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巴贝阿达是条母狗

2014-07-03 18:41雷雨
青春 2014年4期
关键词:略萨美洲豹军校

雷雨

在拉美文学中,略萨自然是鼎鼎大名,其地位人气丝毫不让加西亚·马尔克斯,虽然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比马尔克斯晚了28年,但马尔克斯年长略萨9岁,略萨尊重并敬仰马尔克斯,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惺惺相惜的文学高峰,耸峙在拉美大陆,引领拉美文学,并不是一种偶然。

在鱼市街书摊上,看到略萨的《城市与狗》,主要是因为这个书名的诱惑吧?城市与狗,略萨会编织讲述怎样的故事?涉及到狗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张贤亮写过《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曲波的《林海雪原》中也有一条叫赛虎的狗,都是忠义乖巧的好狗,《铁道游击队》中也有过一条狗,是狗仗人势的恶狗,而曾经热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悬崖》、原著叫《霍尔瓦特大街》中也有一条唤做沙多的狗。而秘鲁的大作家略萨笔下又会怎样写狗?

大约25万字的小说,看完第一部,也没有看到略萨专门写狗的文字,也只是在第一部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相当轻描淡写的这样的句子:“成群的狗追着队伍,扑跳着,狂吠着,肮脏瘦弱的孩子们紧跟在两侧,就像那远海上的鱼儿追逐着轮船一样。”当然,略萨叙述在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所发生的不无惨烈相当残酷弥漫着青春迷狂的骇人生活,的确有着狗咬狗的血腥紧张与刺激,也有着大量的“狗娘养的”、“婊子”、“母狗”等粗口,展示的是底层的年轻生命在一起的疯狂无聊与厮杀,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原始的种种人性之恶的绽放。但这就是小说的主题?难道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狗一样的狂乱疯癫?但也有柔顺乖巧媚态万方的狗啊?

略萨也许感受到了读者的心急火燎,他在小说的第二部分,终于安排了一条狗出场,这条来路不明的母狗唤做玛尔巴贝阿达,挺拗口的名字,是一条杂交的狗。但略萨直接描写这条狗的文字也并不是很多,比较集中的是这样的文字:“我为玛尔巴贝阿达这条母狗感到难过,昨天夜里它整宿都在哀鸣。我先用毯子,后来又加上枕头,把它裹紧,可是那长长的嗥叫依然可以听见。它好像随时会因窒息而死,真是可怕极了,哀叫声把整个宿舍的人都吵醒了。”“我自己也困得不行,可是玛尔巴贝阿达嚎叫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大,有几个人起床下地,手里拿着靴子跑到我的床边。既然现在大家这么懊丧,就不要肇事折磨全班。于是,我把它弄了出去”,“可是,我刚一转身,就发觉它跟着我,我很生气地冲着它说:‘你老实在这里待着,狗东西,你就在这里嚎吧!玛尔巴贝阿达却坚持跟在我的身后,脚爪子胆怯地不敢向前迈。它极力地要跟我的那副样子,真叫人可怜。我只好把它抱起来,一直带到草地上。我把它放在草上,搔搔它的后脑勺,就回来了。”这里的“我”,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绰号博阿。把玛尔巴贝阿达丢在了宿舍外面,博阿就能心安理得吗?博阿难以入眠,他牵挂着这条母狗:“可怜的玛尔巴贝阿达,它在外面一定冻僵了,因为它非常怕冷。以前我夜里多次发现它发火,因为我一翻身就把被子踹掉了。它很懊恼,呜呜噜噜地爬起来,用牙齿咬住毯子重新盖在身上,要不然就钻到床脚,偎在我的脚下取暖。狗这种动物非常忠实,比亲戚朋友强多了,在这方面真是没话说。”“玛尔巴贝阿达的样子长得滑稽可笑,它是各种杂交的产物,但是心地却很纯洁。我想不起它是什么时候到学校来的。”但略萨关于狗的直接描述相当吝啬,但他所写的军校中的人物却大多是恶狗汹汹,令人发指。在这样的群体中,绵羊一样的“奴隶”等只能是要么为虎作伥随波逐流,要么就是死路一条被淘汰淹没。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山里人卡瓦,他去偷化学考试试卷,供自己所在的所谓“圈子”集体作弊,而天性懦弱的“奴隶”里卡多·阿拉纳为了摆脱压抑严酷的军校生活出外见女朋友特莱莎一面,就检举揭发了此事,这样的行为,在这样的群体之中被目为叛徒内奸告密分子,“奴隶”在一次演习中,死于非命。是被人报复死于他杀?还是意外事故,自走绝路?勉强算是里卡多·阿拉纳的朋友的“诗人”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在深深自责之后挺身而出,揭发“圈子”的头目“美洲豹”,但以总统的儿子命名的这所军校的几乎所有管理者都不希望把“奴隶”之死闹大,都要把它处理成一种意外事故。阿尔贝托似乎正义的举动受到了嘲弄,也得到了相当明晰的不无威胁的暗示,喜欢舞文弄墨平时给同学代写书信空闲写点小说甚至是黄段子以消遣娱乐排遣军校严酷生活的所谓“纸条”,被军校掌握在手中,完全可以以有伤风化把阿尔贝托送进监狱,面对这样的局面,阿尔贝托选择了退缩与妥协。

据略萨在1997年坦承,《城市与狗》是1958年他在马德里的一家唤作“小蜗牛”的酒馆里写的,完成于1961年,是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这部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叙事结构都充满着荒诞感,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会想起中国大陆如此多的所谓军旅作家,但可有一部这样的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小说?略萨笔下的城市,大概是指秘鲁的整个社会,那么多大街,什么棕榈树大街、五月二日大街、圣马丁广场,也就是说整个首都利马城吧?甚至是指在军政府统治下的整个秘鲁?“狗”无疑是指这些来自秘鲁四面八方的青春狂野的年轻的军校学员们。小说中以极大的篇幅描写了“打架斗殴”、“金钱交易”、“赌博”、“嫖娼”、“上课捣蛋”等丑恶行为,揭示出底层人众生存的艰难处境一地鸡毛,极具震撼力。这些甚至是违背常理的相互折磨打斗,出入于勾栏瓦舍的堕落放纵,从勒庞的《乌合之众》中也能寻找到心理学的支撑,在这样的群体中,残暴、打斗、人性的泯灭,彼此暗示,你我仿效,成为一种集体心理。小说中的“美洲豹”令人印象深刻,他不能忍受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虐待,便进行反抗,并建立了“圈子”,作为一个大家共同反抗的组织。因为在这个军人管理的学校到处充斥着暴力、堕落、背叛、混乱、慵懒……略萨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无序的、非人的生活状态:每个刚进军校的士官生都要接受来自高年级士官生们非人性的“洗礼”;学校里禁止抽烟、喝酒,然而几乎所有学生的储物柜里都藏有烟酒;变卖偷窃而来的财物,卖酒、卖烟、聚赌等地下经济活动已经变得习以为常;把折磨人当做圈子里的娱乐活动;学员们轮流嫖妓;手淫比赛的获胜者会获得奖品和奖金。然而大部分教官毫不知情,协助管理的士兵视而不见。直到一个绰号“奴隶”的少年在演习中被枪杀,他唯一的朋友阿尔贝托终于挺身告发。阿尔贝托是略萨塑造的一个“特别人物”,他的外号是“诗人”,为人不卑不亢,不欺负弱小,也不容强者欺负。在捍卫尊严和个人合法权利方面,阿尔贝托绝对不放弃斗争。阿尔贝托时而回忆生活在社会上层中的诸多时光,时而与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混血种族学员住在同一宿舍;他既看到了上层社会的伪善、欺诈和糜烂的生活,也了解了贫苦阶层的悲惨处境。这两个极端他都不能接受,因此宁肯躲进自我的虚构的文字世界里,逃避“狗咬狗”的生活。这样,阿尔贝托就逐渐培养了这样一种能力,为他人代写书信,虚构小说,逃避现实,建造文学的城池,去抵挡“城市”喧嚣和“狗”们的狂吠;因为文学为个人的反抗提供了武器,也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在这样的军事学校里,你会发现在这个地方恰恰遵循的是“丛林原则”:要么独自行动最终被吞没,要么与他人组成一个团队而进行反抗,当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与他人组成一个团队而进行反抗,这也会体现出团队协作的力量。但也有人选择自己孤军奋战。阿尔贝托去告发美洲豹,但得到的不是认可与支持,即使得到甘博亚中尉的支持,也是微弱而徒劳。山里人卡瓦是牺牲品,“奴隶”也是牺牲品,阿尔贝托出于义愤与友情,挺身而出,但面对的则是更为强大的势力,这种事情,必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风而逝。

《城市与狗》似乎并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小说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常规的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写作的套路,略萨不断地变换着手法,将读者从一个场景引向另一场景。而这些看似分割的片段,其实是略萨别具匠心的安排,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往往有恍然大悟之感。在《城市与狗》中似乎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叙事主体,“美洲豹”、“博阿”和“全知叙述者”这三个叙述者相互交错,随意出现,但是文本极强的情节性依然引人入胜。有些残酷的场景描写,令人心悸,很容易联想起苦涩青春的种种惨烈与迷惘。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这种反复切换叙事视角的手法成了一种优势,从开始阅读似乎无法理清人物各自联系,到后面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觉,让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凸显,让各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同时运用“全知叙述者”,让小说在时间上不受传统小说的束缚与局限。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同时,也会突然转向对过去事件的倒叙,“现在”和“过去”随意转换。“美洲豹”后来怎么又与阿尔贝托的女友成了一对?“奴隶”究竟是不是“美洲豹”枪杀的?似乎也不是能完全肯定啊?“美洲豹”知道阿尔贝托告发了自己,但在众多学员的唾弃与冷眼中又为何保持了沉默?“美洲豹”这样枉担恶名掩护阿尔贝托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略萨把军校的独裁体制和腐败现象作为怀疑、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从大的层面可以指向整个秘鲁社会,对整个社会的体制和一系列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尖锐的批判,略萨甚至认为这个国家没有秩序没有纪律,略萨借甘博亚中尉之口这样说道:我们的国家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既没有纪律也没有秩序。军队由于自己特有的组织和结构,是唯一保持健康和力量的单位,但就是这样的被寄予厚望的培养军官摇篮的场所,却是如此的乌烟瘴气草菅人命奉行丛林法则毫无任何原则与道德底线可言。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言?略萨说:“少年时期,我阅读过大量惊险故事书,相信过法国大作家萨特关于承诺文学的主张,狼吞虎咽了法国大作家马尔罗的长篇小说,无限钦佩过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家的作品,钦佩他们每一位,尤其钦佩福克纳。我用所有这些东西揉成了《城市与狗》需需要的泥巴,再加上青年时期的想象力、种种幻想以及福楼拜的教导。”但就是在略萨这样的长篇小说中,看似芜杂无序,但似乎每一个句子都不是可有可无,但虽然描写狗的笔墨给人以过于俭约之感,信手拈来,还是相当深入老道,请看这一段:“它已经痊愈,但是却永远留下了一条瘸腿。大概里面有什么地方扭断了:一段骨骼,一根神经,或者一块肌肉。我千方百计要给它正骨,但是已经无法可治。那条腿以经硬得像个铁钩,不管我怎样用力拉,就是一丝也扭不动。玛尔巴贝阿达总是立刻痛得放声嚎叫,而且极力挣扎,我只好放开它。慢慢地它有些习惯了,但是走起路来怪模怪样,总是向右侧跌倒,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奔跑了,只能蹦跳几步,然后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它只有三条腿撑着,自然很快就累了,它是个残废嘛。更糟糕的是那条前腿,必须独立支撑狗头的重量。它永远也不会像从前那样跑跳了。班上的人给它改了名字,现在都管它叫‘瘸腿”。

略萨的《城市与狗》出版面世颇多曲折,即使出版以后,在秘鲁也是被禁止发行多年。但略萨生活在一个独特的家庭,父母早早离异,他10岁的时候才见到他的父亲,小说中的“诗人”有着略萨深深的影子,而他也的确在小说中的这所军校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读过书,略萨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还这样深情地说:“对学校的回忆还时时唤醒那难以回避的忧伤阴郁的感情。在这种感情控制下,他的心好像含羞草遇到别人触摸一样,立刻会收缩。只是这种难过的心情盘踞心头的时间日益缩短,就像一粒偶然落入眼中的小沙子,很快会从心中排除。两个月以来,莱昂西奥普拉多那一幕幕生活涌上心头的时候,不快的心情便要持续很长时间,惶惑与恼怒的情绪整天烦扰着他。而现在,许多事情回忆起来好像只是些电影里的片段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略萨引用法国左翼作家保尔尼桑的话“我曾有过二十岁。我不同意任何人说那是最美好的年华”,也许更为真实,也颇可玩味再三。

猜你喜欢
略萨美洲豹军校
没有对手
被需要的幸福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求爱的美洲豹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还原一个真实的略萨
还原一个真实的略萨
40年记忆情归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