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高
摘 要: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得以顺利运转和执行的重要保障,是内部控制体系持之以恒的进行改进和升级的标准。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从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内控控制评价系统的整体框架、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等内容。
关键词:管理视角;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评价目标;指标
一、引言
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正式制定和实施,而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结合自身状况实施内部控制,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迫切难题,也是企业监管部门、投资者、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财务诈骗丑闻等的频繁发生,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敲响警钟,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研究重点。虽然说国家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给企业指明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方向,但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一个设计、执行、评价、整改的动态循环过程,而评价系统模式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评价系统需要判别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缺陷,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该控制进行整改。通过这样循环的设计、执行、评价、整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改进和升级,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但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规范。笔者综合业内、学界研究成果,国家相关规范提出一种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整改提供操作指南。
二、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结构
1.整体框架。从管理视角来说,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内部控制实施的本质就是控制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是确保企业通过战略实施获得一定组织目标的内部管理机制,因而内部控制又是企业的重要管理系统之一。同时,内部控制还需要监督机制,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就能起到良好的监督效果,成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它是对内控体系进行再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就是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评价,基于管理视角来说,其包括评价主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评价标准等内容。如图1所示为内控评价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评价主体决定了评价目标,这是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评价需求,故而评价目标有所区别。如:高层管理者和低层管理者在评价内部控制时,高层管理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而低层管理者则更注重某项业务控制的有效性。
图1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2.评价主体和客体。评价主体也即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各级管理者,评价客体是内部控制系统。由于内部控制强调企业的全员控制,因而评价系统也强调全员参与,这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全体员工的管理工作,不同层次的员工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如:高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管理;低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作业。这样就根据企业的管理层级明确了评价主体以及相对应评价客体的具体内容。当然,高层管理者除了要控制发展战略外,还要重视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控制,重视内外部环境、风险评估等的评价。中层管理者则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战略计划、内控报告、业绩评价、激励机制、内部监督等内容的评价上。
3.评价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这里的有效性和儿科学性概念界定过于宽泛,可操作性差,还需对其进行细化分析。首先,内部控制是一种机制,帮助企业各级管理者实现某种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活动,然后再自下而上的反馈控制效果。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企业的自我需求,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就是检查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是否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是否能帮助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其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那么这个合理区间如何确定呢,其上限是100%,下限就是企业管理者所能接受的最低水平,而确定这个下限就需要看企业的风险容量有多大,风险容量决定了企业组织目标实现可偏离的程度。再次,不仅要评价内部控制的结果,还需要评价过程、制度等,寻找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缺陷,这样才能找到内部控制缺陷的根本,进而采取合适措施解决,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整改,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仅仅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那样很容易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流于形式。
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它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应遵循相关性、权变性、整体性、平衡性等原则。如图2所示为一个递进式结构的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分成三层:目标层、要素层和方案层,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容,将要素层的每个指标的标准分值确定为100分,然后再将这100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其从属的方案层中。比如说:对于控制环境这一指标来说,其共有6个子指标,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这两项子指标的分值确定为10分,然后再将其他四个指标的分值均确定为80分,这样就组成了100分,而评价主体则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来打分。
图2 评价指标
三、结束语
随着内控体系的日益健全,内控评价系统也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重点阐述了该评价系统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供有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谭术.基于风险导向的供电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价值工程,2012,31(28):204-206.
[2]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55-61.
[3]王道春.探索基于价值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4):82-83.endprint
摘 要: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得以顺利运转和执行的重要保障,是内部控制体系持之以恒的进行改进和升级的标准。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从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内控控制评价系统的整体框架、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等内容。
关键词:管理视角;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评价目标;指标
一、引言
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正式制定和实施,而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结合自身状况实施内部控制,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迫切难题,也是企业监管部门、投资者、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财务诈骗丑闻等的频繁发生,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敲响警钟,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研究重点。虽然说国家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给企业指明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方向,但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一个设计、执行、评价、整改的动态循环过程,而评价系统模式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评价系统需要判别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缺陷,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该控制进行整改。通过这样循环的设计、执行、评价、整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改进和升级,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但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规范。笔者综合业内、学界研究成果,国家相关规范提出一种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整改提供操作指南。
二、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结构
1.整体框架。从管理视角来说,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内部控制实施的本质就是控制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是确保企业通过战略实施获得一定组织目标的内部管理机制,因而内部控制又是企业的重要管理系统之一。同时,内部控制还需要监督机制,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就能起到良好的监督效果,成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它是对内控体系进行再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就是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评价,基于管理视角来说,其包括评价主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评价标准等内容。如图1所示为内控评价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评价主体决定了评价目标,这是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评价需求,故而评价目标有所区别。如:高层管理者和低层管理者在评价内部控制时,高层管理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而低层管理者则更注重某项业务控制的有效性。
图1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2.评价主体和客体。评价主体也即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各级管理者,评价客体是内部控制系统。由于内部控制强调企业的全员控制,因而评价系统也强调全员参与,这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全体员工的管理工作,不同层次的员工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如:高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管理;低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作业。这样就根据企业的管理层级明确了评价主体以及相对应评价客体的具体内容。当然,高层管理者除了要控制发展战略外,还要重视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控制,重视内外部环境、风险评估等的评价。中层管理者则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战略计划、内控报告、业绩评价、激励机制、内部监督等内容的评价上。
3.评价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这里的有效性和儿科学性概念界定过于宽泛,可操作性差,还需对其进行细化分析。首先,内部控制是一种机制,帮助企业各级管理者实现某种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活动,然后再自下而上的反馈控制效果。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企业的自我需求,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就是检查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是否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是否能帮助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其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那么这个合理区间如何确定呢,其上限是100%,下限就是企业管理者所能接受的最低水平,而确定这个下限就需要看企业的风险容量有多大,风险容量决定了企业组织目标实现可偏离的程度。再次,不仅要评价内部控制的结果,还需要评价过程、制度等,寻找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缺陷,这样才能找到内部控制缺陷的根本,进而采取合适措施解决,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整改,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仅仅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那样很容易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流于形式。
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它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应遵循相关性、权变性、整体性、平衡性等原则。如图2所示为一个递进式结构的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分成三层:目标层、要素层和方案层,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容,将要素层的每个指标的标准分值确定为100分,然后再将这100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其从属的方案层中。比如说:对于控制环境这一指标来说,其共有6个子指标,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这两项子指标的分值确定为10分,然后再将其他四个指标的分值均确定为80分,这样就组成了100分,而评价主体则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来打分。
图2 评价指标
三、结束语
随着内控体系的日益健全,内控评价系统也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重点阐述了该评价系统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供有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谭术.基于风险导向的供电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价值工程,2012,31(28):204-206.
[2]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55-61.
[3]王道春.探索基于价值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4):82-83.endprint
摘 要: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得以顺利运转和执行的重要保障,是内部控制体系持之以恒的进行改进和升级的标准。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从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内控控制评价系统的整体框架、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等内容。
关键词:管理视角;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评价目标;指标
一、引言
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正式制定和实施,而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结合自身状况实施内部控制,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迫切难题,也是企业监管部门、投资者、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财务诈骗丑闻等的频繁发生,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敲响警钟,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研究重点。虽然说国家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给企业指明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方向,但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一个设计、执行、评价、整改的动态循环过程,而评价系统模式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评价系统需要判别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缺陷,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该控制进行整改。通过这样循环的设计、执行、评价、整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改进和升级,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但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规范。笔者综合业内、学界研究成果,国家相关规范提出一种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整改提供操作指南。
二、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结构
1.整体框架。从管理视角来说,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内部控制实施的本质就是控制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是确保企业通过战略实施获得一定组织目标的内部管理机制,因而内部控制又是企业的重要管理系统之一。同时,内部控制还需要监督机制,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就能起到良好的监督效果,成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它是对内控体系进行再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就是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评价,基于管理视角来说,其包括评价主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评价标准等内容。如图1所示为内控评价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评价主体决定了评价目标,这是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评价需求,故而评价目标有所区别。如:高层管理者和低层管理者在评价内部控制时,高层管理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而低层管理者则更注重某项业务控制的有效性。
图1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2.评价主体和客体。评价主体也即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各级管理者,评价客体是内部控制系统。由于内部控制强调企业的全员控制,因而评价系统也强调全员参与,这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全体员工的管理工作,不同层次的员工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如:高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管理;低层管理者控制企业的作业。这样就根据企业的管理层级明确了评价主体以及相对应评价客体的具体内容。当然,高层管理者除了要控制发展战略外,还要重视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控制,重视内外部环境、风险评估等的评价。中层管理者则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战略计划、内控报告、业绩评价、激励机制、内部监督等内容的评价上。
3.评价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这里的有效性和儿科学性概念界定过于宽泛,可操作性差,还需对其进行细化分析。首先,内部控制是一种机制,帮助企业各级管理者实现某种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活动,然后再自下而上的反馈控制效果。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企业的自我需求,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就是检查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是否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是否能帮助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其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那么这个合理区间如何确定呢,其上限是100%,下限就是企业管理者所能接受的最低水平,而确定这个下限就需要看企业的风险容量有多大,风险容量决定了企业组织目标实现可偏离的程度。再次,不仅要评价内部控制的结果,还需要评价过程、制度等,寻找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缺陷,这样才能找到内部控制缺陷的根本,进而采取合适措施解决,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整改,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仅仅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那样很容易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流于形式。
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它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应遵循相关性、权变性、整体性、平衡性等原则。如图2所示为一个递进式结构的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分成三层:目标层、要素层和方案层,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容,将要素层的每个指标的标准分值确定为100分,然后再将这100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其从属的方案层中。比如说:对于控制环境这一指标来说,其共有6个子指标,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这两项子指标的分值确定为10分,然后再将其他四个指标的分值均确定为80分,这样就组成了100分,而评价主体则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来打分。
图2 评价指标
三、结束语
随着内控体系的日益健全,内控评价系统也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重点阐述了该评价系统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供有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谭术.基于风险导向的供电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价值工程,2012,31(28):204-206.
[2]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55-61.
[3]王道春.探索基于价值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4):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