较弱。
本试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种材料为两年生的嫁接苗,与成株期相比树势、树体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试验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并且人工接种,与露地自然发病条件相比有较大差异。但试验结论能对抗病育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 张永强,朱惠英,冯 强,等.核桃黑斑病病原研究与防治试验初
报[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2):41-42.
[3] 李海菊,郝新科,牛 卿,等.核桃黑斑病发生与防治[J].河北果树,2004(5):44-45.
[4] 陈善义,陶万强,王 合,等.北京地区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J].果树学报,2011, 28(3):469-473.
[5]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93-194.
摘要:选取辽宁地区12个核桃(Juglans regia)主栽品种(系)的两年生嫁接苗,采用5种方法分别接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进行抗病鉴定,并比较各品种(系)苗期抗性差异,同时比较及筛选接种方法。
关键词:核桃(Juglans regia);抗性;细菌性黑斑病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中图分类号:S664.1;S436.6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058-03
胡桃(Juglans regial) 原产中亚,又叫核桃、羌桃、合桃等。是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多年生落叶乔木。中国的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核桃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中医认为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1]。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通过营养学和病理学研究认为,核桃对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康复治疗和预防效果。随核桃的种植面积扩大,核桃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最为严重,尤其是在辽宁地区,造成大量的落叶、落果,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药剂试验证明用锌铜波尔多液和细菌灵防治效果较好。
本研究对我国核桃黑斑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辽宁地区12个核桃主栽品种(系),采用5种接种方法,系统地测定了不同核桃品种(系)对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的抗性差异,从而为核桃的抗病育种及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核桃在幼果期受害后,果面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呈不规则下陷斑,并深入果肉,果实黑腐早落。成熟果实发病后,外果皮变黑,果仁呈现不同程度的干瘪和黑斑,出油率和食用价值大大降低。叶片受害后,在叶脉处形成多角形病斑,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病叶皱缩畸形。嫩梢受害后,病斑长条形、褐色稍凹陷,病斑包围枝条一圈时,病斑以上枝条枯死[2]。
病菌在病枝、芽内及病斑内越冬,翌年春季核桃展叶期借雨水和昆虫活动进行传播。先感染叶片,病芽初展开时嫩叶极易受害,然后由叶片传播到果实和枝条上。花序也易受侵染而产生水渍状斑。雄花受侵染时,花粉也可以传病。蚜虫、蜜蜂、壁虱、蚂蚁和举肢蛾也能传播病害。气温在4~30 ℃时对叶片感病,5~27 ℃对果实能感病、潜育期10~15 d,侵入的细菌主要破坏柔膜组织。发病的轻重与雨水有关。温度高湿度大的雨季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核桃展叶期至开花期 [3]。
陈善义等[4]采用针刺法接种健康核桃枝条和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分类地位,分析证明该病原细菌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1 材料与方法
1.1 栽培品种(系)
核桃品种(系)辽宁1号、辽宁4号、辽宁5号、辽宁6号、辽宁7号、礼品1号、礼品2号、寒丰、薄壳香、“30301”、“19-12”、“19-21”共计12个,均为两年生嫁接苗,由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核桃研究室提供。其中“30301”、“19-12”、“19-21”为选育的优系;辽宁5号、“30301”、“19-12”以核桃楸为砧木,其他品种(系)是以核桃为砧木。4月定植于温室大棚中,5月底进行接种试验。
1.2 菌株准备
采用常规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5]。在肉汁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并于28 ℃下培养。分离纯化后所得菌株于斜面中4 ℃保存。挑取单菌落用肉汁胨培养基扩大培养,4 d后接种,菌体悬浮液接种,浓度为108 CFU/mL。
1.3 接种方法
采用5种方法进行接种。(A)喷雾接种叶片。接种前24 h喷雾保湿,以保证叶片气孔张开,每棵植株随机选取2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60片);(B)针刺喷雾接种叶片。每棵植株随机选取1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针刺后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30片);(C)针刺涂抹接种叶片。每棵植株随机选取10片叶片做好标记并针刺后以棉签涂抹接种,重复3次(共30片);(D)针刺喷雾接种新梢。每棵植株上随机选取5个新梢做好标记并针刺后用菌体悬浮液喷雾接种,重复3次(共15枝);(E)针刺涂抹接种新梢。每棵植株上随机选取5个新梢做好标记并针刺后以棉签涂抹接种,重复3次(共计15枝)。以上每种处理以不接种病原菌为对照。接种后48 h内控制湿度90%,接种后15~17 d调查各处理的发病率。
发病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核桃品种(系)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抗性鉴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12个品种(系)的核桃苗接种后感病情况差异较大。由于A、B两种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条件,因此苗期核桃抗性以方法A和B的平均值作为主要参考。其中辽宁7号发病率最低,抗性最好;其次是礼品1号和辽宁4号也表现出较高的抗性。而“30301”发病率高达74.17%,抗性最低,其次是辽宁1号,发病率为55.00%。新梢发病率也有差异,其中接种后辽宁7号和寒丰未发现病斑,而薄壳香新梢发病率较高。
各品种(系)的发病症状见图1,其中辽宁7号症状最轻,在叶片上仅表现出轻微的退绿斑,礼品1号的病斑也极小,表现为针尖状褐色斑点;最严重为“30301”,病斑最多且逐渐融合,辽宁1号病斑较大。
3 小结与讨论
国内外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发病规律等均已有较系统的研究,而关于病害的防治中多为药剂防治的筛选等,关于品种(系)抗病性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就辽宁省核桃苗期主栽品种(系)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性做了初步试验,并对接种方法做了比较,结果显示,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栽培品种(系)表现明显的抗性差异,其中辽宁7号、礼品1号和辽宁4号抗性较强; “30301”、辽宁1号和“19-21”抗性较弱。
本试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种材料为两年生的嫁接苗,与成株期相比树势、树体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试验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并且人工接种,与露地自然发病条件相比有较大差异。但试验结论能对抗病育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 张永强,朱惠英,冯 强,等.核桃黑斑病病原研究与防治试验初
报[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2):41-42.
[3] 李海菊,郝新科,牛 卿,等.核桃黑斑病发生与防治[J].河北果树,2004(5):44-45.
[4] 陈善义,陶万强,王 合,等.北京地区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J].果树学报,2011, 28(3):469-473.
[5]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