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

2014-07-03 22:03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菲茨杰拉德海明威

何映宇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在《西线无战事》的扉页上,参加过一战的德国作家雷马克写下了这样沉痛的一句话。整整一代人被战争毁掉了,没有夸张,这就是事实。

面对绞肉机和大屠杀,仿佛世界末日般的死亡和苦难,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失落、惆怅和空虚?怎么不对人生、未来、真理甚至上帝产生深深的怀疑?

他们中的一个群体,被称之为——“迷惘的一代”。

西线无战事

战争彻底摧毁了他们原本美好的憧憬,当第一声炮响、第一个死者轰隆一声躺在他们面前,他们的震惊无以言表——他们的世界观,崩溃了。

在《西线无战事》中,雷马克沉痛地写道:“在我们思想上,他们(指鼓励参军的老师)所代表的权威这个概念,是和更远大的判断能力和更加合乎人性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死者,却粉碎了我们这种信念。我们不能不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比他们那一代人更诚实;他们超出我们的,无非是空洞的言词和巧妙的圆滑。第一次雨点般的炮火就指出了我们所犯的错误,在炮火底下,他们谆谆教诲我们的那种世界观土崩瓦解了。”

他的老师还在把效忠国家看成是头等大事,而他们却已经知道,死亡的恐惧比以前更加强烈了。他们忽然感到孤独,孤独得可怕,而且,只能一直孤独下去。

他们去散发着石炭酸、坏疽、脓和汗的气味的野战医院里看望战友,他躺在床上,把头垂下来,说:“还好,只是我脚上疼得很厉害。”他们没有告诉他,他的一条腿已经被截去。

最后一次去医院,他感到窒息。他的战友,双唇刷白,肌肉在萎缩,额头更加突出,颧骨耸得更高,两眼已经下陷,脸苍白得闪闪发光。几个小时之后,一切都过去了。

战争,让他们以一种异乎寻常和令人伤感的方式变成了野蛮人,虽然他们并非时时都很悲伤。

每天,战壕中的破晓都是最残忍的时刻,短暂的睡眠是逃避战争的最好方式,但是第一缕阳光就将这最后一点奢侈都敲碎了,让所有的人颤栗,乃至精神崩溃。

当然,也有些人,并不惧怕战争,比如,曾经的下士阿道夫·希特勒,1918年,被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的希特勒正在战地医院里接受治疗,当他听到德国战败,德皇退位逃往荷兰的消息时,他犹如五雷轰顶,痛哭失声,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成为一名政治家。

因而,当希特勒掌握了德国政权,他肯定不会有像雷马克那样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反而穷兵黩武,成为独夫民贼。

1930年12月4日,刘易斯·弥尔顿执导的电影《西线无战事》在柏林首映,当即遭到当局的阻挠,7天后,电影被迫下档。1931年1月26日,德国人权协会在柏林举行集会,柏林文化界名流纷纷到场讲话,或者提供书面声明,一致反对禁映。雷马克没有到场,但是提供了一份声明:“很久以来,我就在寻找一种解释: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在十二年后的今天,对战争的现实情况怎么还会有如此完全不同的看法?毫无疑问,即使是最恐怖的经历,由于已经被克服,多少也会带有点英勇历险的光泽。没有哪个人会而且想要贬低德国士兵的巨大战绩,但是必须坚决反对限制还片面地利用对这种战绩的回忆来美化战争,并因此缩小战争所造成的无限痛苦。”声明的最后,他引用了《西线无战事》的续集《归来》中的一句话:“死者的遗嘱不是说要报仇,而是说永远不再有!”

很显然,希特勒被激怒了,雷马克的书籍在德国遭焚烧,雷马克被迫流亡美国,而他的妹妹,埃尔夫丽德·朔尔茨,却因“涣散国防力量罪”而被杀,当然,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恶了。

永别了,武器

谈到“迷惘的一代”,怎么能不提到帅哥海明威呢?

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海明威戎装照,英气逼人,怎一个帅字了得?海明威还是一条硬汉,年轻时血气方刚,当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去前线参军。

当时,海明威因为视力不佳,体检没有及格,所以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的前线,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在一个临时停尸场上,他看到女尸竟多于男尸,原因当然是男性大都已经到前线充当了炮灰,在后方的,主要是女性,生产弹药的军工也不例外。

说战争残酷多少有些抽象,后来凭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在那本全景式的著作中写到了一个细节:“当一切成为过去时,这些文明而有科学知识的基督教国家尽管明文规定,不准虐待俘虏吃人肉,而这种规定是否行之有效也大可怀疑。”

就我们对海明威著作的了解,他还没有写到吃人肉这样恐怖的画面,但那时年轻气盛的海明威第一次感到惊恐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之后,他说:“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他很喜欢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一段名言,把它抄在一张纸条上,倒背如流:“真的,我并不在意死亡;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

1918年7月8日,他在奥地利的堑壕被迫击炮弹击中,并被机关枪射中,就是在负伤时,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意大利政府因此授予他银质勇敢勋章。就是在米兰的红十字医院里,他结识了来自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修女安格妮·库洛斯基,并爱上了她。她比他大6岁,两人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当海明威回国时,安格妮修女并没有跟他一起去,而是选择了一位意大利军官,这成为海明威一生中的阴影,并成为他之后大受欢迎的爱情战地小说《永别了,武器》的灵感来源。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化身美籍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和英国女护士凯瑟琳·巴克莉大谈了一场为了分手的恋爱,最后是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告别战争,也告别爱情。写小说时的海明威,他眼前闪现的,还是战争中的场景:死者、报废的汽车和大炮、烧焦的大地以及医院里令人作呕的截肢。虽然他在小说中声称是中尉并且参加了三次战斗并非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具有代入感的小说。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在授奖仪式上就说:“海明威可以说是那些在伍德罗·威尔逊和其他大言不惭的政治家鼓舞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代言人。这些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应当用满铺在战壕里的僵硬的年轻人的尸体来衡量。”endprint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压垮这位硬汉,一战结束之后,不安分的海明威又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二战爆发后,他又要求参加美国海军,在古巴近海进行搜索德军潜艇的工作。甚至,1941年,他还来到了中国,在重庆秘密会见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虽然当时并没有几个有见识的中国人预见到这个大胡子男人日后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一代文学宗师,也没有人会预见到,他内心的忧郁。

追根溯源,最后促使他扣动扳机的,是他父亲自杀的遗传基因,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

自杀之后,永别了,武器!

美国梦的破灭

1914年,诗人里尔克正在写作他最重要的诗篇《杜伊诺哀歌》,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命运造成的影响忧思不已,在致年轻美丽的埃纳贝尔夫人的信中称:“整个欧洲已经成了一处可怕的伤口。”

“迷惘的一代”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作家,因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而得名。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肯明斯、艾略特大体都可以划入这个群体,其中有一位,以记录放浪形骸、夜夜狂欢的名士派和摩登女而闻名于世,在战前和战争中穷困潦倒,却在战后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大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菲茨杰拉德。

美国的天真时代在他面前终结了,可以说,他用他的笔结束了华丽丽的美国梦。我们已经在大银幕上见识了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光彩夺目的盖茨比,你是否能从中感受到,菲茨杰拉德的痛苦和挣扎?——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灯影婆娑中缥缈的梦,让人心碎。虽然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但是他灰色的心境,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脱不了干系。1917年,菲茨杰拉德应征入伍,被送到南方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近郊的军营里受训。也就在这里,他认识了让他为之心动的富家小姐泽尔妲·赛瑞,年轻时的菲茨杰拉德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双眼皮、英俊潇洒极了,也深深地吸引着泽尔妲。但是,不幸的是,当这位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的大小姐知道眼前的这个帅小伙只是个屌丝的时候,她选择了拒绝。这深深地伤害了菲茨杰拉德,他退伍后回到纽约,决心靠写作赚大钱,让泽尔妲回心转意。

他居然真的做到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尘世乐园》大获成功让他声名鹊起,名利双收的他,此时站在泽尔妲面前,再也没有屌丝的自卑,他们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妇,为了维持这位贵妇人奢靡的日常生活,他不得不给《星期六晚邮报》撰写短篇小说赢取高额的稿费,但实际上,他一点都不喜欢写短篇,他称之为“全是垃圾”。

直到1930年,泽尔妲精神失常,他们的婚姻才算走到尽头,而1936年菲茨杰拉德写作的自传,名字就叫《崩溃》。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你并不能如在海明威、雷马克笔下那样看到正面的战争形象,但是他将经历一战之后的“迷惘”两个字阐释得最为传神,有一种梦死醉生的无奈让人哽咽,有一种清醒后的虚无让人心碎。endprint

猜你喜欢
第一次世界大战菲茨杰拉德海明威
海明威名言
认真
海明威:《雨中的猫》
停战一百年之后,美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普遍记忆仍离不开史努比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西班牙流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