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勇 滕 遥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3)
教育活动的价值认识系统是由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价值关系所构成;教育价值关系既是教育价值认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又自成系统,也是由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构成[1]。学校的价值认识系统属于社会价值认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的教学价值认识系统主要包括教师与价值关系(学生和教学内容)和学生与价值关系(教师和教学内容),社会的价值认识系统包括社会主体与社会价值关系(如教师和学生);因为学科内容不仅要满足师生,还要满足社会主体的价值认识目标。因此,师生必须共同创新教学内容、应用和实践,使教学价值关系的耦合由松向紧发展,才能提高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满足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推动学校、社会和国家创新的发展。
社会的价值认识系统是由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价值关系所构成,而社会又由很多不同的领域构成,学校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因而学校的教学价值关系要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教学活动的价值关系是教学客体属性满足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而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的[2]。所以,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和学习内容三个价值关系构成。
1.教学活动的价值关系(如图1)。(1)教师教授过程的价值关系(简称关系1)。教学内容反映属性、规律满足教师需要的关系。(2)学生学习过程的价值关系(简称关系2)。教学内容反映属性、规律满足学生需要的关系。(3)教学过程的价值关系(简称关系3)。学生的属性、规律满足教师需要的关系。
图1 教学活动的价值关系
教学内容反映的属性、规律为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学生属性、规律为不同阶段的人格发展的属性[3]和不同阶段获得知识、应用和实践的规律等,师生应主动构建和调控上述三个价值关系,使教学价值关系的耦合由松向紧发展,以满足师生共同的价值认识。
2.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的价值关系。社会的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关系是人类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4];社会不同领域客体的属性满足该领域主体的需要,就构成这个领域的价值关系,也就形成这个领域的价值认识系统;虽然社会中的任何较小的领域都有其价值认识系统,但是任何较小领域形成的价值关系都要满足较大领域主体的价值需要,形成较大领域的价值认识系统;同样,较大领域形成的价值关系要满足更大领域主体的价值需要,形成更大领域的价值认识系统。因此,社会不同领域的价值关系都要满足社会主体的价值需要,形成社会的价值认识系统(如图2),从而使不同领域价值关系的主体价值认识目标与社会价值认识系统主体相一致,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只有合理调控社会价值关系向紧耦合方向发展,形成学校领域主体(师生)和社会主体共同的价值认识目标,才能促进师生、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图2 社会主体价值认识系统
教育活动价值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5];在学校领域,师生要主动构建和调控好教学过程的三个价值关系,形成学生和教师共同的价值目标。首先构建教学活动的价值关系。在构建教学价值关系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反映属性、规律以及自己、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价值认识),主动掌握和创新学科内容来构建关系1;教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人格发展和不同阶段获得学科知识和实践的规律以及社会的需要(价值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和创新学科内容、应用和实践来构建关系2;同时,学生根据教师构建的关系2和自己对学科内容需要的掌握和创新来构建关系2,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行构建关系1和关系2,就会形成关系3。其次在运行教学价值关系过程时,主动调控教学价值关系向紧耦合方向发展,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教师根据关系3和关系1的耦合程度,主动调整自己的需要,创新学科内容(工具)、应用和实践,来调控关系2和关系1;学生根据关系3和关系2的耦合程度,主动调整自己的需要,共同创新学科内容(工具)、应用和实践,进而调控关系3、2、1。这样,就会形成较紧耦合的教学价值关系。最后创新学科内容、应用和实践,调控关系 3、2、1[6],促进教学价值关系由松向紧耦合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师生主动探究学科的纵向发展。
虽然,师生从学科内容认识到该领域的应用和实践再到创新学科内容转化的过程,可以促进师生由被动到主动创新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个教学过程对那些对学科纵向发展感兴趣的学生是有效的,可以促进教学价值关系的发展,而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学生是无效的,对教学价值关系影响甚微。当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有积极意义时就会形成正价值,当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有消极意义时就会形成负价值。那么,如何创新学科内容(工具)、应用和实践,使其满足绝大部分学生、教师和社会的需要,并成为学校和班级价值认识主体的兴趣、意向和目的呢?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和工具来探究学科纵向内容、应用和实践的发展,目的是实现学科纵向内容、应用和实践的创新。虽然师生的教学过程是主动探究和创新学科的纵向发展,促进教学价值关系的耦合程度,但是这种方式只能调整对学科内容纵向发展感兴趣的部分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价值关系的耦合程度。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应用和实践,促进全班学生与教师教学价值关系耦合程度,促进师生共同主动创新呢?
教师和学生都有感兴趣和爱好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师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主动探究过的一些领域的知识内容或应用和实践。若这些兴趣和爱好的领域符合或引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时,教师将学科内容与学生感兴趣和爱好领域的知识进行重构创新,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是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主动创新学科内容在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领域的应用和实践,主动强化应用实践环节[7],主动调整价值关系的耦合程度,主动获取学科知识和实践。这个教学过程犹如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将学科内容由纵向探究转为横向应用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简称教学过程1);而学科的纵向内容是由学科内容1、学科内容2、学科内容3……组成的,教师将要学习的学科内容1从学生的隐性知识外化[8]成学生感兴趣和爱好领域的显性知识(应用),外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9];因为兴趣和爱好,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共同探究,创新自己隐性知识在所感兴趣和爱好领域的应用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显性知识;学生的显性知识又通过师生的跨学科的创新实践内化[10]成学生的隐性知识(学科内容1)。其次,师生共同探究创新学科内容1到学科内容2的纵向发展(简称教学过程2)。就是将学科内容1学生的隐性知识外化成学科领域显性知识(应用),师生就会主动探究、创新学科内容1的实践,这样师生又将学科领域的创新实践内化成学科的隐性知识(学科内容2)。最后完成学科知识转移的螺旋。师生继续探究和创新学科内容2的隐性知识外化成跨学科的应用和实践的显性知识,又将学生的显性知识内化成学科的隐性知识(学科内容2),从而形成教学过程的循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完成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最终实现学科知识转移的螺旋[11],如图3。
因此,学生获得的学科知识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与循环过程中创造出来。认识到这一点,师生就会进行知识的组合化与共同化,创造出更大的整体性知识架构[12];从而达到师生共同主动创新学科内容和实践,这样就会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越来越紧密,理论和实践螺旋式循环更新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创新速度就会越来越快,相应的就会促进紧耦合教学价值关系的发展,实现师生共同价值目标的认识,完成了学生的创新培养。
图3 学科教学知识转移的螺旋
在如图3所示学科知识转移的螺旋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被细化为教学过程1和教学过程2,虽然看起来使教学过程变长、变难和变复杂了,但是增加的这个教学过程是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肯定了学生的价值,学生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应用和实践,主动调整教学价值关系耦合程度,使教学信息得到最大化的传递,使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由复合体演变成共同体,形成教学内容、应用和实践创新共同体。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为他们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组织、实施某项教学任务的能力[13],它由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能力两方面构成;教师的集体效能感是教师对整个学校的教师团队教学行动能力及其对学生学习正面影响程度的评估[14]。在整个教学过程运行中,只有学科教师和学生共同体是无法完成学科内容跨学科和在本学科领域的应用和实践的。根据教学过程1的运行可知,创新共同体除了学生和本学科教师外,还需要有其他学科应用和实践的教师参与形成创新共同体,才能运行教学过程;同样,根据教学过程2的运行可知,还需要学科纵向应用和实践的教师参与形成创新共同体。因此,要使上述教学过程正常运行,创新共同体中的学科、跨学科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教学效能感,学科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教师集体效能感,才能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学科内容应用和实践的创新发展。这样,创新共同体主体的集体效能感就会增强,就会促进教学价值关系紧耦合的程度,从而提高师生共同体的创新水平,提高学校的创新水平。
由于学生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共同体,是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导向,共同以主动创新学科内容、应用和实践为目标,完成师生共同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教学过程,也被称为CDIO模式[15]。学生共同体在CDIO模式下运行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知识转移和组织知识。这种创造既是一种螺旋的过程[16],也是创新的过程,而且这样创新(学科)的知识就会成为全班学生的兴趣、意向和目的。在共同体创新学科内容、应用和实践的教学运行过程中,自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创新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结果[17],也是教师共同体培养的结果。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认为学生的短板决定其水桶的容积。这就会造成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对短板有无兴趣和爱好,只为增长短板而学习(如学科内容)。这种学习只是被动学习,看起来学生跟着教师学习速度很快,但是加速度是负向的,会越学越慢。如果学生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学习,看起来很慢,但是随着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创新学习的延续,学习的速度也会加快,加速度是正向的,会越学越快,这样的学习是师生为了增长长板(兴趣和爱好)而学习短板,这样随着长板增长短板相应也增长,这桶水的容积也在增加,而且有加速增加的能力,从而完成学生个性化共同体的教学。学生是教师的镜子,随着学生创新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个体和集体教学效能感也随之提高,学校的教学效能感也随之提高。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
从图2社会主体价值认识系统可知社会不同领域客体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该领域的价值关系,社会不同领域的价值关系都要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形成社会的价值认识系统。在学校领域,创新促进紧耦合的教学价值关系发展,紧耦合的教学价值关系又促进学校共同体与较大领域价值认识系统主体目标相统一,形成较大的共同价值目标。以此类推,创新会促进社会的价值关系向紧耦合方向发展,会促进社会、国家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的培养,更有利于共同体适应和促进紧耦合社会价值关系的发展,使师生与学校、社会和国家的价值目标相统一。因此,学校共同体创新发展促进学校创新发展,促进学校的集体效能感提升,促进紧耦合社会价值关系的发展,促进社会创新发展,促进国家的创新发展。所以说,学生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虽然这个教学过程运行起来比较难、不易操作,如教学过程还需要有本学科和跨学科应用和实践的教师支持等,但是随着互联网3G的普及和4G的应用,随着现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构模拟环境[18]完成教育活动、搭建模拟环境教育活动场所和实践活动场所之间桥梁并进行多种信息并行传送互动已成为可能,随着学校产学研培养基地的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可随时实现与共同体的应用和实践的教师进行知识创新的交流,诸如翻转教学[19]等模式的应用,从而保证创新性教学过程的运行。在运行教学过程中共同体的师生必须要做到科学观和价值观、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统一[20],这样才能实现共同体的主动创新,才能完成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同时也提高教师的集体效能感,提高学校的集体效能感,促进共同体的协同创新,为社会、国家的创新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
[1]刘学勇,滕 遥.构建教育价值关系 促进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
[2]叶 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学勇,滕 遥.创新性教育活动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3).
[4]齐振海.认识论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杜玉波.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12,(9).
[6]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兼谈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0,(11).
[8]张静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9]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杨改学.教育技术教程——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