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2014-07-05 10:52杨伟温海霞宿秀丽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5期

杨伟 温海霞 宿秀丽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疫霉属(Phytophthora)致病菌引起的导致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发展逐步扩大,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已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成为马铃薯种植中主要病害之一。结合襄阳市发展马铃薯生产的现状和条件,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与科学防治方法,旨在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襄阳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051-03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襄阳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面积和产量上都有较大幅度增加[1]。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虽然发生较轻,但有上升发生态势,如不及时科学防治,会对马铃薯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发生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早监测、早预报、及时防治,把晚疫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2]。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北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日照时数1 800~2 000 h,年降水量1 200 mm左右,年均温15 ℃左右,无霜期240 d,适宜马铃薯生长。同时,具南北过渡性气候特点,马铃薯在平原河谷地区一年可种植两季,高山地区可种植一季,特别是平原冬作马铃薯5月上中旬收获,正好补充南、北方市场空当,较其他秋、冬播作物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对调剂南、北方菜用薯淡季市场具有独特的区域和季节优势[3]。

1 襄阳市马铃薯生产现状

马铃薯在襄阳市的种植面积达2.68万hm2。其中保康、南漳、谷城这些山区县种植面积分别约为0.67万hm2、0.20万hm2、0.47万hm2;丘陵、平原县市区种植面积约为1.33万hm2,其中襄州区种植面积约0.67万hm2[4]。

目前襄阳市种植的品种主要是从外地引进,大多是来自东北的高纬度商品薯。丘陵、平原区主要为早大白、中薯3号、中薯5号、克新4号和费乌瑞它等早中熟品种;山区主要有米拉和东农303等中晚熟品种。易感马铃薯晚疫病的是费乌瑞它和早大白。

丘陵、平原区主要栽培模式为马铃薯—棉花、马铃薯—玉米、马铃薯—瓜菜;山区主要栽培模式为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

2 襄阳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概论

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在襄阳地区发生程度较轻。在襄阳平原地区冬作马铃薯一般3月上中旬出苗,5月上中旬收获,生育期较短,独特的区域和季节优势,错过了马铃薯晚疫病的高发期。

从2011-2013年的大田调查情况看,马铃薯晚疫病有零星发生。通过对襄州、枣阳、谷城、保康等示范区(县)进行普查,调查结果如下。

3 发生情况调查

3.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

选择代表性田块进行踏查,踏查面积667 m2。结果表明,襄州双沟早大白中心发病率5%、发病级别2级;襄州张集早大白中心发病率4%,发病级别1级。枣阳费乌瑞它中心发病率30%,级别2级;早大白中心发病率6%,级别1级;谷城东农303中心发病率8%、早大白中心发病率4%,病级均为1级。保康未见发病。

3.2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动态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667 m2取10个点,其中至少1个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各株严重度级别。

结果表明,襄州双沟早大白发病率10%,发病级别1级,病情指数2.0;襄州张集早大白发病率5%,发病级别1级,病情指数1.0。枣阳费乌瑞它病株率40%,病级2级,病情指数16.0;早大白病株率7%,病级1级,病情指数1.4。谷城城关东农303病株率6%,病级2级,病情指数2.4;早大白病株率3%,病级2级,病情指数1.2。

3.3 马铃薯晚疫病大田普查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在667 m2以上,10点取样,每点查10株,调查病株数、病株率和病田率。结果表明,襄州双沟早大白病田率11%,病株率5%。襄州张集早大白病田率20%,病株率16%。谷城城关东农303病田率10%,病株率2%;早大白病田率10%,病株率1%。

从2011-2013年调查情况分析,晚疫病在襄州、枣阳、谷城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但对产量影响不大,保康没有发生晚疫病。

4 襄阳市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监测情况

2011年结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襄阳综合试验站的工作,在示范县襄州区双沟镇尚庄村建立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监测点,安装预警系统,监测气象因子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的影响。 2011-2013年监测结果如下。

1)2011年马铃薯晚疫病情况。4月降雨量

17.2 mm。5月降雨量66.9 mm,虽有适宜晚疫病侵染的环境条件,但4~5月田间马铃薯大部分已收获。

2)2012年马铃薯晚疫病情况。2012年受气候影响,襄阳市马铃薯收获期均在5月20日左右,普遍延后;4月平均温度18 ℃,降雨量368.6 mm。5月平均温度21.7 ℃,降雨7 d,降雨量172.1 mm。根据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和实地调查,出现中心病株的时间是5月7日。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间晚疫病共发生6代侵染20次。其中4月发生了3代,基本上为轻度侵染,4月19~24日实地调查,襄州、枣阳未发生;5月发生了3代,每一代都伴随极重侵染过程。5月15日实地调查,襄州轻微发生,枣阳未发生。

3)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情况。2013年襄阳市4~5月总降雨天数20 d,降雨量共101.2 mm。4月降雨集中在下旬,平均气温17.7 ℃,降雨量20.6 mm。5月平均气温19.7 ℃,降雨量70.0 mm。根据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和实地调查,出现中心病株的时间是5月3日。整个生育期间晚疫病共发生4代侵染8次。其中4月发生了2代,为轻度和中度侵染。4月24日实地调查,襄州、枣阳均未发生;5月发生了2代,每一代的都伴随极重侵染过程,5月3日实地调查,襄州有轻微发生,枣阳未发生。2013年马铃薯收获期从5月5日开始。

综合3年监测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季节上看。襄阳平原区冬作马铃薯收获期在5月上中旬,错过了晚疫病的高发期。二是从气候的变化上看。2011年遇历年少有的干旱年,晚疫病无发病的气候条件;2012年气温较常年低、降雨较常年多,马铃薯收获延后,晚疫病在马铃薯中后期有发生;2013年气温和降雨正常,虽有侵染过程,但这时马铃薯已收获,从而错过。三是从发病情况上看。马铃薯晚疫病虽过期发生,但是晚疫病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还是有发生趋势。

5 襄阳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现状及原因

1)气候因素。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

2)品种结构。从种薯的结构上分析,以外地引进的高纬度商品薯为主,其中易感马铃薯晚疫病的是费乌瑞它和早大白。

3)菌源基数。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一是采收不当导致种薯感染现象。二是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病原菌增多,提高了初侵染源,增加了发病机率。

4)栽培管理水平。一是肥料使用普遍存在重氮,轻磷、钾的现象。二是旧的传统观念“种的多,收的多”。播种密度偏大、田间通透性差,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三是重茬严重,示范县大面积成百上千连片种植,没有空闲地换茬,年年重茬种植,致使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第二年继续侵染,马铃薯晚疫病呈逐年加重趋势。四是持续漫灌,春旱季节,有些种植户为了缓解旱情,大水漫灌,长时间持续浸泡水淹状态,诱发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5)防治意识淡薄。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在襄阳地区发生程度较轻,零星发生,农户几乎不作主要病害防治。特别是平原地区冬作马铃薯3月初出苗,5月上中旬收获,马铃薯在田间生长时间相对短暂。独特的区域和季节优势,且降雨量一般集中在6~8月,错过了晚疫病的高发期。

6 襄阳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通过对各地防治实践总结,结合襄阳市的气候、土壤条件,特提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5-8]。

1)选用良种。马铃薯块茎是晚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带菌块茎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易形成中心病株,造成蔓延的可能。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耐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提倡小整薯播种。种薯切块播种时,切刀用75%酒精、0.1%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拌种可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用量为按种薯重量的0.3%。

2)高垄栽培。推广高垄栽培,尤其在雨水多、墒情好的地区。可采取垄上播及平播后起垄等方式,加厚培土层,可防止马铃薯晚疫病源侵染薯块,降低薯块带菌。

3)科学种植。合理密植,现蕾期控制徒长。适时播种,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

4)适时药剂防治。在晚疫病多发季节定期喷药保护能得到明显的防病效果,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一是施用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在出苗95%时,月平均气温达到15 ℃左右,遇2~3 d阴雨天气或大雾、重露等高湿条件,及时喷施保护性药, 可用80%太盛、大生M45、77%多宁或50%美派安, 1 200~1 500 g/hm2喷雾。二是施用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当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使用治疗性药剂,其中防效较好的有50%安克、72%克露和68.75%银发利,使用剂量分别为安克900 g/hm2、克露1 500 g/hm2、银法利1 125 mL/hm2 喷雾。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交替使用。喷药时要保证叶片背面喷到,因为叶背面是病原菌侵染的主要部位。高山地区由于降雨量多,喷药次数可适当增加,具体施药次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参考文献

[1] 王四清,赵开斌,杨 伟.襄樊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935-2937.

[2] 李卫东,田祚茂,黄大恩. 制约湖北省脱毒马铃薯发展缓慢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中国马铃薯,2006,20(4):236-237.

[3] 刘介民. 湖北低海拔地区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8(1):28-32.

[4] 李秋洪,余贵先,刘克文,等. 湖北省马铃薯发展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08(11):13-14.

[5] 李永国,王志伟.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方法及改进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81-1783.

[6] 黄中红.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中国种业,2011(6):79.

[7] 赵中华. 2007年我国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概况与防治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2008,28(6):20-22.

[8] 漆文选. 高寒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与防治技术[J]. 中国蔬菜,2008(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