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园真正的建造者

2014-07-03 03:44北岳散人
读者欣赏 2014年9期
关键词:作坊珐琅雍正

文/北岳散人

御园真正的建造者

文/北岳散人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参与焚毁圆明园的法军上尉巴吕如此说。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它既是一座荟萃无数文物珍宝的巨大“博物院”,也是一座藏有众多珍贵图书文献的皇家“图书馆”。这座由无数“宝贝”构建的皇家御园正是千万工匠汗水的结晶,是他们高超手工技术的展现。这些几乎承揽了御园的设计、修缮、装饰等一系列工作的工匠,才是圆明园真正的建造者。

珐琅作

珐琅是“法兰西”的转译,而法兰西是我国古代对欧洲的泛称。《元史译文补证》卷二十二曰:“皆称欧罗巴人为珐琅,即法兰西也。”珐琅实际上是彩色玻璃质釉。珐琅工艺是西方著名的工艺美术品种,从西方传入后颇受皇帝喜爱,并在中国发展起来,成为御用作坊制造中的佼佼者。

对西方科学与艺术感兴趣的康熙皇帝十分喜爱这种雅器,所以,也许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清宫造办处珐琅作除了制造传统的掐丝珐琅(景泰蓝)外,也开始自制画珐琅器。清宫珐琅作最初设在武英殿,康熙后期设立养心殿珐琅作。雍正即位后,在建立行政场所勤政殿的同时,雍正最为器重的瓷胎画珐琅也随着圆明园珐琅作的建立而兴起。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便同时筹划建立圆明园造办处及珐琅作,不断从内廷造办处调遣画匠、工匠,充实画珐琅的研制工作。雍正中期,为解决珐琅彩瓷烧制量的问题,圆明园珐琅作进行了数次设备扩张,不断扩大作坊规模。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三月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着传催总刘三九、领催白老格带好手艺铜匠各带小式家伙,珐琅处太监张廷贵、画珐琅人谭荣,好手艺家内大器匠一名,带铜叶珐琅材料赴圆明园来。遵此。”

由于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有限,雍正朝的珐琅彩已经逐步过渡到使用自制颜料。珐琅彩器通常由如意馆画师绘制花纹,玻璃厂烧造珐琅料,珐琅作制作器物。连郎世宁这样的大画家都在皇帝的授意下对珐琅器进行过研究,并且教授了徒弟,所以珐琅彩上的人物画有很多西洋人物。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后,紫禁城造办处与圆明园造办处合一,全部迁入圆明园。内务府造办处的瓷胎画珐琅制作持续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因珐琅处现无活计,分别将官员匠役等人,俱归造办处,画珐琅人归如意馆,首领太监归乾清宫等处当差。”

珐琅作制造的珐琅彩瓷器,是深受雍正、乾隆喜爱的宫廷秘玩,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命令将宫中的珐琅彩瓷器400件全部配制楠木匣,珍藏于乾清宫端凝殿左右屋内。这是珐琅彩瓷器唯一的数量最大的集中点。每一件或每三件盛放于一木匣内,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300年来这批瓷器一直完好保存,现几乎全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中,仅有一件画雉鸡牡丹的碗,因为当时拿去照相,而没有被运走,留在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内务府由顺治时期的十三衙门发展而来,其下属的造办处是专门掌管宫中器物的制造、修理和储存的机构。康熙年间成立,一直运行到1924年。雍正即位后,在建立行政场所勤政殿的同时,雍正最为器重的瓷胎画珐琅也随着圆明园珐琅作的建立而兴起。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同时筹划建立圆明园造办处及珐琅作,不断从内廷造办处调遣画匠、工匠以充实画珐琅的研制工作。

如意馆

据稽若听考证,如意馆原为圆明园内的房舍之一,位于福园门内东侧。当皇帝驻跸于紫禁城时,在如意馆中工作的人员移至紫禁城内启祥宫(宫中绘画、制作仿古器物的地方)服务;皇帝于初春迁往圆明园时,所有在启祥宫的人员又移至如意馆中当差。由于皇帝每年在圆明园内居住的时间远远超过紫禁城,所以“如意馆”逐渐代替“启祥宫”,成为负责绘画、玉雕、牙雕的作坊的名称。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十八年正月初九日,承恩公德保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造办处作坊并启祥宫俱移挪圆明园。钦此。”

一般多认为,清代内务府造办处中的如意馆作坊几乎等同于清代的画院,并兼及玉雕、牙雕、镶嵌等工艺品。但是,嘉庆朝《大清会典》列举清代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的14个作坊时,如意馆仅为首席作坊,其匠役“有玉匠、牙匠、画匠”,玉匠与牙匠尚且列名于画匠之前。而嘉庆以后的如意馆与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等作坊的地位相近。然而乾隆一朝,如意馆从一个房舍名称,变成造办处作坊之一,其地位从设置之初即相当特殊,后来甚至独占鳌头,这都反映了乾隆的重视。

圆明园的如意馆位于洞天深处。洞天深处位于勤政亲贤以东,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雍正年间。西侧南北二岛为上书房,是皇子读书之所;东侧为四所三层进深的大院落,叫东四所,是皇子居所;东北角向东的小院是如意馆,即宫廷画院所在。著名的西洋画师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及宫廷画师冷枚、陈枚、金昆、唐岱、沈源、丁观鹏等,曾于此创作绘画。

乾隆皇帝弘历曾多次亲临如意馆观览。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共在圆明园居住157天,曾8次到如意馆看画师作画。这些画师活跃于康、雍、乾三朝,专为皇帝服务,绘制各类符合皇帝要求的宫廷画作。他们经常跟在皇帝周围,在暗中观察皇帝,绘制了包括朝服像、庆典图、行乐图等众多御容画。

在乾隆时期,奉皇帝的旨令,皇家画师们临摹圆明园中的真实景观,绘制成40幅融写实和写意于一体的中国画。这些绘画是当年圆明园的真实写照,曾经悬挂在圆明园中。《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每一幅图都有一个精美的题名,象征着一处曾经实实在在的景观。这些命名充满了诗情画意,来自于乾隆皇帝和他最宠爱的文人:“坦坦荡荡”是为了效仿杭州西湖著名的自然风景“玉泉观鱼”,“杏花春馆”的设计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清明》,“平湖秋月”复制的是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移植于西湖苏堤的“曲院风荷”,“武陵春色”契合的是东晋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蓬岛瑶台”追求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画境”……

乾隆八年(1743年),传教士王致诚从北京写给巴黎朋友的书信中,这样描述圆明园:“在这里,你可以见到最精美的家具、装饰品、中国绘画、木制书简、中国和日本的漆器、古瓷花瓶、丝绸和金银编织品。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和器皿,都极大地丰富了自然的魅力。我真羡慕中国人富有独创精神的想象力。”由此可见,将皇帝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正是圆明园造办处的各类工匠。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猜你喜欢
作坊珐琅雍正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珐琅器之画珐琅
雍正帝原是“非法即位”?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
珐琅,制表中的炼金术